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8月03日 21:41:01

  穆里·罗斯巴德对失控的经济通胀有过一段生动地描述:最初,政府增加货币供给,而且随后的价格上涨被认为是暂时的。这是因为通胀的发作常常是以一次超常的支出为机会,公众对现金余额的需求会增加。然后,通胀进入了第二阶段,人们对现金余额的需求开始下降,因为物价上涨的速度已经超过了货币扩张速度,人们反而会感到货币短缺。最后,通胀迎来了第三阶段,公众的心理已经不是早一些购买,而是立即从货币逃向实物或任何商品,人们对现金余额的需求几乎为零。这一阶段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货币崩溃。
   罗斯巴德的这番描述,主要是针对二战前的德国而言,套在今天的中国身上可能不那么合适。有专家会反驳说,首先,中国没有通胀只有通胀预期;再者,中国即使有通胀,也将很快被抑制,理由是:只要我们政府想做的事情就没有做不成的。
   意愿是好的,但实际的效果还得看具体行动。政府目前所做的,归纳起来无非是一条,紧缩货币政策。货币紧缩,换言之,就是新印出来的钞票少了,银行不向中小企业放贷了,以前过热的经济增长,现在应该缓一缓了。如果这就是某些人眼里拯救通胀的灵丹妙药,我认为,这无异于把老鼠药当成泻停封。表面上看,对于拉肚子的人来说,老鼠药和泻停封的止泻效果是相同的。但吃过泻停封的人,不再拉肚子是因为腹泻治愈了,吃过老鼠药的人也不会腹泻,那是因为死人是不会腹泻的。
   紧缩货币政策有没有用呢?当然有用,但那种作用也仅限于表面文章。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又是一大堆,比如,请问货币收紧后,工人要求涨工资的钱从哪里来?信贷收紧后,提供工人就业的中小企业又如何生存?货币收紧,反过来又助长了地下信贷、金融黑市的滋长,那又是一个更大、更看不见摸不着的泡沫。那么,是不是应该反过来做呢?继续前几年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滥发钞票、政府继续烧钱并陶醉于经济数据的奇迹般增长?显然也不是。并且我们都知道,现在我们所遭受的通胀之苦很大程度上就是被当初的这种政策所累。
   这样看来,无论政府是左是右,货币是松是紧,对于通胀来说都无济于事。事实也的确如此,翻阅经济史就不难明白,面对通胀,尤其是恶性通胀,政府无论做什么,效果都是极为有限的。最终通胀的解决之道不是通过经济的方法,而往往是使用强力的政治手腕。不过,两害相权取其轻,与其在过去的“烧钱式经济”中一条道走到黑,倒还不如把增长的脚步放缓,搞搞民生工程。因此,在8月2日,我们看到央行对下半年的货币政策作的定调是:继续稳健的货币政策,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金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但是,这里又存在一个矛盾:经济增长放缓,货币政策收紧,同时工人的工资水平也在提高,这一系列做法,看似保护了工人,但实际上会让融资渠道更小、需支付更多工资的中小企业难以喘息。如果制造业扛不住,结果就只能是企业倒闭潮、工人失业潮的到来。而一旦形成高通胀和高失业率同时存在的情况,通胀就转变为滞涨,那是经济萧条的初期形态。当然,专家们并不承认中国存在滞涨,理由是中国的失业率并不高。这个观点倒是很难驳倒,因为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份可靠的失业率统计数据。失业率很低,至于你信不信,反正专家们信了。
   不愿直面问题,或许这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你和他谈滞涨,他和你谈通胀;你和他谈通胀,他和你谈增长;等你和他谈增长的时候,他又和你谈起了人生理想,谈得遍地泉涌、羚羊挂角,但就是不谈正题。这是他们的一贯作风。没辙,升斗小民最后只能退避三舍、选择闭嘴,回家琢磨着拿自己那点既不够买房、又不够买古董的积蓄怎么办?眼看着手头那点钱一天天贬值也不是办法,于是只好胡乱买些不靠谱的股票和基金,至于是赚是赔,除了拼人品就是拼投资眼光了。要想对抗中国式通胀,从政府到春哥,你最好谁也别信,你只能信自己。
    

上一篇: 彪悍的账单不需要解释   下一篇: 多元化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

阅读数(3604) 评论数(5)

5

本博文相关点评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