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共论变革下的中国经济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日期:2010-09-08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也是中国“入世”的第一个十年,即将落下帷幕。全球化深度影响下,所有对中国发展方向和内外形势的分析,都离不开宏观层面的认识与把控,只有在一种相对的高度上,才能够更加清晰地揭示出各种力量和利益的交织和博弈。

 

91,创智财富论坛顺利落幕。这场高端对话以“论道经邦、引领变革”作为主题,邀请到了二十国集团研究中心秘书长龙永图、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等政、经、学界的资深人士,为现场上千名听众,奉献了一场精彩而富有启发的“头脑风暴”。

 

曾经担任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十年之久的前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重点强调了对“出口问题”的不恰当理解与经济结构调整之前的关系。

 

“为什么动不动就要打压出口呢?有些人认为我们中国出口太多了,造成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针对中国,实际上这是一个伪命题。我们的出口再少,美国人为了国内政治的需要还是要跟我们搞反倾销、反补贴”龙永图还认为,所谓出口增加对外依存度的问题也无道理,因为出口的一般是加工贸易,其中也有相当国外市场对我们的依赖,是双方面的依存。反过来,增加内需是今后结构调整的一个长期目标,但是在当前城镇化水平不够的时候,真正的内需还有待时日,因此过度时期,外部消费对于经济拉动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因此打压出口,尤其是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零退税是不合理的。

 

此外,龙永图还认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经济增长是我国的主要目标,就像他所一直主张的“自行车原理”,只有保持一定的速度,才能不倒下。“保八”
应是一个长期战略问题,这样才能保障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从这一角度看,他主张不应刻意对房地产行业进行打压。“打压它干什么?按照经济规律让它发展。我认为房地产的核心问题就是政府建的保障性住房太少。1998年住房体制改革以后,相当一部分老百姓买不起房子,应发展廉租房、公租房、保障性住房来解决。”这一切都是在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另一个层面上,宏观经济政策是对市场规律的反应,过多刻意的行政性干预往往适得其反。

 

贾康对2010年下半年的通胀分析提出了审慎而明确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现在的通胀仍然带有非常明显的结构特征,应对症下药去淡化这种结构助推物价上涨的力量,而不是急切地采取全面紧缩。“通胀预期这个概念有它的必要性,促成它的原因就是所谓资产价格泡沫所带来的,很快就要出现全面通胀压力这种很多人提出的预期。现在看来这个预期在淡化,至少今年下半年我们看不到通胀全面涨潮的可能性。”

 

随后,连平对人民币升值压力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即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造成的金融账户顺差,前者四年间翻了十倍,后者则狂增11.5万亿。同时,中国经济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和中西部地区需要劳动力和资本的流入,客观上都要求人民币有一个合理的升值。

 

最后出场的孙立坚教授,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主要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活力逐渐变弱的原因,以及区域经济定位与经济增长总体目标之间的作用力。他还用“微笑曲线”的理论分析了今后经济增长点的问题,主张放开民营资本的空间,去冲击自主创新、消费门槛都比较高的曲线两端,去赢得更多的财富。

 

【注】在“创智财富论坛”上,我受主办方的委托做了“市场活力与金融创新”的主题发言(关于“长三角经济”的命题作文)。现把发言的内容归纳如下:

我首先阐明了“长三角经济”在危机爆发前一直是“市场活力”的代名词。但是,今天它受到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如此,我认为长三角地区在这30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民间资本。如何打开这些民间资本的投资和消费空间决定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创新”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于是,我按照这个逻辑主线,谈了三个问题:首先是长三角外向型增长模式。利用大量的公开数据显示,这种模式正在受到挑战。比如,越是外向度高的地区今天增长得越慢;而且,这个地区很多民营的产业资本今天正在渐渐地转变为金融资本,成为楼市投资的“主力军”。尽管人均收入水平在全国最高,但是近来消费增长速度和消费倾向都在全国各区域中落到了最后。

接着,我阐述了当今“内需”和“外需”一样重要的“两条腿走路”战略,才是长三角经济发展的上策,不能因为美国的金融危机去轻易地否定长三角经济的比较优势,去贸然地放弃今天在危机中更加显出“价廉物美”市场竞争优势的出口战略。即使结构调整也需要宝贵的增长环境和转型的时间!打开出口局面就是赢得结构调整的时间。而目前不解决大众“后顾之忧”(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孝敬能力等)和“消费环境不佳”(中资企业提供不了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等问题,长三角地区,即使积累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宝贵财富,但其消费能量还是无法被释放出来,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在海外积极消费的身影,而在国内则把财富放进楼市“保值”。这样的做法持续下去肯定不会激活长三角经济应有的市场活力(增长和就业下滑现象会更加明显)。为此,政府要鼓励长三角的民营企业依托自己的比较优势,量体裁衣来规划自己的前程。千万不能搞一窝蜂,不能搞同质化,要努力建立一个“从弱到强、从小到大”的企业发展战略,要像韩国“三星”和日本“索尼”的成长史一样,放眼全球,拿出“不做世界最好的东西誓不罢休”的企业家精神来。而且,政府要为他们而努力打破市场垄断和各类阻碍公平竞争的壁垒,要为民营企业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要通过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人才引进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和中国稀缺的人力资本结合在一起,争取早日在自主创新的研发和投资中获取由“品牌、定价权和制定标准”所带来的高附加价值的回报。而所有这一切,都需要金融市场去做“制度创新、产品创新”等,来扶持民营资本走向高端的产业领域。否则,长三角经济在今天缺乏外需的情况下,就很难找到像危机前那样让自己变强的“发力点”。

最后,我借用“微笑曲线”的理论假说,提出了重视中产阶层投资和消费环境对缓解“贫富分化问题”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提供更多能让中高收入阶层消费群体安心快乐消费的产品和服务的渠道,让收入通过市场机制转移到为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中低收入阶层的手中。当然今天后者能力达不到是问题的一个关键所在。这方面政府应该投入一定的资源让民营资本再添加一个人力资本的“翅膀”!那样长三角就能够生产出富人不用跑到国外才能消费到的产品和服务。而且,在民间资本充足的长三角地区,“消费者金融”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只要妥善解决好金融创新“双刃剑”的问题,那么,长三角地区的内需是可以率先焕发出来的。

另外,我还补充到,在为人民币国际化做好充分金融环境改善的准备工作中,长三角丰富的民营资本也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发挥出不可小视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也指出了日元过度升值和贸然推进日元国际化给日本带来的巨大的金融泡沫及其泡沫崩溃后经济严重萎缩的教训,最终还是让他们认清了自己的实力,不得不放弃日元国际化和东京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梦想,而把自己的“发力点”牢牢地定在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层面上。与此相反,英国则放弃了工业大国的战略而把发力点放在了自己“金融强盛”的目标上。所以,对比这两个典型案例你可以看出,中国今天是同时朝着“自主创新大国”和“金融大国”这两个高端目标在努力,任务极其艰巨!

一句话,充分利用好民营资本会大大提高“这种转型”的成功概率,而长三角区域则相对中国其他地区而言又更具备“先行一步”的条件。

【附】报告提纲(图表和数据省略)


 

“要翻墙,用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