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频率FM97.7/AM1422
《财经视点》第402期节目

 

焦点话题:五中全会再续改革动力源

 

特邀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孙立坚 教授

第一财经研究院  研究员  王莹 博士

¨       
播出时间:20101023号(星期六)1700-1800

¨       
次日1400-1500(重播)

 


采访提纲:

(开场白):

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五中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自从2002年“十六”大确立了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远景蓝图。经过8年的努力,这个蓝图已经越来越清晰了。尽管目标已经越来越近,甚至有些已经看到事实。但生活经验告诫我们:行百里者半九十。这是一场没有捷径并充满挑战的耐力跑。1018号傍晚公布的全会公告表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今天的《财经视点》我们聚焦“五中全会再续改革动力源”。

 

采访提纲:

1.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十二五”规划的整体内容和方针来看,两位有什么感受?哪些感触是最深的?

答:“十二五”规划的“新意”就是在于努力实现基于“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包容性增长”的战略。它具体在表现在改善民生和提升企业竞争力两大方面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改善民生”方面,首先是想从“三方面”发力来解决中国社会存在的“没有钱消费”的问题——即一方面要通过农村的城市化、城镇化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民生活的美好家园,另一方面是通过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调整区域发展结构失衡的问题,达到城乡居民
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的效果,还有一方面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其次是通过强化社会保障的功能等公共服务机制的完善和优化来解决“有钱不敢消费”的问题。比如,十二五规划中会涉及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并正确处理好这方面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以切实维护好社会和谐稳定。最后是通过发展高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来充分激活高收入阶层在国内消费的巨大潜力,从而解决“有钱没处安心消费”的问题。这次特别提到了文化产业,一方面是提升中国社会整体积极向上齐心协力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也能很好的满足高收入消费群对“精神粮食”的旺盛需求。如果无视这种
消费潜力,那么,很有可能在贫富分化的格局中,中国过剩的流动性会走向金融投资领域,造成大宗商品通胀严重、资产价格泡沫膨胀的问题,从而不可能通过高收
入群体资源的消费行为来将财富自然转移到为他们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低收入阶层的手中。而对高收入实行高税收的效果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中都出现了腐
败和资本外逃的现象,而使得“收入再分配”的效果大打折扣。

   
另外,在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也能看出国家主要从“四个方面”在着手:一是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来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为此,十二五规划中,强调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同时指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是让我们成为创兴型国家的重要保证。二是深化改革开放的路线,强调科学发展观。通过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明晰的发展思路,来提升市场经济的活力,打造“包容性增长”战略中所追求的“两型社会”。三是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我们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这就牵涉到中国鼓励创新的制度完善问题,比如,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技术专利制度的完善等。四是做强金融服务业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重要的支撑。要增加直接金融在中国经济建设中的贡献比例,要让银行依托不断完善的资本市场平台,做一些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业务。否则,不要说金融机构的活力受到严重制约,而且会影响到上述的社会保障功能目标实现所需要的庞大金融资源的支撑问题。

  
“十二五”规划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反复提到“发展方式的转变”
。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们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尊重中国经济目前发展阶段所存在内在规律,循序渐进,扬长避短。

2.    
人们注意到,“十二五”主要集中在内需,并把内需作为未来主要的经济增长点,这是为什么?

答: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内需应该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柱。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中国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而你提到的经济增长点,我感到还是要通过技术进步来完成。而且,只有我们具备了把盈利空间打开的能力,再加上收入分配机制的公平性和效率性兼顾的改革推进,那么,内需的提高自然会随着我们国强“民富”目标的不懈追求而实现。不过,请注意的是,内需无法靠刺激出来,只有解决了上述三大障碍,我们才能看到一个有自己内需支持的经济增长模式不断坚固。


3.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公布的第二天,也就是1019号,央行宣布加息,尽管外界对此次加息感到突然,但占比较主要地位的观点是,此次加息主要是基于对国内情况的考虑。对此,你们有怎样的观点和解读?

答:主要有三大方面的意义:1.通胀和楼市泡
沫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最主要的问题,而靠数量调整力度不够。2.人民币增值加快会带来人民币金融资产升值的预期,当年德国和日本都经历过,所以加息防止泡沫膨胀。日本当年没有加息,直到今天还在为那时的宽松货币政策所导致的资产泡沫而后悔。而德国当年加息却避免了日本的悲剧!3.告别宽松货币政策的特殊环境。在“十二五”规划中,政府提出了不求高增长而求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目标,加息就是为今后健康的货币环境打下基础,也就是中国率先释放退市的信号!


4.    
我们为什么要把加息放在今天的节目的总题目下讨论是因为,央行在时隔了34个月之后,重启了调息这一调控手段,那么,你们认为这是一个单次性的,还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连续性的,它与未来的“十二五”规划有没有关联?

答:当然,这次加息只是释放了货币政策“掉头”的信号,加息的力度是有限的。更多地是一种心理上的示范效应——不至于让还处于宽松货币政策“惯性”中的中国经济
掉头过猛!所以,今后央行还会根据上述所提到的三点政策目标实现的效果好与坏,和对外资管理的效率好与坏,再来决定是否采取继续加息的策略。

5.    
“十二五”将更加强调可持续发展,为此,GDP的速度就不可能太高。周四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GDP)同比增长10.6%。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6%。而升息肯定有遏制需求的作用,这是否表明,管理层认为,目前的增长速度还是过高的?

答: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时候,我们依然采取了加息措施,这说明当前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危机状态时通过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解决就业问题转变成了当前抑制通胀预期,缓解负利率现象,从而巩固楼市整
顿效果的方向上。而且,中央政府认为这是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但是,我还是想强调的是
:若没有一定“增长”环境的保证,那么,政策叠加后的效果可能会事与愿违,而结构调整或将变得越来越难。因为如果经济增长不断下滑,
市场会改变对未来投资和消费状况的乐观预期,而不断强化的悲观情绪和由此产生的“保守”的行为(过度储蓄以防被未来减少收入,失去工作的风险),这又会让“结构调整”无法产生当初所期待的“经济效益”。


6.    
9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3.6 %,环比上涨0.6%。PPI同比上涨4.3%,环比上涨0.6%。这个数据放在一个比较大的环境中,你们是怎样分析的?

答:尽快目前这一组价格数据比想象的要好些,
但是今后“负利率”现象逐渐恶化和输入型通胀的风险已经变得越来越大。这主要的问题来自于两大方面:一是主要承担世界经济“货币锚”的大国和地区纷纷采取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致使全球金融资本对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动摇,最近新一轮大宗商品价格的狂飙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使得今后成本输入型
通胀会变得非常棘手。二是因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没有形成,危机阶段,救市所投入的流动性今天正在从“产业资本”转向“金融资本”,增加了通胀和资产泡沫的风险。尤其是经济表现相对较好的亚洲地区和新型市场国家,都在面临大量资本流入所带来的本币升值、通胀上升以及资产泡沫的挑战,在经济还没有企稳的阶段,
已经陷入了不得不升息的困扰。


7.    
在结构性调整中,尤其在输入性通胀因素明显的情况下,你们认为,未来管理层将采取怎样的措施,把“通胀管理”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下,为‘十二五“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

答:通胀管理的方法主要有:减少过度投资,活用战略储备,打击投机倒把和提升盈利能力。而用汇率升值来对冲输入型通胀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2007年越南货币危机就是因为自己升值战略来抵抗输入型通胀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8.    
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稿确定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
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
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对比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等具体目标,可以发现,这次全会没有提及具体的发展数据,而是更加注重民生问题,更加注重社会目标的实现。这是不是一个明显的变化?这个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答:确实这样,尽管上述内需障碍中也反复提到农民工低收入、城市消费者的后顾之忧、高收入阶层过度的金融投资以及国家和民众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问题,需要在政府强化公共服务功能的过程中加以解决,这些都可以看作是这次“十二五”规划内容中的亮点。但是,我想强调的是,如果我们对此没有一个明确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那么,还是无法避免过去的“形象工程”。同时,长期习惯“政策市”的中国经济也可能因为“努力目标的不确定性”而会迷失方向。所以,关键一点我们还是要处理好“量”变与“质”变之间的内在关系。


9.    
更加重视民生,更加重视社会目标,这是十七届五中全会为今后五年中国的发展定下了基本路径。专家认为,这表明中国政府在未来五年的规划中将淡化经济目标,转而强调社会目标,强调增长和分享的平衡。两位怎么看?原因之一是否可能来自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压力?

答:中国处在一个发展阶段,人均收入还在世界百位之后,完成原始积累所带来的金融投资冲动比成熟国家要大一些。再加上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也带来了没有很好解决的
“贫富分化”的后遗症,所以,今后做大面包(增加财富)并合理分配好面包(藏富于民)将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以达到社会和谐效果所不可绕开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10. 
全会提出的通过收入分配改革等一系列举措来实现居民增收是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前提。由此来看,民生与发展,确实是“十二五”规划中两大关键点,二者互促互荣,才能有助于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答:今天机会的不平等是最终收入不平等一个重要原因。比如,优秀的农村孩子上不了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国企的高管通过一场资产货币化和企业股份制化的改革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收入,而他们当中有很多
人并不具备管理一流企业的那种精英能力,而且,他们的上岗缺乏民主机制对其“准入”和“退出”的约束。当然,我们不可否认,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和企业形态
也造成了最终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问题。资本回报率远远大于劳动回报率,国企和央企的垄断地位给他们带来了比民企更高的收益回报。但是,除了对贪官污吏我觉得
要拿出“宜将奋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气概,一查到底狠狠打击之外,对民营企业家的“勤奋之财”应该要给予引导和保护,引导消费,保护创新,追求自愿消费和扶持创新所带来的健康而又可持续的“收入再分配”机制,而过于看重税收在解决贫富两极分化问题上的调节作用,很可能因为使用不当而导致最终结果常常事与愿违。比如,很多发展中国家高税收的结果会
导致大量“资本外逃”。再加上缺乏民主的监督机制,从而导致这种做法最后无法产生经济效益和个人财富增长的理想状态。


11. 
在经济发展方面,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相信这一个经济发展方面的确立和目前世界各国尚没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外部需求将持续不振有一定关联吧?

答: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低迷给世界经济的复苏
蒙上了重重地阴影!它带来了不可回避的两重作用:一是扩大自身消费需求的压力变得越来越紧迫!二是克服金融危机的困扰,更要发挥经济全球化环境中的合作机
制和基于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自由贸易理念,来最大化相互支持所带来的全球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的效果。“两条腿走路”协调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局面是反映了中国
政府充分重视目前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些重要的内在规律,以及做强自己的经济所需要的市场支撑能力。


12.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的多次会议主要提出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此次会议提出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家表示,从“增长方式的转变”到“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字面的改变。从“增长”到“发展”,是不是意味着五中全会淡化GDP目标,而更强调可持续发展?

答:我想我们也不能把增长和发展简单地对立起来。全国各地放弃GDP竞标赛,不等于我们就要放弃包容性增长目标的追求,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国强民富”作为保障,那么,我们所谈的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等一切与“发展模式转变”相关的话题都会显得虚无缥缈,但是,如果我们只追求“国强民富”的货币价值,而不看重全方位的“社会价值”改善(这里当然也包括必要的政治民主机制的改革),那么,日长月久,中国经济就会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失去“大国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