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草根史学家胡觉照先生
                                            
——《三秦都市报》赵福生
   
从三秦出版社得知,胡觉照先生的《千秋功过话诸葛》在2011年底得以出版。他是位文坛多面手,出版过历史专著《异说三国》,主编了《中国共产党党史教程》(上下册),出版了《愣娃》、《漩涡》两部长篇小说,理论专著《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和一部电视连系剧《关中道》已经杀青。昨天,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下边是采访实录,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问:《异说三国》和《千秋功过话诸葛》都是三国史著作,内容有重复没有?
   
答:《异说三国》是对三国历史广泛的研究,涉及到诸多三国事件和人物。凡是赞同的一概不说,凡要评说的,都是与众不同或者相反的结论。《千秋功过话诸葛》研究的对象是诸葛亮,集中在一个点上。当然了,涉及到诸葛亮活动的历史背景,同前本书中略有雷同,因为背景资料不能变。

   
问:你研究三国史有多长时间?
   
答:从1992年开始研究,开始不过是为评职称,可怜巴巴的。不承想一发而不可收拾,因为我产生了太多的、与众不同的的认识,特别是对诸葛亮这位几为完人的历史人物。所以二十年以来,除了撰写小说《漩涡》,断断续续用去了大约一年的时间外,都是在三国史资料中泡着。特别是退休以后的这九年,时间不再为教学切割,人生阅历也成熟了,对很多自己过去形成的认识,又深化很多,终于有了这两本书。

   
问:你对三国历史遗迹考察过没有?
   
答:除了山东沂南县诸葛亮故乡外,河南中牟县(官渡之战发生地)湖北赤壁、武汉、荆州、襄樊隆中、汉中武侯祠、成都武侯祠、甘肃街亭,夷陵之战的猇亭、洛阳及洛阳关林、五丈原、褒河、斜谷、亳州、徐州等,凡是三国时期的主要活动地点我都去了。

   
问:为什么要去这么多地方?
   
答: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只是从一般意义上说的。我考察历史遗迹,有很多感悟,产生了很多联想,常常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如说,从汉中勉县到阳平关,再向西到武都建威,忽然间发现,诸葛亮北伐并不是北伐而是西伐,再参考历史资料,原来并没有打大仗打硬仗并进行决战的打算,仅只是边境骚扰。再比如,在汉中武侯祠看到木牛流马复制品鸡公车子,再研究这段历史,才得出它是四轮手推车。对了,西蜀人口稀少,没有青壮年男子给前线运输,只好制造四轮手推车,让妇女儿童担负起运输任务。

   
问:你考察能花多少钱?
   
答:大约四五万左右。
   
问:自己掏腰包还是学校报销?
   
答:我没有向单位、上级申请任何经费,都是自己掏腰包的。
   
问:你出书以后,这些钱又赚回来了。
   
答:哈,说起来令人惭愧,我写小说是赚了几个,不多,两万多块,《异说三国》出版后,赠送了我五百本书,因为印刷质量差,一册都没卖,送朋友了。《千秋功过话诸葛》出版时,我给出版社交了一万七千,包销700册书籍,现在卖给谁还不知道。

   
问:那你为什么还要写书?赔钱赚吆喝哪。
   
答:你说错了。历史上写书的人海了,谁给过他们一个麻钱?一个麻钱都没有!都是自费出书拿来送人。给报酬是历史进步,但不能把报酬放在首位。文化人不是商人,商人以赚钱为目的,文化人肩担着道义责任,是民族的精神脊梁。2007年5月16日,温家宝在上海对同济大学学生讲道:“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问:你刚才回来之前,听你家里讲,《千秋功过话诸葛》一书,是陕西一个出版社约稿的,有这事吗?
   
答:有。2009年元月,出版社三个人找到我家,要我写三国史套书,一共三本:《千秋功过话诸葛》、《三国三巨头》、《三国人物评》,并答应预支稿费。你看,这是当初的约稿合同。他们估计很乐观,口头答应第一版印刷五万册。

   
问:为什么没有出版?
   
答:这是《图书终止出版协议》,原因写着的:“鉴于对历史上几个问题的认识分歧,本着相互尊重与存真求实的精神”,终止了合同。
   
问:具体是哪几个认识分歧?
   
答:第一个,他们认为个人崇拜要维护。说起来你可能不相信,但这是真的。我拿去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邓小平讲话等三个文件,依然不能说服他们。第二个,他们要我把书中的专制社会改成封建社会,理由是怕引起误会。我说,书中所说的,是整个社会主义之前的历史,封建社会涵盖不住奴隶社会和北洋军阀时期,改了就辞不达意,他们依然不同意。第三个,书中引用了宋人赵与时的一段话:“读《出师表》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慈。”好家伙,不忠是叛臣,不孝是逆子,不慈是残忍,不忠不孝不慈三条罪恶集于一身者,还有什么脸面立之于天地之间!我在驳斥了这段指责之后说:“读《出师表》而流泪着,其人必有病,哭笑无常的癔病,神经肯定有毛病。”出版社说这是骂人,要删除。我说,赵与时骂了几十代人,没人批驳,我骂谁了?你们想想,谁读《出师表》哭过?他们不听,依然要删掉。我写书用了四个月,编审用了五个多月,反正我说了不算。折腾了五个多月,只好算了。

   
问:想过没想过按照出版社意见加以修改?他们给你的条件很优越的。
   
答:还能不想?仔细想过了,在利益得失上,我不计较,不就是几个钱吗?让一让就过去了。在认识上不能后退,后退是对读者的亵渎,是我给读者说了违心话,这如同阉割自己,会终生不安,所以我不干。

   
问:2009年,你在陕西省图作报告时,自称草根历史工作者,草根文化人,这其中含义是什么?
   
答:没有其他,站在民众的立场,站在社会发展的立场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比如说《隆中对》吧,站在刘备集团的立场看,在之前四处逃窜,从不得安身之地。得到诸葛亮辅佐后,得了荆州,得了益州,还当了偏安一隅的皇帝,无疑,诸葛亮是最大功臣。站在民众和社会发展的立场看,在全国即将统一,民众将要安居乐业的时候,因为《隆中对》和赤壁大战,造成了72年的国家分裂,魏、蜀、吴之间发生了43次大战,人口由东汉末年的5868万,锐减到西晋统一时候的1616万,这是功劳还是罪过,不是一目了然了?再比如,诸葛亮进行没有任何胜利希望的“北伐”时,将西蜀94万民众绑在内战的战车,连妇女儿童都要向前线输送物资,唯一的原因,是“感先帝之殊遇而欲报之于陛下”,有道理吗?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民众希望社会清平希望安居乐业才是最为迫切的的愿望。不是为刘氏集团争夺江山赴死卖命。

   
问:司马懿父子历来声名狼藉,你却持有不同认识?
   
答:是。站在“正统”观念上,司马懿发动洛阳政变夺取军权,司马昭默许杀掉小皇帝曹髦,架空小皇帝曹奂等,是大逆不道。站在民众和社会发展的立场看,由积极进步的政治集团,取代没落腐朽的政治集团,是天经地义。古人就有“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唯有德者居之”。天下不姓刘也不姓曹,腐朽没落了自要淘汰,没有可说的,整个社会不可能为一个腐朽没落的王朝殉葬。

   
问:2007年,你提出《出师表》应撤出中学课本,当时持反对意见的大有人在。今天你又出版了《千秋功过话诸葛》一书,对诸葛亮一生提出系统批评,你不怕成为众矢之的?

   
答:仔细分析,诸葛亮有四个不同形象,即政治诸葛亮、艺术诸葛亮、民俗诸葛亮,历史诸葛亮。很多人持反对态度以至于谩骂,是因为将历史诸葛亮和其他三个,特别是和艺术诸葛亮混淆一起。老实说,中国人读三国志的并不多,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三国演义和三国戏剧。《三国演义》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魅力,罗贯中先生凭借如椽大笔,任形象思维纵横驰骋,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诸葛亮形象最为出神入化。请注意,该书有元末明初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将蜀汉政权视为正统,是以此类推,要强调偏安东南一隅的南宋小王朝也是正统,鼓励民众对抗占据中原的元王朝。在那个时候,将历史反说,硬可让三国古人受些委屈,也不能让汉民族接受蒙古铁蹄的蹂躏。三国演义对诸葛亮“北伐”之所以尽情讴歌,实际是伸张当时民众的心理诉求,民众最希望有一个强有力人物站出来北伐,将蒙古人赶走。弄清了这一背景,很多疑问都可以迎刃而解。

   
问:《三国演义》比起《三国志》,在哪些地方拔高了诸葛亮?
   
答:多了。其一是无中生有。比如投奔刘备后,刘备将军队指挥权交给诸葛亮,这完全是虚构的。刘备一生始终掌握着兵权,夺取荆州后,诸葛亮只是负责征收西三郡赋税,对军队从不染指。舌战群儒、火烧葫芦峪、七擒七纵、安居平五路(曹魏入侵)也是虚构,历史上并无这些。《后出师表》也是伪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千古名言,同诸葛亮毫无关系。其二是移花接木。比如草船借箭,原是孙权夜晚偷窥曹军水寨,曹操命弓箭手万箭齐发,孙权坐船一边中箭将要沉没,急中生智让船只掉头,再中箭之后船体平衡,这才逃跑。赤壁大战的火攻,这是黄盖的计谋,诸葛亮一生没有使用过火攻。至于锦囊妙计,这是曹操的惯用手法,且百试不爽,诸葛亮从来没有过。其三是褒贬参照。反长沙一节,借贬低魏延褒赞诸葛亮识人之明。其实,魏延在刘备涿郡招兵镇压黄巾军起义时,就已追随刘备了,不可能发生反长沙杀掉韩玄,营救黄忠一节。鲁肃是东吴的战略家,避开其政治立场,其聪明才智亦属于凤毛麟角。为了陪衬诸葛亮之聪明机智,遂将鲁肃描绘成极其愚鲁之辈,凡事都看不明白,凡事都受诸葛亮指点或捉弄。台湾学者朱子彦先生曾写过《走下神坛的诸葛亮》,书中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进行了详细比较。

    问:还有吗?
   
答:其四是无限放大。木制的木牛流马(四轮推车)原是真的,早被姜维淘汰了,但小说将它描述的神乎其神。八阵图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之前演练成的,但是司马懿率兵进攻时,八阵图并没有起到丝毫作用,被包围在甘南卤城时,只能乘黎明突围逃脱。《三国演义》借此名义,将时间前移,虚构出一个石头摆成的八阵图,致令陆逊追赶刘备时,迷失在中间走不出来。其五是隐讳。《三国演义》为树立诸葛亮高大全伟人形象,将不利的历史资料加以隐瞒。比如白帝城托孤,原是托付诸葛亮、李严两人,李严虽然为副手,但掌握着兵权和人事权,是用来牵制诸葛亮的,《三国演义》一概隐瞒。李严劝告诸葛亮不必拘泥于臣道,应接受九锡,这是公开地策动诸葛亮篡位。诸葛亮说:等到将来灭了曹魏……十锡亦敢接受,况乎九也!南征回来后,已经接受了五锡等,都隐瞒了。再比如,《三国演义》将刘禅、诸葛亮描述为君臣一体,无限信任。实际上刘禅已被诸葛亮荆州籍亲信董允、费祎、郭攸之、向宠等软禁包围,刘禅对此十分不满,以至将诸葛亮称为那个姓葛的。任用马谡当督前部(相当于副帅)时候,众将领都不同意,一致推荐魏延或吴懿担任。但诸葛亮为了启用荆州帮,就是不听。第一次北伐失败时,隐瞒姚静、郑他率领7000多人投降曹魏,第四次北伐,隐瞒卤城狼狈逃窜,万余人被歼或投降的重大事件。将屈杀房行部,流放反对建立荆州帮帮派体系的廖立等一字不提。

   
问:请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进行比较,详细说说草船借箭?
   
答:在《三国志·吴主传第二》中记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阵于濡须。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轻舟一致行进到距离曹军水寨五、六里处。曹操生性多疑,见吴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受箭。待箭均船平,孙权等安全返航。这是赤壁之战后第五年事情。

   
《三国演义》将这件事提前五年,嫁接在诸葛亮头上,说是周瑜因用计杀曹操水军将领蔡瑁张允被诸葛亮识破,设计让诸葛亮十日内监造十万支箭。本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诸葛亮更将十日主动压缩为三日,并表示:“三日不办,甘当军令。”回到下处,向鲁肃借得小船二十只,每船配备三十名士兵,第三天晚上邀请鲁肃坐船到北边取箭。五更时接近曹军水寨,诸葛亮下令将船只一字儿摆开,呐喊擂鼓,虚张声势。曹操闻报,亲自到江边指挥,顾虑到“重雾迷江,他必有埋伏,更兼军士来得整齐,切不可轻举妄动。”于是拨调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到旱寨调张辽、徐晃各带弓弩手三千到江边助战。这时的水军新首领于禁、毛介也调动弓弩手一万余人尽皆放箭。平明时候,诸葛亮命令将船掉头,更靠近一些,让另一边受箭。直到“渐渐日高,收起雾露,每只船两边草束上,排满箭支。孔明令人高喊道:'谢丞相箭!'”返回途中,诸葛亮对鲁肃说:“不费江东半分之力,已得十数万箭,明日却将来射北军,强似自己用工造作。”在这里,罗贯中先生不仅用移花接木手法,将孙权五年之后的被动应付,移植为诸葛亮的主动巧取。而且淖池泡蒸馍,能泡多大是多大,在《三国演义》第四十六章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中,整整占去了半个章回,使用虚构的情节,夸张的语言,飞扬的文采,活灵活现地将诸葛亮塑造成智慧之神。
   
问:舌战群儒也是虚构?
   
答:是的,纯系虚构。文艺小说中出现这样的情节当然允许,如果出现在外交活动中,则是亘古未有的笑话。外交使命的对手,可选择性很小目的性很强,往往表现为邂逅相遇。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迅速培养和谐气氛至为重要。诸葛亮一踏进东吴地面,就开始舌战群儒,将孙权麾下包括顾命大臣张昭在内通统骂了个狗血淋头,这就把谈判气氛彻底破坏。不仅将大批谋臣设置成巨大障碍,孙权脸面也难以维持——纵然他们再不行,还轮不到一个二十多岁的外来者教训,打狗还得看主人!

   
从具体细节分析,张昭是东吴首席谋士,老成持重,绝不会同一个外来的年轻人唇枪舌剑,更别说首先发难。就像后来目空一切的东吴使臣张温入蜀后,诸葛亮十分反感,但是他不置一词,而是派人急招秦宓,终留下“难张温秦宓逞天辩”的一段佳话。《三国志》有这样一段资料:诸葛亮出使东吴期间,张昭曾劝说他留下来辅佐孙权,诸葛亮并没有接受。别人问起不肯留在东吴的原因,他回答说;孙权是位领袖级人物,但是从他的态度看,只能将我当人才看待,而不可能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不留。这里提供了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一是,诸葛亮辅佐刘备,并不是要兴复汉室,而是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二是,张昭看到了诸葛亮才能,所以想留他为东吴效命。如果张昭及其同僚都受到诸葛亮羞辱,必然恨之入骨了,绝不会劝其留下来;即令他想留,其他人也会坚决反对。

   
问:请说说魏延其人。
   
答:艺术魏延和真实的魏延反差很大。《三国演义》中,魏延亮相在反长沙一节,他为了营救黄忠,杀了顶头上司、长沙太守韩玄后投降刘备,不意被目光如炬的诸葛亮认识他以后必反,所以喝令推下去斩了。要不是刘备说情,要不是有利用价值,魏延脑袋立即搬家。在之后,魏延有功也有过,经常是功不抵过的事故人物,就连诸葛亮之死他都有份儿,为什么?诸葛亮祭灯乞寿即将功德完满,魏延冒冒失失闯进来,一下子将灯扇灭,造成诸葛亮早死。诸葛亮一死,魏延反形毕露。多亏诸葛亮生前留有锦囊妙计,魏延在虎头桥高喊“谁敢杀我”时,马岱一边应声说“我敢杀你”,说着手起刀落……

   
历史魏延是早年追随刘备起兵涿郡的铁哥儿们,夺取汉中后,刘备排除“非自己莫属”的张飞不用,任命牙门将魏延为汉中太守独当一面,之后又因军功升迁为镇北将军。诸葛亮掌权之后,魏延虽在职务上升迁为相府司马、凉州刺史,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即持有皇帝符节,代皇帝出巡),进封南郑侯”(比诸葛亮武乡侯还高一级),但束之高阁不予实权,而是在军中启用荆州籍人士马谡担任北伐督前部(副统帅),启用绥军将军杨仪分画部伍(总参谋长)。只是在杀马谡后,才重新任命魏延为督前部,但是提防之心一直存在,比如开最高军事会议时,杨仪经常主动向魏延挑衅,气得魏延要拔刀杀他。为保护杨仪,荆州籍费祎每逢开会都坐在两人中间以防不测。然而诸葛亮不置一词,只是似乎无奈地“恨恨连声”。第五次北伐失败撤军前,诸葛亮召开最高军事会议,竟然不让副统帅魏延参加,会议安排杨仪率军撤退魏延断后,从而导致了虎头桥军变和魏延被杀。

   
问:魏延曾提出亲率万人出兵子午道,诸葛亮为什么不肯采纳?
   
答:首先,魏延将“北伐”当成真的;加之他有翻阅大小巴山夺取汉中的军事实践,所以“每次随同诸葛亮出兵,都请求拨给他一万人马,与诸葛亮从两条道路进军,然后会师于潼关”。然而诸葛亮“北伐”只是骗骗刘禅而已,真实的意图是向西夺取天水一带,在曹魏西北边陲进行骚扰,希冀取得侥幸成功,再返回成都取代刘禅。这是秘而不宣的意图,所以对翻过秦岭直取长安的意见不肯采纳,否定的口实很勉强,认为“这很危险,不如从平坦道路平取陇右,这是十全必克而万无一失的”,故“坚决不准”。
对此,“魏延常说诸葛亮胆怯,叹恨自己才能不能尽用”。
      
问:魏延的主张能不能成功?
   
答:不可能。魏延要夺取魏国重兵设防的关中,战略目标是鲸吞司州。司州包括今天陕西的关中,豫西、豫中及晋南。该州是魏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岂肯轻易令弱小的西蜀夺取!魏延是够大胆了,大胆得有点异想天开。他率偏师从城固、洋县翻越秦岭,再经宁陕出子午谷直逼长安,确实是一支奇兵,如能实现,必然使关中震动。但是洋县以西是西城(安康),只要蜀军冒险走子午栈道,侧背就会暴露无遗。西城魏军必然溯旬阳河向西北斜插宁陕或东江口拒险固守,或者截断蜀军后路,这一万西蜀兵马就像生汆丸子,煮不熟不会捞出。

   
即令蜀军(包括诸葛亮所率的十万主力)能进入关中,又能如何?尽管战争胜负有指挥艺术的因素,说到底,战争是人力物力的较量,在荆州丢失,关羽全军覆没并被杀;夷陵之败又几乎全军覆没,刘备病死,西蜀国脉已丧失殆尽,试想一下,凭借人心惶恐的94万人口及相应物力,怎么同拥有1200万人口及相应物力的曹魏进行决战?即令能勉强进入关中,立即会东、西、北三面同时受敌,艰险崎岖的秦岭栈道,更成为西蜀支持前线的巨大障碍。一旦栈道北端遭封锁或被烧断,西蜀大军就犹如进入瓮城,只能被动挨打,却无还手之力,而粮食更成为首要问题。诸葛亮多次否定魏延的进军路线是对的。

   
问:你是怎么研究诸葛亮的?
   
答:我研究的是历史诸葛亮,把他放在国家即将统一的背景上,放在只有94万人口的西蜀基础上,站在广大民众和社会发展的立场。在方法上,如果对现成结论有怀疑,就需搜集占有翔实的历史资料,不仅要去伪存真,还得形成证据链。比如要否定木牛流马的神奇,先是凭借拥有的科学常识——从能量守恒定律出发,世上没有永动机,木牛流马不能自己走;进而想到,1800年以前,根本没有机械动力、电磁动力,储蓄能量的合金钢发条不可能制造出来,想到这些,我仔细阅读木牛流马的记录资料,联想到西蜀仅有94万人口,还在同曹操争夺汉中时候,杨洪就对诸葛亮讲过:要男子为战,女子为运的全民战争图,再仔细扣住木牛流马的制作资料,一条完整的证据链已经形成,这才得出它是辆四轮车子。

   
问:在研究诸葛亮中,你有没有成见?
   
答:没有。老实说,我小学四年级时,已经读了《三国演义》,班会时候,老师还让我给同学们讲过。那时,诸葛亮的高大全形象在我的脑海中已经形成。整个研究过程中,打碎我头脑早年形成的偶像,曾经很痛苦了一阵子。理论研究很残酷,历史研究要像没有感情设置的机器人,推导到那里是那里,不能带任何感情色彩。可惜的是,在诸葛亮的研究中,除了少数史学家,比如北大教授田余庆等敢说些真话之外,大多数人都以歌颂代替了研究,甚至还有诸葛亮少年时代一类的著作,诸葛亮少年时代有什么资料?没有嘛,完全是凭空想象。

   
问:你在《千秋功过话诸葛》一书中讲,诸葛亮痛恨曹操有个人原因,是这样吗?
   
答:《三国志》、《三国演义》中都写着,诸葛亮好为《梁父吟》,至于“好为”的原因都没有揭示。事情是这样,《梁父吟》是为二桃杀三士鸣抱不平的诗歌,诸葛亮少孤,由叔父诸葛玄领往豫章(南昌)太守任所。但诸葛玄太守一职只是刘表的推荐,并没有得到东汉王朝的认可,而派遣朱浩担任豫章太守。诸葛玄不肯移交,朱浩领兵打进南昌,诸葛玄败退西城被民众杀了。在诸葛亮眼中,叔父同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接一样,是武能开疆文能安邦的全才,曹操同晏婴一样在中央弄权,晏婴二桃杀三士,曹操用一个豫章太守职务挑动朱浩杀了叔父。二者之间有如此之多的雷同,所以借《梁父吟》抒发胸中愤满,并将曹操视为不共戴天的仇敌。

   
问:你书中对司马徽那句此间有伏龙(诸葛亮)雏凤(庞统),得一人可得天下很打折扣?
   
答:是的,首先说,这句话的发明权在庞德公,司马徽只是传声筒而已。庞德公是谁?庞统的叔父,诸葛亮二姐的公公。这样的评价,当然包含了向外推销亲属的意图。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说过了嘛!刘备将两人全得了,也仅仅割据了益州一地,久借不还的荆州又被孙权夺走了,还使关羽丢了性命。

   
问:噢,还有个问题,诸葛亮躬耕之地到底在哪里?
   
答:准确无疑地说,在襄樊隆中。
   
问:有依据吗?
   
答:当然了。其一,刘备投奔刘表后,军队驻扎在新野,司令部设在襄阳,刘备要活动拉拢刘表部下。其二,诸葛玄被杀之后,诸葛亮领着弟弟诸葛均前往襄阳,因为二姐嫁给了那里的庞德公儿子庞山民,去襄阳好有关照。其三,如果诸葛亮住在南阳,庞德公和司马徽在向外推介诸葛亮、庞统时候,就应该说:此间有雏凤,彼间有伏龙……毕竟南阳襄阳相距有四五百里。不可能说:此间有伏龙雏凤,得一人可得天下。

   
问: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亲口说:“臣本布衣,躬耕南阳”,难道他会说错吗?
   
答:在这里,诸葛亮说的是大区域概念,当时,隆中属于南阳郡邓县管辖。就像外地人问我:你老家哪里?我会说:陕西,最多说一句陕西西安,不可能说我老家在陕西西安市长安区什么街办什么村,说仔细了没有人听,记不住。再说了,争名人故居没有任何积极意义,是对历史的庸俗化。不就想沾点名人光彩,多卖几张门票吗?树立民众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才是正路,要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指导将来。

   
问:《千秋功过话诸葛》已经出版,你下边还有什么打算和期望?
   
答:铁匠没样,算打算像。老了,也没有其他事情,想写什么就写点什么。如果有可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已经杀青,长篇小说《关中道》正在修改。能得以出版,也了却一桩心愿。不能出版就算了,凡事都是缺憾美,人一生中,不可能想什么就是什么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