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蛮子 | 评论(0) | 标签:时事观点

“谢谢,再见”,这是《世界新闻报》的最后一期的头版大字。该报168年历史到此结束。由于该报非法窃听失踪死亡少女手机语音留言,激起英国各界谴责,拥有该报的媒体巨头默多克将其关闭。此前,英国王室、政坛要员甚至2005年伦敦“7.7”爆炸案罹难者家属均被其窃听。

对于国内某些人来说,“窃听门”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反击西方新闻自由的绝好机会。于是,我们便看到这样充斥着暴力色彩的句子:“‘窃听门’是扇向西方新闻自由的一记耳光”、“《世界新闻报》‘死’有余辜”、“撕下了西方新闻自由的虚伪面具”、“暴露了西方政客在新闻自由问题上人格分裂的真实嘴脸”……文革遗风在这里一览无余,令人不免喟叹。显然,这种偏狭而无理性的认知方式,于社会毫无助益,只会带来一堆文字垃圾;若任由这种情绪蔓延开去,还会侵蚀社会的肌体,毒害人们的心灵。

世界上只有相对的真理,而没有绝对的真理。同样,对于所谓的“新闻自由”,也仅仅是从相对意义而言。没有谁会认为自己就是完美的化身,如果有,那也只是一种无知与虚妄。应当承认,相对于积淀了三百年经验的西方新闻事业,中国的新闻事业尚处于幼年时期,有着更多的不足。因而,我们更应该用一种“拿来主义”的姿态汲取人家的养分,而非妄自菲薄、一概否定,或将脏水中的“孩子”也一同倒掉。更何况,《世界新闻报》不过是一张有点资历的“小报”。

人类是一个共同体,尤其是在今天的“地球村”里。就此而言,“窃听丑闻”不仅属于人类社会,更是新闻界的一个悲剧,而不仅仅属于西方新闻界,乃至默克多的新闻集团。新闻,在本质上是中性的,而非有中西之别;服务于公众,客观、公正、独立、真实地报道真相,这是新闻的核心内涵与“普世价值”。因而,窃听事件所反映出来的抵触法律、违背新闻伦理、冲破社会道德底线、侵犯公民隐私权等问题,同样值得中国新闻界警醒,而非袖手旁观、幸灾乐祸。不客气地说,中国类似的问题或许比西方发达国家更为严重。由是,《世界新闻报》的丧钟为谁而鸣?答案也就不言自明。

西方国家绝大多数的传媒,是独立于政治权力之外的一种社会力量。西方传媒所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媒介市场,而非像一些被政府掌控的媒体,最大的压力来自政治权力,其次才是市场。市场的压力包括两点:一方面是要满足受众对社会名流、政要的花边新闻的兴趣,另一方面是要面临网络、电视等多媒体的激烈竞争。在这两大压力的冲击下,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空间被压缩而变形。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商业化媒体的目标,必然要在竞争激烈的传媒市场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新闻伦理只能靠媒体自律。迫于强大的市场压力,为了迎合受众,避免“粉丝”流失,诸如《世界新闻报》这类“小报”往往会走上极端,“不惜一切代价找到新闻”(该报前主编库尔森语)。而默多克也曾放言,“要做出的是能够吸引读者的新闻,而不是能够得奖的新闻。”在“有受众才有生产力”这种理念的支配下,为博眼球,小报无所不用其极,刻意迎合读者猎奇趣味,也就成为一种常态。

“窃听丑闻”虽然为人所不齿,但事件本身也彰显了市场和法治的神性光辉。破坏游戏规则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破坏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而在“窃听门”中,我们看到:默多克在英国各大报纸登广告致歉、其两名得力干将辞职、与英国上层决裂、英国警方逮捕9名涉案人员、美联邦调查局介入调查……当然最严重的是《世界新闻报》倒闭,由此而危及集团其他报刊,让人看到一个飘摇的“新闻帝国”。事态的后果不可谓不惨重,这表明,市场和法治并没有失灵,而是体现了其强大的一面。这是在某些国家不可想象的事。在一些国家,哪怕发生比“窃听丑闻”危害更烈的事,最终的结果却是:肇事者个个“情绪稳定”,官帽安然无恙;于企业而言,“倒闭”几乎是传说,相反地是获得种种不可言说的保护。

不必讳言,“窃听丑闻”在一定程度上会动摇人们对传媒公信力的信心,殃及整个传媒行业的形象。不过,只要市场和法治还在强而有效地发挥作用,就不足为虑。因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和坚实的法治基石,既是新闻自由最好的屏障,也是其弊端的最好解毒剂。固然,我们确有必要对媒体监管和不正常的“政媒关系”进行反思,但更应铭记《经济学人》上的一句话:不论喧嚣的新闻界在某一时刻多么让人讨厌,但这种喧嚣却是抵御民主与自由受到威胁的最好防护。

(《品之道》2011年第8期专栏撰稿)

苗蛮子的最新更新:

政府采购不是特权的狂欢盛宴 / 2011-08-25 10:11 / 评论数(1)农村食品沉疴不只是监管缺失 / 2011-08-25 10:11 / 评论数(0)“巨星演唱会”遇冷是一记响亮耳光 / 2011-08-25 10:11 / 评论数(1)老外与俑体亲密接触是“学术研究”? / 2011-08-22 23:49 / 评论数(3)慈善总会不妨改名为“避税组织” / 2011-08-20 13:11 / 评论数(2)

美国私立高中搜索引擎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