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10《杂文报》一篇谈“妒”文化的文章,罗列了一些“妒”文化的受害者,其中讲到了西汉的贾谊:“长沙王贾谊不是有才吗?!

贾谊十八岁就能诵《诗》《书》,通诸子百家言,其著《过秦论》流传史册。贾谊在文学史上也有相当地位,被认为是汉赋的主要开创者之一。所以“贾谊有才”确乎不假,但“长沙王”的王冠却不曾戴过。贾谊从政的时代,就决定了王冠不可能戴到他姓贾的头上。这里涉及西汉初期分封制度的变迁。汉高祖在政权建设中,采取了“封建、郡县并行制”,分封七个异姓功臣为王。像韩信(楚王)、彭越(梁王)等都是人们熟知的,其中还真有一个长沙王,不过他不姓贾,而是姓吴,名芮。后来异姓王有六个相继造反,刘邦由此认识到异姓王是靠不住的,遂将那六个异姓王国收回,分封给刘氏子弟,并明确宣布:“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刘邦以姓划线,以为从此可以天下太平,岂知同是刘家骨肉的吴楚七国照样造反——这是后话。异姓王硕果仅存的长沙王,传五世,以无后而国除。

贾谊以才气闻名,汉文帝召为博士,旋迁太中大夫,时仅二十余岁,绝对是“青年干部”。他春风得意,锋芒太露,招致元老大臣的妒忌,乃由京官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迁梁怀王太傅。不久即去世,年三十有三。因贾谊做过长沙王太傅,世称为“贾太傅”,亦称“贾长沙”。几百年后,唐代的大才子王勃犹为贾谊鸣不平:“屈贾谊于长沙……”如果贾谊去长沙称王,那就不是“屈”不是“贬”,而是“升”了!

                             (原载《咬文嚼字》2004年第7期)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