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胀压力持续增加,但明年爆发恶性通胀可能性不大

* 行政管控有短效,长期更需紧货币及合理疏导预期

* 根治需放缓GDP增速,加快结构调整

作者 沈燕

路透北京11月26日电—中国看似正被推向通胀深渊边缘,执事者已如坐针毡,但对于已经积累了丰富调控通胀经验的中国而言,情况并没那麽悲观.

翻开历史数据,中国CPI涨幅曾至20%以上的恶性通货膨胀,所引发社会动荡的记忆正是中国政府展现稳定物价决心的重要原因.

不过,即使中国已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管控的行政手段,接下来更需从放缓经济增长率、加快调结构、合理疏导过多流动性、提高居民收入上等根源上着力.

官员及专家们普遍认为,中国大多数制造业依旧面临产能过剩,粮食及基本农副产品供应基本保持稳定,基本面的供求决定中国明年爆发恶性通胀的可能性并不大.

但面对国内外超发货币产生的过多流动性带来的压力,管理通胀预期已变成中国一个长期任务.

“中国没必要再追求那麽高的经济增长率,GDP增速要降下来,就是放缓到6-7%也没问题,弦绷的紧容易出问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杨圣明称,”应该在放慢脚步的同时,尽快理顺不合理的价格以及收入分配关系.”

他进一步解释称,目前人民币币值正处于”内贬外升”的困境,对内通胀加剧,意味着人民币币值的贬低,对外却面临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这通常会发生经济赶超太快的国家,因为经济发展太快,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就多,势必又会影响到国内外市场相关商品的价格.

中国10月份CPI同比涨幅达4.4%的25个月新高,而美国新一轮宽松量化货币政策则加剧流动性过剩的忧虑,助推着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国家对通胀的预期.

中金公司的最新报告预计中国11月CPI将继续攀升达4.8%,明年一季度保持在4.5-5%的高位,主要由于短期内食品CPI上涨压力将持续,非食品CPI也将持续小幅上扬.而明年下半年通胀将呈现回落态势,全年CPI通胀在4.3%左右.

面对不断上涨的物价压力,国家发改委已连续发布数篇文章强调平稳物价,并要求各地各部门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以保持消费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管理预期疏优于堵**

中国央行今年累积共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五次,本月已连番上调两次,上月央行亦启动近三年来的首次加息,配合行政调控以及回收流动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对减缓通胀预期显然有一定帮助.

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建平指出,政府之所以三令五申强调平稳物价,就是为了改善和引导市场预期,”在通胀苗头刚出现的时候就动手,这也是从历史经验中得到的教训.”

他表示,中国连续两年实施扩张的刺激经济政策,通胀的出现也是刺激政策的代价,只是目前国际形势更复杂,国内的物价管的住,但要管住输入性的通胀压力却比较难.因此管理通胀预期是一项长期任务.

这一观点也得到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一位不具名的官员认同.

“央行票子投了那麽多,去年近10万亿,今年7.5万亿估计也会突破,再加上美国的印钞机又在开着,流动性怎麽可能不泛滥呢?”该位官员说.

但他也提到,如果收入的增长超过物价的涨幅,对通胀的承受力自然也会提高,这也是管理通胀预期的重要内容.

此外,还应考虑如何疏导目前过多的流动性,给这些资金找一个出口,这就需要多方面的产业政策引导和配合,而不仅仅是行政命令调控和简单的对”热线”围追堵截.”堵也堵不住,管又很难,不如想办法疏导分流.”上述 员说.

面对美联储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引发的”热钱”流入问题,此前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池子论”观点,将通过总量调控对冲热钱,把短期投机性资金放进一个”池子”,等撤退时将其从池里放出,从而避免冲击实体经济.其後副行长马德伦解释,”池子”是一个政策的组合,包括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等调控工具.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的石建勋撰文称,股市是目前吸收流动性最好的地方,保持股市健康发展也是政府经济管理的一项长期目标

**放慢经济脚步有助舒缓压力**

尽管中国已强调经济增长更重质量,但面对骤然上升的通胀压力,追本溯源,从适当放慢经济增速、缓解对资源及能源等产品上涨的压力、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以及尽快推进收入分配和理顺资源产品价格、提高居民收才能达到标本兼治.

“管理物价是发改委的工作,所以一涨他们就着急.”一位不具名的政府官员就称,”其实今年上半年我们就提醒过要关注物价上涨,但当时不以为然,现在一涨就急着压,今天不让这个涨,明天不让那个涨,管的过来吗?”

该位官员尖锐地指出,”管理通胀预期也要有方式方法,计划经济的行政调控老套做法短期是有效,但遗留的後遗症也更多,所以更应该采取市场化的手段去应对,从根上去治理.”

从发改委一周内连篇累牍地强调稳定物价的迫切性不难看出,管理预期及调控物价涨幅是中国眼下最迫切的问题.

杨圣明也表示,中国应该尽快理顺不合理的资源产品价格,同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提高居民收入,更多让利于民,提高老百姓应对通胀的能力,那麽对通胀的反应就不会那麽敏感.

“因为目前仍以GDP指标作为政绩考核标准,这个指挥棒一时半会无法改变,但如果适当地减减速,同时加快结构调整和收入分配改革步伐,对经济的长远发展才有利.”张建平说.(完)

–审校 杨淑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