网络“扒粪者”

“他一直在和谣言、虚假和误解战斗,在他因为说真话而遭到取命的报复时,谣言、虚假和误解仍然围绕着他。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方舟子只能继续战斗。也许某一天他搭上了性命,搭上了全家,但是无边的黑暗,他能击退几分?” 这是92645分,方舟子妻子发表博文《活着》中的一段话。截止记者发稿之日,该博文有29400余次阅读。这篇博文的发布是在被称为“打假斗士” 的方舟子遇袭受伤后的第四天。

方舟子可以说是当下中国最知名的“扒粪者”。“扒粪者”的英文是“muckraker”,意思是“黑幕揭发者”,直译为“扒粪的人”。

19世纪下半叶,美国的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了垄断,百来个经济巨头控制了美国的经济命脉,奉行所谓“只要我能发财,让公众利益见鬼去吧”的经营哲学,引起了社会公众舆论的强烈不满和抨击,以《麦克卢尔》杂志为首的媒体先后发表了2000多篇揭露实业界丑闻的文章,形成了近代美国史上著名的“扒粪运动”。这场从1903年发端、1912年终结的纵横10年的“扒粪运动”,推动了美国政府的一系列改革,给后世留下深远的影响。

在方舟子之前,“网络扒粪者”常常是一介草民,比如一个叫“屠夫”的人。2009年,轰动全国的“邓玉娇”案中,“超级低俗屠夫”吴淦以普通网民身份“千里奔袭”邓玉娇案事发地,力图揭示事情真相。而从2009年开始延续至今的“透明人”系列事件中,意见领袖的作用表现得愈发明显,甚至在有些事件中,是由网络意见领袖首先“发难”,成为更加有力的“扒粪者。”

从唐骏到禹晋永,再到“假神仙”李一,方舟子都是最有力的“扒粪者”。201071日,方舟子连发21条微博,向唐骏学历发起“打假行动”。截止826日,方舟子关于唐骏假学历事件一共发了一百多条微博,几乎每条微博的转发都在数百次,甚至有的过千次,而网友评论也多达数百条。

除了方舟子,在“透明人”系列中,还有一个人值得一提,他就是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吴丹红。唐骏事件后,正当名人们噤若寒蝉,惟恐惹祸上身时,作为西太平洋大学校友的禹晋永“勇敢”地站出来,在微博上“力挺”唐骏。

禹晋永的“高调”引起了吴丹红的注意。他注意到,禹晋永在微博简介上写着 “北京大学博士后”,于是吴丹红在北京大学博士后的历届通讯录里检索了一下,却发现没有这个人。吴丹红又去询问北京大学人事部博士后管理办公室的负责老师,得到的答复是:“经全面查询博士后数据库,查无此人。”

720日,吴丹红在微博上写道:“禹晋永,你在自我介绍中一直说自己是北大博士后,在微博个人资料中现在还写着。如果你能贴出北大博士后的录取证书或者博士后证书,我就送你一台iPhone4。如果贴不出来,我准备到北大派出所报案,先立一个诈骗罪。”

一夜之间,禹晋永就把自己个人介绍中的“北京大学博士后”改成了“北京大学”。

723日,方舟子也响应吴丹红,写下了“禹体诗”一首:“心系唐骏睡不着,半夜起来看微博,以为只有我一人,结果博友都没睡,都在关心西太人,网友行动很神速,搜挖工作没停步,禹总问题比唐骏,我们大家都好奇,祈祷二位别脱身,消灾定要信钱神,国家民众齐出手,人证物证样样有!”就在这一天,吴丹红将自己的查证所得形成了一份18页的材料,以公民身份向北京警方提供了举报线索。

“骗子盛行,高调唱戏,其实是这个时代的悲哀。在经济发展的高歌猛进中,如果我们忽视了对诚信观念的正确引导,最终损害的是整个社会有序、健康的发展。这场始于微博的‘扒粪’运动,已经引发了几乎全民的大讨论,但有关部门依然保持沉默,是否会无疾而终,我们都在拭目以待。” 吴丹红在一篇博文中写道。

这也许就是那些“生命不息扒粪不止”的人最好的理由。

越“湿” 越“给力”

无论是“屠夫”这样的草根“扒粪者”,还是方舟子这样的意见领袖“扒粪者”。借助的都是整个网络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著名互联网专家克莱·舍基在其著作《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未来是湿的》中谈到,互联网推动人类进入了“人人时代”,即“大规模的业余化”,人和人可以超越传统的种种限制,灵活而有效地采用多种社会性工具联结起来,一起分享、合作及至展开集体行动。

从余秋雨“假捐门”到唐骏“学历造假门”到李一“假神仙”事件,都充分显示了网民群体可怕的力量,这种力量令“假权威”、“假精英”不堪一击。

为什么互联网会成为“名人”的葬身之地?这是因为网络具有极低的组织成本,在传统社会,挑战权威是一件极其“昂贵”的消耗,它需要跨越金字塔式的言论体系,需要付出时间和金钱,还需要找到合适的传播出口将话题扩大化;而在“人人时代”的网络空间,一呼百应,群体力量的组织成本被降到最低。

网络还正在改变传统的组织方式。在传统时代,话题经由“把关人”的选择传递给受众,这种话题就已经带着“把关人”色彩;而在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成为媒介出口,这就是一个“人人皆记”的时代。

“未来是湿的。” 《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未来是湿的》一书的译者、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说,当人们把“组织”像衣服一样脱掉时会发现,人与人之间可以凭一种魅力,相互吸引,相互结合,这种“湿乎乎”的关系充满人情、关注意义、回到现象、重视具体。

互联网是中国的加湿器,而中国需要加湿。“湿,是政治文化从一元到多元;湿,是交流空间打破鸦雀无声,走向众声喧哗。”胡泳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坦承,中国社会虽然正在被网络浸湿,然而这种 “湿度”显然不够大,社会还过于刚性。因此,胡泳认为,“透明人”所带来的网络盛宴还将愈演愈烈。

前传:“透明人”之前还有谁?

其实,名人并不是网络草根们最初打假揭黑的对象,追寻着网络民意的发展过程,我们能够一目了然,究竟哪些人被扒去了外衣,为什么网络民意会指向社会精英。

2006228日,网民“碎玻璃渣子”在网上公布了一组虐猫视频截图。不久,网友“黑暗执政官”在“天涯社区”贴出了踩猫女人的照片,做成一张“宇宙通缉令”,让天下网友举报。

200632日,网友“我不是沙漠天使”在猫扑上发帖:“这个女人是在黑龙江的一个小城……”;34日中午 12点,网友“浪漫夜风”在猫扑上确认了“我不是沙漠天使”的证词,还补充了一些资料,三个嫌疑人基本确定,虐猫女王珏竟然来自黑龙江一个仅有几万人的小镇。短短6天时间揪出“虐猫女”,这次人肉搜索的大爆发在当时被媒体形容为“民间追辑令”。

从“虐猫女”以及到两个月后爆发的“铜须门”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草根最初“揭黑”的指向往往是热门网络事件的主角,即草根“揪出”草根,围绕着中心话题和焦点人物,草根们以极富争议的“人肉搜索”,挑战道德底线,将假恶丑昭然于众。

很快,这种“民间追辑令”开始向上延伸——直指公权力行使者。200810月,深圳海事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林嘉祥涉嫌猥亵女童的视频被放到网上后丢官;2009108日,史上“最牛”团长夫人因不满莫高窟讲解员制止其触摸壁画而动手打人,4天以后,面对强大的 “人肉搜索”,“最牛团长夫人”于富琴和丈夫陈伟均被免职;2010226日,广西来宾市烟草专卖局局长韩峰因为“香艳日记”被网友揪出一票“情人”,从而葬送了自己的前程。……

“公权力行使者因对公权力行使不当,超出了公民容忍的底线,从而在网络上引起舆论围剿,这是网络民意向精英靠拢的一个突出表现。”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分析师韩立勇认为,网络有还原事件真相的能力,它使网民跨越传统社会体系下的金字塔,有了直接问责官员的途径。

因此,在越来越扁平化的民意渠道面前,平民和精英,第一次将彼此的距离拉得这样近,跨越了草根和政府官员后的网络民意,必然会向上延伸,而那些戴着伪善面具的假名人,也终将被挑下马,社会精英开始进入新一轮的淘汰筛选,可喜的是,这一次留下来的精英,是公众自己选的。(文/何源)

评论:为什么“透明人”仍然春风得意?

824日到829日,许多事情有了戏剧性的变化,也更耐人寻味。

824日,唐骏旗下的网游公司“联游”正式借壳登上美国股市,细心的网友发现,在“联游”提交给美国证监会的文件中,对唐骏的介绍仍然出现了“博士学位”的提法,看来,唐骏不但没有正视假学历事件,反而变本加厉。

829日,唐骏假学历事件的揭发者——打假明星方舟子遭遇两名歹徒袭击,腰部受伤,此前,方舟子曾经多次因唐骏、李一事件遭到威胁恐吓。这一天,方舟子的爱人代他发布了受袭的微博,并急呼:“方舟子两袖清风,铁骨铮铮,为民除害,无怨无悔,更无所畏惧。期待北京警方早日缉拿凶手,更期待中国社会不再需要方舟子以一己之力抗拒群魔的那一天。”

一边是假名人继续春风得意,一边是打假人遭受袭击,险些危及生命。这些“透明人”仍能无视公众的批判,横行于世,仍能呼风唤雨,要名得名,要利得利。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也在自己的微博中这样感慨:“唐骏的影响力完全不因‘学历门’贬值,反因厚颜无耻、坦然处之升值,这真像是狠抽了我们一记耳光。当伦理道德完全没有了社会制约力时,这个人人都在抖出浑身解数竞争的社会,将陷入怎样不安全的境地?‘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当无视道德底线者都能成为成功领袖时,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发生呢?”

为什么“透”明人仍然春风得意?

这是因为,“忽悠者生存”不但已经成为业界潜规划,更在背后有一系列的集团化运作。在打假董思阳时,吴丹红就曾经提到董思阳之所以两年都推不倒,与幕后推手、品牌营销专家于斐有很深的关系。可以想见,董思阳并不只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团队在运作,张悟本是这样,李一也是这样。在名人的这个链条上,各方利益环环相扣,手眼通天,相较于庞大深邃的名人产业,方舟子、吴丹红这样的打假斗士确实显得太单薄、太“唐吉诃德”了。

正如朱伟所说的那样,网络只能从伦理道德上揭穿名人谎言,当这种伦理道德也显得苍白时,“透明人”就变得无所畏惧了。真正肃清假名人,一是需要从法制的角度去约束,更为关键的是,不能只靠个人力量以卵击石,而是需要有更为强大的群体力量去应对产业黑暗。(文/何源)

“要翻墙,用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