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运动有多达500余年的历史。中世纪,天主教教会曾企图建立“公社”来避免战争。那时的“公社”是一种自治性城镇,市民拥有一定的权力,包括财产权、行政权等,他们彼此之间互相协助帮忙。1516年,英国作家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出版,书中描述了一个没有私有财产的理想国度,常被看作共产主义的开山之作。英国内战时期,耕作者们(Diggers)还组织了一些共产主义农业公社。进入启蒙时代,卢梭对私有制进行了更强烈的批判,他宣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18世纪,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等人的理论和实验都为早期共产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只是到了19世纪,共产主义才随着工业革命发展成为一种有深刻影响力的运动。在理论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成为共产主义的经典作家。在实践层面,应运而生的四个“国际”是现代共产主义运动的一条主线。

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

1864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工人代表在伦敦圣马丁堂举行集会,在法国工人的提议下,大会决定成立“国际工人联合会”(International
Workingmen’s
Association)。由于会名较长,人们就取会名的第一个单词“International”作为其代称,称作“国际”,历史上称为“第一国际”。

马克思在为第一国际起草的《国际工人联合会成立宣言》中指出:建立独立的革命政党领导无产阶级用革命手段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国际工人联合会共同章程》中,马克思说:无产阶级的目标是消灭阶级统治,“国际”的任务是动员各国工人,为无产阶级的解放而斗争。

在革命哲学和斗争哲学的指引下,“第一国际”协助各国工人进行罢工斗争。仅举一例。1867年1月,巴黎铜器工人为要求固定工资举行罢工。在“国际”委员会号召下,英国、比利时、瑞士等“国际”支部纷纷给法国工人汇区援款,最终迫使厂主答应了工人的要求。

“第一国际”内部存在着激烈的斗争。它的第一个敌人就是蒲鲁东主义。蒲鲁东主义认为: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有弊病,都不合乎理性,以“个人占有”为基础的“互助制”社会是最好的社会模式;主张建立以无息贷款为基础的“人民银行”作为改造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互助制”社会的根本途径;宣扬阶级调和与和平革命,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鼓吹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任何国家和政府,反对一切权威。蒲鲁东主义的核心,是幻想通过和平改良的办法,建立小手工业生产制,实现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当时,蒲鲁东主义者领导着“第一国际”的法国巴黎支部,拒绝执行马克思的路线。他们还提出,只有“体力劳动者”才能被接受为“第一国际”的领导人,企图把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脑力劳动者”排挤出第一国际领导之外。但他们的努力以失败告终。

“第一国际”的第二个敌人是“巴枯宁主义”。巴枯宁是无政府主义者,俄国贵族。1864年,巴枯宁参加第一国际,受蒲鲁东主义影响信仰无政府主义,主张依靠农民和流氓无产者自发暴动,在二十四小时内废除一切国家,建立个人“绝对自由”的无政府社会,反对任何纪律和权威,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在“第一国际”支部中,巴枯宁的思想日益得到支持,特别是在西班牙、意大利南部、法国的一些地方和瑞士。于是,一场激烈的派系斗争在1872年海牙代表大会上达到了高潮。在马克思的鼓动下,巴枯宁以“反权威主义”和组织秘密团体瓦解“国际”的罪名被开除。

1871年,“第一国际”法国支部参加并领导了巴黎公社运动。但是随着巴黎公社的失败,第一国际也日渐衰弱,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

第二国际:社会党国际

1876年第一国际解散后,随着科学社会主义在欧美的广泛传播,到80年代末欧美已有16个国家先后建立社会主义政党。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社会民主党和法国工人党“盖德派”在1887年倡议召开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

“第二国际”尚未诞生就充斥着对新组织领导权的争夺。法国工人党“可能派”率先联合英、美同志决定在1889年7月在巴黎召开由他们发起的国际工人代表大会。恩格斯则督促德、法等国社会主义政党的代表也于1889年7月也在巴黎召开国际工人和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最终,两个国际大会在同一天举行。

1889年7月14日,即法国大革命100周年纪念日,恩格斯指导的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出席大会的有来自欧美22个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党的393名代表。恩格斯因整理《资本论》第三卷,未能到会。会场上悬挂着红旗和马克思的巨幅画像,以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剥夺资产阶级,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等标语。大会通过了《劳工法案》及《五一节案》,并决定以罢工作为工人斗争的武器。这次大会,实际上成为“第二国际”的成立大会,加强了各国工人和社会主义政党的联系。相比之下,“可能派”的国际大会除了“可能派”代表外,国际代表寥寥无几,未能建立起国际组织。

“第二国际”不是各国党的上级组织,各国党是独立自主的。它没有发表过成立宣言或纲领性文献,而是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党指出行动方向。在很长时间内,它也没有常设领导机构和共同规章,没有机关报。直到1900年巴黎大会上才决定成立常务委员会,即社会党国际局(1905年后改称社会党国际局执行委员会)。委员会由每个国家的党选派代表一名(后增为两名)组成。今日世界最大的政党组织“社会党国际”实际上为其延续,在二战后的1951年成立,成员均为原第二国际成员。

“第二国际”内部有正统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修正主义等三个派别。1895年,恩格斯逝世,第二国际内部分歧增大。1896年,伦敦代表大会拒绝无政府主义者参加,无政府主义者被排挤出“第二国际”。此时,“第二国际”内部还剩下两个派别:以爱德华·伯恩斯坦、卡尔·考茨基为代表的修正主义派,它宣扬合法的议会斗争;以列宁、卡尔·李卜克内西、罗莎·卢森堡为代表的正统派,它宣扬阶级斗争。

在第二国际中,最强有力、最有影响的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该党拥有108.5万名党员,在德国议会中拥有111个席位,成为议会中最大的党团。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议会党团在议会中投票赞成战争拨款,支持德国政府“保卫祖国”,从而背叛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据统计,“第二国际”27个政党中就有24个政党支持本国政府。
“第二国际”形同消失。列宁宣布:“第二国际已死,第三国际万岁!”这些都标志着,主张修正主义的社会党与坚持暴力斗争和阶级专政的共产党正式分裂。

战争结束后,各国社会党会议通过《拥护国际联盟案》,并筹备恢复第二国际。1920年,在日内瓦召开大会,第二国际得到恢复。但是很多国家社会党拒绝参加,组建了社会党国际运作联盟(International
Working Union of Socialist
Parties),又称“第二半国际”。1923年,社会党国际运作联盟与“第二国际”合并,组建社会民主工党和社会党国际(the
Social Democratic Labour and Socialist
International)。因二战爆发,该组织于1940年停止活动。

1951年,英国工党发起国际社会党会议,“社会党国际”(the
Socialist
International)被重建,总部设在英国伦敦。“社会党国际”是民主社会主义的政党和组织的联合体,没有总指导机关或国际中心。它既反对共产主义也反对资本主义,主张走区别于二者的第三条道路,即民主社会主义之路。为了建立“人人平等的福利国家”,“社会党国际”强调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权,反对一党制,主张多党制和分权主义,实行混合经济,提倡市场竞争,不反对私有制。

“社会党国际”的成员党众多。截至2004年2月,它拥有英国工党、德国社会民主党、法国社会党、奥地利社会民主党、比利时社会党、意大利左翼民主党、意大利民主社会党、荷兰工党,挪威工党、葡萄牙社会党、西班牙工人社会党、瑞士社会民主党、丹麦社会民主党、芬兰社会民主党、爱尔兰工党、波兰民主左派联盟、波兰劳工联盟、以色列工党、瑞典社会民主党、土耳其共和人民党、土耳其民主社会党、智利社会党、巴拿马民主革命党、巴西民主工党、智利社会民主激进党、海地社会民主联盟、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墨西哥民主革命党、蒙古人民革命党、日本社会民主党、韩国民主党、加拿大新民主党、美国民主社会主义党、美国社会民主党、澳大利亚工党……等各类成员党和组织168个,其中有50多个成员党在约50个国家执政或参政,是当今世界上规模与影响力最大的国际性政党联盟。

英国工党是英国两大执政党之一,1997年至2010年,它曾连续组织四届内阁,执政时间长达13年。奥地利社会民主党是奥地利主要执政党,议会第一大党。德国社会民主党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政党之一,2009年大选后,该党成为第一大在野党,同时还在7个州内参与执政,5个州内任政府首脑。意大利左翼民主党是意大利执政大党之一,2006年议会大选后,中左联盟上台,该党成为执政党之一。荷兰工党由三个政党合并而成,曾多次组阁执政,目前工党是荷兰的第二大政党。法国社会党在1978年立法选举中成为左翼第一大党,1981年密特朗当选为法国总统,成为第一位入主爱丽舍宫的社会党总统。以色列工党在1992年大选中再次获胜,梅厄出任政府总理。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在2004年的大选中获胜,再一次上台执政。新西兰工党是该国两大主要政党之一,2005年工党赢得了121个议会议席中的50个,成为联合政府的主要政党。此外,匈牙利、马其顿、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捷克、克罗地亚和罗马尼亚等很多国家的社会党都曾赢得大选,上台执政。

“社会党国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资料说,社会党国际在1951年建立时,有成员党34个,拥有党员978万人,支持社会党的选民为4354万人。到2003年二十二大,成员党增至169个,党员达4000多万人,选民更是大幅度增加。

第三国际:共产国际

1919年3月,在列宁领导下成立共产国际(俄语: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简称“Коминтерн),总部设于苏联莫斯科。实际上,“第三国际”由“第二国际”中的革命派发展而来,他们抛弃了改良主义,号召世界革命。

在“第三国际”与“第二国际”并存的局面中,列宁坚决与“第二国际”划清界限。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即著名的“二十一条”。它规定:凡参加共产国际的政党,必须同“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彻底决裂,并将右派、中派清除出党;必须在政治上和宣传上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原则;必须服从共产国际的统一领导;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党,并在党内实行铁的纪律。与“第二国际”主张民主社会主义、坚持各国党独立性不同,“第三国际”是一个集权主义组织,各国共产党都是它的一个支部。

共产国际内部斗争严酷。1920年6月,列宁写了《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尖锐批判“左派”否认议会斗争的必要性、拒绝参加工会工作、不愿作任何妥协、反对民主集中制、不要组织纪律的错误。1928年,共产国际举行“六大”,大会讨论并通过了《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的任务》,其中特别强调:1928年以后进入国际资本主义发生总危机和世界无产阶级发动总进攻的时期。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布哈林不同意“六大”对国际形势的基本估计,认为没有发生任何动摇资本主义稳定的新现象,资本主义相当稳定。1929年,反对布哈林“右倾”错误的斗争公开化,共产国际宣布反“右倾”斗争已成为“主要的决定性问题”。于是,布哈林等人被开除出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在这场斗争中,党员思想上的分歧和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被视作反党反共产国际的派别活动,从而在组织上进行清理。

《共产国际章程》规定:共产国际是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是统一的世界共产党;共产国际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世界代表大会。可笑的是,共产国际却接受苏共中央政治局的绝对领导。苏联解体以后,苏共档案被解密,德国和俄国的学者对部分档案进行了整理和出版,他们在序言中说:“表面上共产国际是一个独立的共产党人的集体组织。事实上,它处于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局严密的思想、政治组织和财政的控制之下。共产国际所有最重大的政治举措和干部的任用,都预先在政治局讨论过并且经过政治局批准,政治局还要协调共产国际和外交人民委员会的活动”,“苏维埃外交机关活动的特点,在于其外交的总战略和策略和策略都是循着两条不同的道路进行的:通过所有国家贯常的外交机关——外交人民委员部,还通过共产国际”。可见,共产国际的本质上,是苏联为维护国家利益所采用的一种外交工具。更有意思的是,加入共产国际的政党必须更名为“某某国共产党”,表示它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在苏共集权主义领导下,各国共产党都实际成为苏共的一个支部。

为了维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共产国际推动在各国建立政党,策动革命。它曾派遣威廉斯基、魏金斯基、马林等一系列密使、特使来中国搜集情报,考察建党条件,进行宣传鼓动工作。1920年8月,魏金斯基率领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建立临时中共中央。列宁认为,在中国正式成立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就派遣尼柯尔斯基、马林到中国组织成立中国共产党。1922年7月,中共二大正式决定参加共产国际,成为它的一个支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第三国际”成了中共的实际领导者,中共也从”第三国际”获取援助及形势指导。

二战后,在民族独立的浪潮中,涌现出了各种类型的“社会主义国家”,有“苏式社会主义”、“国大党社会主义”、“纲领党社会主义”、“复兴党社会主义”、“佛教社会主义”、“伊斯兰社会主义”、“阿拉伯社会主义”、“村社社会主义”、“非洲社会主义”、“桑地诺社会主义”等等,这些国家的总数大约在60个上下。共产主义道路很光明,可是却越走越窄。1989年到1991年,苏联和苏联控制下的东欧发生了剧烈的政治动荡,共产主义政权纷纷倒塌。不久,其余国家的社会主义国家也纷纷走上自由和民主的道路。目前,只剩下中国、古巴、北韩、老挝、越南等5个国家,还自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暴力革命和血腥斗争的“共产国际”,无疑遭遇了惨痛的失败。目前,5个共产党长期执政国家拥有党员7500多万人。其中中国共产党党员7000多万人,资本主义国家100多个共产党党员约300万人。与“社会党国际”拥有的4000多万人比较起来,差距悬殊。

1943年5月15日,苏联为拉拢西方,联合对抗纳粹德国,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作出《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6月10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正式宣告解散共产国际。

第四国际:托派国际

1938年9月,为了与斯大林所控制的第三国际相抗衡,流亡海外的苏俄领袖列夫·托洛茨基及其支持者在巴黎举行大会,宣布建立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第四国际”成立。托洛茨基为大会起草了题为《资本主义的垂死呻吟和第四国际的任务》的“过渡纲领”性文件,他宣称:建立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不仅已经成熟,“而且已经开始有些腐烂了”;必须实行“不断革命”和“世界革命”,建立“世界社会主义联邦”;人类出现的危机是“
革命领导的危机
”,第四国际的建立就是为了解决这个危机。他还认为“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之间的划分已经过时,从而提出“过渡纲领”,即根据十月革命的经验提出从怎样计算工时到建立劳动者政府的一系列过渡性的要求。

1929年,托洛茨基被苏联驱逐出境后,创办《反对派公报》,建立国际托派组织,号召各国的支持者留在共产党内作为一个左翼反对派以“纠正”党的路线。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执政后,托洛茨基认为受斯大林主义支配的第三国际已不可救药,宣布他们的活动方针不是对共产国际进行改革、而是同它决裂,认为苏联需要一场政治革命切除官僚专权集团这个恶性肿瘤,故开始筹建第四国际。由于托洛茨基一直寄希望于通过社会革命使“国际”应运而生,加上当时一些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很可观的工人阶级革命高涨,所以托洛茨基迟迟不打算宣布第四国际成立,因此他与他的追随者发生过许多争论。

据托洛茨基日记,在1930年代中期,“第四国际”子约有3000多人。在希特勒上台前,德国托派约有750人。在中国,1931年有500多人的托派政党(包括前中国共产党总书记陈独秀和一批中等干部)。“第四国际”兴起后的十余年,一度伴随着世界革命高涨而壮大。例如在比利时、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有一定力量,在智利、古巴甚至有好几年争取到了左翼力量的多数。智利托派甚至参与了总统大选,提出十分激进的纲领。二次大战极大地损伤了第四国际的多数支部,因为托派也积极参与了各种反压迫斗争因而被迫害。二战后,“第四国际”的党员在所有的工人官僚国家最终都遭到大肆污蔑、诋毁,以及残酷迫害。

1953年,“第四国际”大分裂后,不断陷入各种小的分裂,尽管有1960年代初所谓的“重新统一”,但到1970年代,仍分裂为7、8个各自为政的“第四国际”,它们互相指责对方为“修正主义”。1980年代初,英国利物浦反人头税的重大罢工斗争催生了一支颇具朝气的托派工人队伍,他们后来被称为英国工党“战斗派”,组建了新的托派国际。但这个国际在1995年左右又陷于分裂,分裂为相对右翼的国际马克思主义委员会(CMI)和相对左翼的国际工人委员会(CWI)。

尽管如此,托派思想仍对欧洲政治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1968年的法国五月风暴即深受托派思想及其活动的影响。1970年代,托派的传统核心据点第四国际法国支部开始派出人员投入法国总统大选,尽管得票率很小,但造成很大轰动和社会影响。

2005年,两个最大的托派,即”第四国际联合书记处”和”国际委员派”实现1953年大分裂以来的首次合并,组建“第四国际统一书记处”(USFI)。这是目前托派最大的组织,它在全世界40多国家拥有支部和成员,总部在巴黎。USFI的法国支部LCR在法国具有相当的政治势力。法国前总理若斯潘在1960年代就是托派秘密成员,直到1987年他在法国社会党内进入领导层才退出托派。法国托派每次都派人参加总统选举而且有不俗的表现,甚至比法国共产党的得票率还要高。

目前世界第二大的托派组织是“国际工人委员会”(CWI)。它的总部在伦敦,其主要力量也在欧洲,以英国、爱尔兰、德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国为主要基础。CWI在全球35-40个国家有支部,主要成员为各国的社会主义党,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最为活跃和最有战斗力的社会主义组织。当然他们从不以第四国际自居,也不承认所谓USFI的权威性,他们的目标是动员世界范围内广大工人阶级,启发其中最具有觉悟的分子,在坚持自己的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左翼力量联合采取各种可能形式反对“全球化”资本主义。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featured article: Ten Years Of Media Lens – Our Problem With Mainstream Dissidents.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