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化是未来中国最大的增量改革

 

童大焕—2010年9月23日星期四

 

      在中国发展基金会举行的《中国发展报告2010》发布会上,身为报告主笔之一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秘书长杨伟民表示,城市化方向要走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化道路,中国没有办法走分散化的城市化道路。大力发展小城镇的提法是有问题的。只有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小城镇因为承担大城市的特定服务,提供了就业岗位,才对外来人口有吸引力。这与此前中国一直在主张并且实施的“城镇化”的提法与做法相比有明显变化。(2010年9月23日《新京报》)

      大城市化是资源集约化和可持续化发展、以及个人获得独立、自由、尊严的内在需要;百万人口以下小城镇基本没有创业价值;大城市化不可避免和逆转。这样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规律是不可抗拒的,所以任何人、任何机构都无法对抗而只能顺应。这是大势所趋势!然而屈指算来,从大力发展小城镇战略和乡镇企业至今,我们至少已经走过十多年的城市化弯路了。杨伟民表示,以后优先开发的三个特大城市群即环渤海地区(包括京津冀、辽中南和胶东半岛)、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重点发展八个大城市群。

      依笔者看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增量改革的资源已经日渐枯竭,未来中国,最大的增量改革资源就来自大城市化。不论是生态环境的全面好转、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全面缩小、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等等,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大城市化。

      当前全国遍地开花式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我们往往只能看见土地和房屋的城市化,看不见人的城市化。不尊重市场本身的规律和要求,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行政主导做法,不仅给环境脆弱地区带来极大的环境压力,而且在激化征地、拆迁矛盾的同时,也在制造巨大的“城市化浪费”,比如各地层出不穷的“空城”、“鬼城”、“烂尾城”出现,就是人的城市化幻想超越、凌驾于市场需求之上的恶果。另一方面,是本该大城市化的地区土地供应严重不足,导致房价飙升过快,社会各界怨声载道。

      今天我们重新承认并确立大城市化的发展思路和方向,不啻为对以往不尊重规律本身的城市化道路的拨乱反正。但是知易行难,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行为,以及附着在此上的地方政府的财政和利益依赖,实属不易。笔者建议,通过以下两大措施全面推进大城市化战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地方政府的小城镇化冲动。

      措施之一,全面改革高考制度,通过按考生比例招生、就地上学就地高考等办法,既能有效地保证移民子女平等的上学和高考权利,又能防止高考移民,还能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全民共享、促进教育均衡,还能通过“消灭”数千万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全面扩大高校招生的生源基础,使高校免于破产之忧。当下,全国高考的录取率已超过60%,北京、上海更是多年稳定在80%以上,上海2010年更有望突破100%。高考制度和高中教育再不改革,很多高校将面临生源不足之近忧。

      措施之二,是对农民的房屋和土地进行完整的产权化改革,其获得城市户籍无须以交出农村土地和房屋为代价。这样,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地方政府的小城镇化冲动,也可以有效减轻地方政府的债务。

      经过这两大改革,附着在户籍上的利益几乎就被剥开殆尽,户籍将回到它最初始的人口登记的本位上去。(作者为信孚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