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able to retrieve full-text content]

自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进行清算后,1961年,为防止个人崇拜死灰复燃,赫鲁赫夫做出了一项震惊世界的决定———把斯大林的遗体移出列宁墓。此次,斯大林主义在前苏联和今天的俄罗斯可谓臭名昭著。然而,进入新世纪后,斯大林主义又有死灰复燃之势。 根据俄罗斯《新闻时报》的报道,日前,俄罗斯教育部向历史老师介绍了一本《俄罗斯历史(1900-1945)》的教科书。在这本教科书中,关于斯大林的评价已经发生一些根本上的改变。认为他的行为要从具体历史处境去判断,而他的行为“完全是合理的”,“他是确保国家迈入工业社会的体系的维护者,他是一个濒临战争的国家的领袖。”而且更让人吃惊的是,在关于像“大清洗”这样敏感的历史事件上,这本教科书也试图用其他说法为其翻案。比如会认为这场运动是为了促进工业化的发展,提高经济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说法的出现,并非是平地而起。就在2007年,一本名为《俄罗斯历史1945年-2007年》的教科书也同样给了斯大林和勃列日涅夫以积极的评价,并且为镇压寻找到了正当性的理由。 为什么斯大林的形象会有如此转变?如果要追溯斯大林形象被颠覆的起源,我们首先要回到 1956年2月25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从此拉开在苏联批判斯大林的序幕。不过就在这份措辞严厉的报告中,赫鲁晓夫虽然将“大清洗”的主要责任归结到斯大林身上,但是同时也承认了斯大林对于重工业发展以及卫国战争的重要性。因此尽管斯大林的形象受到严重挫折,但是他在政治生活中并未绝迹,而且随着普京政府的上台,斯大林的形象几乎是“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如果再回到赫鲁晓夫的那份带有摧毁性力量的秘密报告,我们也可以发现,对于斯大林的清算其实一直相当的表层化和暧昧化。在前苏联的批判的思想脉络里,斯大林只是作为社会主义政权里“独裁者”形象来被清算,但是另一方面,“大清洗运动”的残酷性仍然会被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所掩盖,前苏联的快速工业化与卫国战争的胜利,都作为斯大林的政治功绩而被保留下来,由此也为今天斯大林形象的“平反复兴”埋下了伏笔。 因此当普京从叶利钦手中接过一个被共产主义与自由主义冲刷的摇摇欲坠的政权后,他首先致力于的是恢复国家政治与经济秩序。在他打击寡头的强力政策下,俄罗斯迅速地摆脱经济困局,而且还迎合了普通民众反感贫富分化的想法。于是一个新的俄罗斯“国父”的形象被建构起来,他有铁腕作风,不拘泥于西方人道主义的条条框框,行事以实用主义为原则,这些都让普京的政治魅力展现的毕露无遗。 也就是在普京的强烈推崇下,斯大林的形象得以在一个国家主义的谱系中凸显出来。因此,大清洗事件要么成为死亡数目的争辩,要么就给以附上了国家富强的美丽外壳。俄罗斯从彼得大帝承袭下来的国家现代化的传统,经由斯大林与普京,进行了一次精彩的对接。 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斯大林为何如此受到普京推崇,甚至要为其在“大清洗”中所犯下的罪过进行漂白。因为在普京的政治观念中,与西方的对峙是要在一个富强俄罗斯的前提下才能推进,而民主化的转型又使得普京的个人魅力得凭借民粹以维持其权威性。所以斯大林所犯下的人道罪过就如同彼得大帝的残暴一样,最终成为历史解释中微不足道的附属物,而他们则在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叙事中维持其强劲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不过或许也无法将斯大林与普京完全等同。饶有趣味的是,刚刚去世的“俄罗斯良心”索尔仁尼琴,虽然对斯大林政权有强烈的批判,但是却会赞同普京的执政理念,并且坦然接受了普京授予的“俄罗斯国家奖”。在普京那里,现代化的民族国家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化的现代国家,它同样需要接续东正教与俄罗斯思想中的神秘主义传统与道德资源,以此来为今日俄罗斯的身份认同作一个铺垫,以此和西方所推行的自由民主观念相抗争。因为就以索尔仁尼琴而言,西方世界的道德堕落也是难以让人接受的,而普京不仅接续了斯大林传统中的现代化的层面,而且又融合了俄罗斯强烈的泛道德化的文化内容,因此不仅可以满足普通民众对俄罗斯”帝国”的想象,而且也可让知识分子感受到俄罗斯的文化认同感。 由此来看,斯大林就有如普京的一个“镜像”。出于对民族国家现代化的认同,普京需要将斯大林放入伟大领袖之列,而他把俄罗斯的独特文化作为营造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部分,使得知识分子对于斯大林那种粗暴割裂俄罗斯文化的仇恨,无法在普京身上得以延续。但这种带有强烈俄罗斯特色的民主道路,最终要走向何处,却是未定之数。 从更大的背景看,1989年底东欧变天,接着苏联解体,俄国人走上民主化之路。世界上社会主义阵营的一些人感到惶惑,似乎那是俄国人的末日。但俄罗斯没有死亡,又在普京的强人执政下复活了。但远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俄罗斯人开始怀旧,(这在中国有很多报道)。怀念斯大林的时代充满罪恶的‘好日子’。为什么俄国没有对斯大林清算,反而对斯大林这个人物选择性地塑造成民族英雄和好人呢?这原因有这么几条。 首先,如上所述,是普京建立个人独裁目的的需要。帝俄的传统沉重,斯大林独裁统治下的基因深长,而普京的独裁建基于对斯大林的评价,普京本人就是得惠于斯大林时代的官僚。克格勃出身更相信独裁和个人崇拜。俄罗斯的新贵们,富人们,更是由旧体制转换而来的腐败份子。为了他们的统治和财富,他们极力树立一个斯大林式的英雄和好人。否认了斯大林就是否认了他们自己。 其次,没有也不愿彻底清算斯大林。因为斯大林时代和他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叶利钦时期虽然在政策上否认了苏联,但对苏共的批判特别是对斯大林的余孽没有绳之以法交付审判,彻底理清他们的罪恶,丧失了时机。对于受害人没有建立人民心中的纪念碑。对重要人物虽有平反,但对于大清洗劳改营大饥慌消灭饿死了多少人至今没有公开。立陶宛电影《四海之外皆兄弟》说至少二千万。 再次,俄罗斯人的怯懦和健忘,不敢正视俄罗斯人灵魂深处的灰暗。几乎每一个家庭有一段不可告人的过去,都有迫害,告密 整人的不光荣成员。甚至参与了斯大林的时代的罪恶。苏联刚灭亡时有拨乱反正的好时机,可惜领导和人民一起错过了。今天斯大林阴魂的复活不是偶然。还值得注意的是:官方控制言论使知识份子集体失声。二十多年前俄国知识份子寻找历史真相,对过去的沉思和忏悔,对社会人文重建和关怀,劳改营劫后余生的人,普通百姓的口述历史,这一切都消失,代之而来的是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俄国官方牢牢控制的着现代史的诠释,刻意夸大和强调俄国史上光荣胜利的一面,理由是可以培养下一代的民族自豪感。今天的俄罗斯敢于批判斯大林的学者,则容易遭受官方的压制和愤青的围攻,随时被扣上卖国贼的帽子。这样的宣传控制有了效果,年轻人开始向往那个‘平等自由民主’的时代了。 再其次,消费主义和贫富差异培养了遗老和愤青。他们怀念向往斯大林时代。二十多年过去了,俄国的变化很大,特别是物质上,城市更新,现代化物质更丰富,资本主义改变了俄罗斯的面貌,人们在消费中迷失了自己。他们对过去的苦难不想也不愿在提起。消费时代造成攀比和隔阂,贫富仇恨增加,占人口多数的穷人对新时代仇恨,或怀旧或向往过去的时代。年轻一代的无知和被欺骗更是崇拜所谓伟人和独裁者。 最后有大批量的顺民和懒汉,他们崇拜独裁和权威是基于奴隶性的思维和习惯。他们甘当顺民和奴隶,是一群懒汉,像狗一样被管被役使,平等的得到一口残渣剩饭,一但解开他们的锁链,没有主人牵引,就不知路在何方。他们当然希望有斯大林一样的伟大导师牵引领导。 当然,俄罗斯也不是没有健康的力量,总统梅德韦杰夫就在俄《消息报》全文刊登的专访中回忆了自己家庭在卫国战争时期的经历。他在评价斯大林时表示,是人民赢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而不是斯大林。他同时驳斥了有关“斯大林主义”正在俄罗斯死灰复燃的看法。梅德韦杰夫说,“是人民赢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而不是斯大林,甚至也不是担任重要职务的军事指挥官。当然,他们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是人民以难以置信的力量赢得了战争胜利,众多民众为此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梅德韦杰夫说,对于斯大林的作用,对他的评价是多方面的。有人认为他是在紧急状态下担当了最高总司令的角色,有人则不这样认为。问题不在于此,而在于我们如何全面评价斯大林本人。“如果从国家层面上而言,自新的俄罗斯国家产生以来,国家领导人对斯大林的评价非常明确——斯大林对自己的人民曾犯下了大量罪行。虽然他曾做出过许多贡献,虽然在他的领导下国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对本国人民也做出了不可饶恕的事情。”梅德韦杰夫表示,热爱和憎恨斯大林的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许多老战士,战争胜利者的一代人喜爱斯大林并不为怪,这是他们的权利。每个人都有权利做出自己的评价。但另一问题是,这种个人评价不应影响到国家评价。 中国也有人还念毛泽东,原因跟俄罗斯不乏重叠之处,因而我们不妨借鉴它山之石。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