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蛮子 | 评论(0) | 标签:时事观点

近日,广州多名高校教师抱怨称,省人社厅把“继续教育”与职称评定挂钩,而提供的收费课程却不能满足老师的需求。但为了职称,有的老师不得不“重修”小学英语,而更多的老师则发动亲朋好友帮忙上网络课。为此,有人发现“商机”,在淘宝网叫卖“帮学帮考”,包拿证最快5分钟搞定。

继续教育本来是好事。其初衷是通过完善个体的知识结构,提高其创新能力、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以期适应于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和个人的发展。然而,这么一件好事,却被“歪嘴和尚念歪了经”——将“继续教育”与职称评定捆绑,就已极不合理,而提供的继续教育质量则更令人堪忧:继续教育资源不足,课程乏味、授课水平低。参加这种继续教育,非但无益,相反劳民伤财,甚至,一些继续教育由于选择在课日进行,以致对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此种背景下的“继续教育”,已然沦为“职称教育”——确切地说,已沦为公权敛财的工具,其实质是一种“职称买卖”。在这种所谓的“继续教育”中,我们只见“职称”和“金钱”,而全无“教育”的影子;当然,这种“买卖”是不公平的,它裹挟着买方的无奈和卖方的窃喜。这样的“继续教育”,无疑是很具“中国特色”的。

按说,“继续教育”与“职称评定”原本并无“血缘关系”;而事实上,即便在《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第二十五条中,“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也仅仅“应当”而非“必须”列为职称评定的重要条件。且不说这样的规定是否合理,仅就其表述来看,这也是一项弹性条款。可如今,在广东省人社厅下发的文件中,相关规定却成了一项强制性条款——“在专业技术资格申报送审材料中,……须提供完成继续教育情况证明等材料。”公权部门在这里所展现出来的“偷天换日”、玩转文字游戏的功夫,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显而易见,令“继续教育”与“职称评定”两者如胶似漆的,正是权力这支万能、神奇的“粘合剂”。权力“粘合”之下,很多不相干的东西,是很容易“挂钩”的:比如,原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志业的教师,却屡屡在拆迁大戏中登台“献艺”,充当“说客”或“打手”,而若配合不力者,则要遭受停薪、停职、“流放”乃至开除的威胁;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为了引导考生的“诚信意识”,则将考生购买正版教材与其诚信档案挂钩;而在河北石家庄,则曾规定居民必须先预交5年水费,才能报销医药费……权力所缔造出来的神奇景观,足令时代为之失色。

不难发现,上述种种错谬荒诞的现象背后,权力的魅影清晰可见;而它们所拼接而成的画面,有着一个共同的名称——那便是“公权绑架”。这是权力通吃之下惯有的行动逻辑—不受制约的权力或依附于权力的既得利益者,往往能够以最小的成本,甚至零成本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是时下“挂钩”现象泛滥的密码所在。而将“继续教育”与职称挂钩,正是这样一个注脚,它见证着公权力品质的沦陷和变异。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