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幼儿园“进补”,体制无非遮羞布
文/魏英杰
去年初,媒体曝光广州市9所机关幼儿园每年可获高达6000万元财政补贴,舆论一片哗然;近日,媒体再度曝光,广州市8所机关幼儿园今年拟安排的一般预算资金高达7524.21万元,舆论又是一片哗然。
广州目前共有9所机关幼儿园,除市公安机关幼儿园涉及部门预算保密无法查询外,其余8所机关幼儿园所获财政补贴每年都有所增加。去年媒体披露,在预算最高的市政府机关幼儿园,每个幼儿一年要花掉纳税人2万元。今年媒体又查出,有的幼儿园上年结转、结余资金动辄数百万元,若加上今年预算,手头收入就已高达三四千万元。为一般人所不知,广东省幼儿园大多为民办园,广州市民办园更是占8成以上比例。
少之又少的机关幼儿园年年“进补”,大多数民办幼儿园嗷嗷待哺,不想挨骂都难。特别是,当地前些年就曾表示要逐步取消相关补贴,可近年来不仅未见减少,反倒愈演愈烈,这更加让人感到不平。在网易,相关消息后面跟帖评论多达6万多条,骂声一片。这很能反映老百姓的心态。
话说回来,相关消息得以曝光,让广大网友找到“骂点”,多少还得感谢当地的预算公开举措。实际上,各地对机关幼儿园都会有相应财政补贴,其做法和广州只有程度上的区别,论性质并无任何不同。而如果广州没有在网上“晒账本”,许多人压根就不会知道这件事情,或者知道了也无可奈何。所以,在这里至少要对当地敢于自曝“家丑”表示赞赏,这是找出问题症结所在的一个好开头。
机关幼儿园从公共财政列支,正如许多人所批评,是一种典型的权力自肥现象。或者说,这是拿老百姓的钱去补贴机关干部子女的学前教育,毫无道理可言。何况,近些年来“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日趋严重,很多家长为让小孩上幼儿园,到处求爷爷告奶奶,甚至提前好几天在幼儿园门口排队等消息。在这背景下,机关幼儿园一方面享受高额财政补贴,另一方面采取排他性招生政策,更显得不合乎情理。然而,为何相关政策不仅公开存在,有的地方还表现出相当坦然的态度?
原因就在于,这些幼儿园都是事业单位,按照政策应纳入财政预算安排。对此,广东省人大财经委去年就做出解释:这和其他事业单位是一样的,所以预算编制本身并无不妥。这就是说,依照现行政策,给机关幼儿园“进补”一点也没错,要怪的话也只能怪体制问题。这等于把球踢给了“体制”这个篮子。言外之意,如果要对相关政策作出调整,那必须先进行“改制”,而只要体制不改,这么做就不能算错。
这么说有一定道理。因为其中确实存在体制弊端,也可以说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遗留问题。还应当承认,怎么改制并非地方自己能够说了算,即便能说了算,相关改革涉及单位转型、人员安排等错综复杂问题,亦非一时三刻就能彻底解决。但是,这种说法却也难以摆脱推卸责任的嫌疑。改制难,这话不假。问题是,调整政策相对容易,可当地为何不做?
机关幼儿园纳入财政预算安排,这是体制原因所决定的;但一所幼儿园每年可获多少财政补贴,这明显是个政策问题。换言之,体制原因决定了当地每年要给机关幼儿园一定财政预算,但具体该给多少,却是政府部门(经人大审议)可作调整的范畴。说得再通俗一些,由于体制存在弊端,政府部门还可以拿纳税人的钱去供养机关幼儿园,但是,一所机关幼儿园不仅每年可获高额财政补贴,而且还出现数百万元结转、结余,这肯定不是体制问题,而是政策问题,或者说是人为造成的弊端。
换个角度来看,体制允许机关幼儿园从公共财政列支,但同样并未禁止其他幼儿园从公共财政获得补贴。可为什么仅机关幼儿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其他幼儿园却显得没人疼没人爱?这肯定也不单纯是体制问题。谁能说这里头就没有政策歧视的意味?如果说,拿财政补贴机关幼儿园本身并无不妥,只要真正重视学前教育,那么政府部门也该拿出相应财政资金对其他幼儿园进行补贴、扶持。前者的多与少,或不足以说明政府部门的对与错;但后者的有和没有,却足以反映政策的公平与否。
说到底,机关幼儿园年年获高额财政补贴,政府部门的那点私心,才是造成这一后果的决定性因素。一旦撕开这层遮羞布,相关政策将不具有任何合法性。
2012年1月9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