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则对苹果应用商店的收入构成分析说,除去开发者获得的7成外,苹果自身拿到的是13%,信用卡公司则获取16%,剩下的1%归属数据存储和传输服务商。换句话说,在用户下载一个收费应用中,提供网络支持的(也是必须的),只有微不足道的收益。这就是彻头彻脑的一个管道化的体现。

移动互联网物理管道的建设者非运营商莫属,但令运营商最郁闷的是,它辛辛苦苦花了极大的代价所建立起来的网络,却是它过往业务的杀手。以短信这项基础业务为例,美国无线通信和互联网协会CTIA发布的数据表明:2004年第二季度的短信量仅为250亿条,但是五年之后,短信量竟达到8230亿条,增长极其惊人。到了2010下半年,美国手机用户的短信收发量虽然尚有为一万亿之巨,但仅比上半年增长8.7%。这是短信极速发展的十年间最小的增幅。

短信是运营商利润丰厚的一项业务,瑞士联合银行的研究表明:顾客同样是花费1美元,无线数据和语音服务产生的利润只有35%,而短信产生的利润至少达到80%。但类似kik、whatsapp之类的智能手机应用的出现,人们除了给运营商缴纳一笔流量费之外,就是在免费使用短信功能了。来自荷兰的消息说,荷兰某运营商的android手机用户,去年8月还没有一个人使用whatsapp,但到了今年4月,则有85%的用户在使用这项服务。

另外一个利润点:通话,也在受到后来者的冲击。iPhone机上的viber,正在让用户免费打电话(无论是本地的,还是长途的,抑或国际的)。自去年12月发布以来,短短5个月就拿下了1000万用户。目前这项应用已经蔓延到android平台上。这个应用最让运营商感到头疼的地方在于,它直接向通讯录下手。使用者无需新注册帐号,就可以直接使用。并且,可以直接调用用户过往手机通讯录的联系人列表。

回到文头的那个例子。在以智能手机及其应用为主导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看到的是,诸个渠道的份量之比:应用商店本身、支付渠道是网络传输渠道的十倍以上。这对于中国本土运营商来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

中国运营商的对策是:在承认传统基础服务受到冲击的前提下,努力向前两个渠道发展。

中移动搞了一个MM(mobile market)应用商店,中电信有天翼空间商城,中联通同样也有一个类似的。按照DCCI的说法,中移动MM是中国开发者使用过的商店比率最高的,达到38%,居苹果的app store和谷歌的android market之上。但这只是DCCI的一个调研,我个人相当怀疑,应用开发者究竟在中移动MM上有多大的黏着。从公开消息来看,中移动MM上并没有诞生出多么火爆的应用。

运营商也在搞移动支付,但并没有太大的发展。中移动MM上的收费渠道是短信。用户下载一个收费应用后会得到一个短信通知,确认后从话费扣除。这个手段是很有些中国特色的。因为中国移动互联网至今主体用户略显低端(因为他们除了手机再无上网设备),让他们掏出一张信用卡来支付委实要求太高了。

但中移动最近一连串的高层地震告诉我们,它的内部决策机制还是有问题的。中国的电信服务商整体上而言,一不缺钱二不缺人三不缺用户,但他们缺的是思维,或者说,公司基因。他们喜欢自己跳出来做应用——这对搞应用商店其实是一个打击。而在我看来,管道化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问题的关键是,你做什么管道。做好一个卖场,难道不是相当赚钱的管道么?

—— 刊发于《第一财经日报》互联网观察专栏 ——


Copyleft © 2010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注意:转载勿改标题!
ItTalks — 魏武挥的Blog (digitalfingerprint:fc4f8fc31f70097eea4b780b13146415)

欢迎 浏览我收集的信息图 关注我的微博 访问我的分享

无觅猜您也喜欢:


Google要做运营商?


关于网络媒体的资讯运营


社会化媒体时代:运营第一 营销第二


网站的运营

无觅

与本日志可能相关的文章有: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