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05日 12:47:11

  
   在希拉莉的字典中,中国对于美国是威胁的同义词。所以,高调说“美国要重返太平洋”的是她,扯着嗓子干嚎“太平洋世纪属于美国”的也是她,鼓动东南亚国家多边谈判南海争议的还是她。及至她动身前往缅甸,造访美国国务卿50年来从未访问过的国家时,她还不忘含沙射影地表示,“发展中国家要做一个聪明的受援国”,“警惕那些只对挖掘你们的资源更感兴趣的援助国,它们不会想着去构建你们的能力”,“它们提供的某些资金也许有助于填补短期预算缺口,但我们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到,这些权宜之计不会产生可持续的结果。”
 
   桥头堡战略被误解
 
   希拉莉的这些话,显然不是随便说说。她的每一句话,都经过深思熟虑;在她每一句言有所指的话语背后,都藏着美国未来战略的一步棋。不过,希拉莉国务卿显然过于性急,性急之下,就有点口不择言。去缅甸之前说的那些话,露骨到平常人随便一听,就会明白她在挑拨中国和缅甸的关系。
 
   缅甸对于中国的意义有多么重大,观察家们早有结论。第一,它是中国西南诸省南下出海口,从这里扬帆出海到欧美,无论是距离,还是运输成本,都比走陆路要减少很多;第二,缅甸有着丰富的油气和矿产资源,而这些,恰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中国目前的短板之一。
 
   所以,在中国的战略规划中,云南被定义为打开东南亚出海口的桥头堡。而缅甸,则是距离这一桥头堡最近的国家,中国近年来对缅甸的投资直线上升,对缅甸面对的国际纷争也多有庇护。北京这些苦心积虑的举动,为的就是在战略上与缅甸结为合作伙伴,以顺畅和彻底地打开这一难得的出海口。但遗憾的是,中方以桥头堡作为形象性表述,却因为这个词和战争存在着某种联系,于是被外人理解为中国对于东南亚地区有着强烈的军事诉求。面对这样的误解,北京只有无奈地苦笑。
 
   缅甸寻求平衡外交
 
   历来小国的处世之道,都暗含了平衡的关键因素。缅甸军政府执政时期,国内社会政治一片黑暗,出于对中国提供荫护的报答,军政府义无反顾地投向了北京怀抱。但随着中国对缅甸投资的一再加码,缅甸方面清晰地感觉出,自己的政治经济命脉已经掌握在北京手中。统计数据表明,截止到明年3月份的本财年,中国承诺对缅甸的投资将超过140亿美元,成为迄今为止对缅甸投资最多的国家。缅甸一年的GDP才不过430亿美金,中方的巨额投资对于这个国家意味着什么,缅甸政府明白,在太平洋另一侧的美国也明白。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缅甸领导人开始努力达致一种平衡外交。其所启动的各种改革动作,一方面有美国施压的因素,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改革都有着明确的靠拢普世价值观的方向。缅甸如此做法,在向美国示好的同时,更可理解为对单一依靠北京的政策修正。脚踩两只船确有风险,但如果能够掌握好平衡,左右逢源也是一种可能的结果。缅甸如此计算国际格局中的自身位置,于其本身的小国定位,并无过错,外人也不好指摘。
 
   希拉莉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史性地访问缅甸,可谓正逢其时。她在中国这一后花园的所在,接连两天会见昂山素季,大谈民主政治改革,并从口袋中掏出一张仅仅140万元的支票送给缅甸政府。希拉莉施展的解数,名为“援助+价值观输出”的“巧实力外交”,与缅甸现政府有着价值趋同的重要前提,它对缅甸产生的诱惑力,也许会因那点可怜的援助打上一点折扣,但跟着发生的,却是正在拟议当中的解除制裁。这意味着被隔绝已久的缅甸,将随时有可能重投国际主流社会的怀抱。仅就此点而言,诱惑力就非同小可。
 
   心中有苦却说不出
 
   从另一方面来说,最令北京难受的,则是对缅甸投之以桃,缅甸也报之以李,但却随后引来了对中国虎视眈眈的一头狼。而且,这头狼还是以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民主政治改革、解除制裁的名义引来,对外声称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北京,至少在表面上无法予以理直气壮的反对,只好眼睁睁地看着缅甸被美国一点点地拉过去,并且,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导致中国外交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其实仍是对普世价值观的立场。人之为人,当然有共性;社会所以为社会,当然也有着普遍遵从的准则。如果对这样的最基本问题,北京不能与国际社会趋同,希拉莉们就还会不停地钻空子,瓦解分化中国一个又一个的“兄弟加朋友”。
 
   这样一点,恰恰最危险。

上一篇: 世界老二 下一篇: 没有了

阅读数(54) 评论数(0)

0

本博文相关点评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