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2月27日 10:25:42

  
   上周有两个备受瞩目的新闻人物,一是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二是南京市委常委兼政法委书记刘志伟;并且,因为他们,名古屋和南京也成了大家街谈巷议的新闻城市。
 
   河村要为父亲翻案
 
   河村隆之很够胆,当着客人刘常委的面,他敢于亲口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而且,他是以当年身在南京的日本兵的后代身份,很郑重地说了这番话。这意味着,一,他的父亲,也就是曾经入侵南京的侵略者之一,并不承认大屠杀的存在。二,他的父亲将这种看法严肃地传达给河村隆之,河村接受并认同;三,河村隆之认为,他的父亲以及当年占领南京的其他日本军人,事实上被中国抹黑,为莫须有的大屠杀无端担了恶名。所以,他有责任为父亲这样的入侵者翻案;四,河村还认为,这件无法判明实情的事情如芒刺一样,使名古屋和南京的交往始终处于不顺利的状态;五,翻案的最好办法,是在事发地证实现有结论的虚伪,于是,河村建议在南京组织召开相关历史的研讨会。
 
   作为主人,河村隆之这样的表态,不仅狂妄霸道、颠倒黑白,还是在挑衅客人刘常委所代表的南京人,更是在挑衅所有的中国人。换个说法,这件事可这样表述,河村的父辈杀了当今南京人的父辈,而且数量多达30万人,中日两国对此都予以了确认。基于友好,南京方面表现出大度和宽容,和名古屋结为友好城市。此番,刘常委率团前来,是为畅叙友情、发展友谊而来。河村隆之却全然忽略这些背景的事实存在,当着南京客人的面公开否认大屠杀,并且扬言要翻案,这好比是他在教训南京人和中国人:你们抹黑了我当年的父辈,你们捏造了一段令人毛骨悚然的历史。
 
   刘常委软弱超想象
 
   如果你是一个正常有血性的中国人、南京人,如果你是代表南京人前来名古屋叙好的一个南京官员,面对河村的混账逻辑和骄狂言语,你一定会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厉声指责,拂袖而去。但是,作为长年主政公安系统的刘志伟常委,却只是说:“南京市民热爱和平,我想强调,学习历史是为了维护和平,而不是延续仇恨”。如此回应,非但泛泛而谈,而且绵软无力,更毫无血性;如此一个南京官员,不由人不怀疑他是否能代表南京人民,更不由人不怀疑他是否患有软骨症。
 
   河村隆之是一个道地的以歪曲历史见长的右翼政客。2006年,身为议员的河村就以其父当年在南京被俘后获得善待为证据,推导出大屠杀不存在,并要求政府修改教科书对这段历史的表述。2009年,当选名古屋市市长的河村在市议会宣称,大屠杀的死亡人数比南京总人口还多,“绝对不是事实”。在任市长期间,河村还一度试图推动名古屋市采用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教科书。
 
   面对河村隆之这样的市长,地下还埋着30万冤魂尸骨的南京,却偏偏喜欢与其打交道。去年12月5日,在会见到访的南京副市长李琦时,河村就已经如此公开表示。仅仅时隔3个多月,南京客人刘常委又再度送上门来,聆听河村大放厥词。
 
   于是,一系列令人不解的问题出现了。一,苦大仇深的南京为什么要和名古屋结为友好城市?二,南京的官员明知河村有歪曲历史的传统,为何还要一次又一次地跑去名古屋,和他觥筹交错一再叙好?三,南京人每年都要在12月13日,拉响警报祭奠当年被屠戮的30万同胞。当南京官员面对河村一再示弱之时,他们的心中可曾响起代表南京耻辱和同胞冤魂的警报声?
 
   由此,没法阻止人们怀疑他们有着哈日情结,没法阻止人们质疑对他们一再去名古屋目的,更没法阻止人们怀疑他们的血性。人们只是知道,南京的官员面对日本地方官员的挑衅,一而再地示弱和应对失措。
 
   并不是刘常委的错
 
   尽管南京官方在后来不到24小时的时间内,就河村隆之否认南京大屠杀三度发声,且一次比一次声调高,直至第三次直接宣布暂停与名古屋市的官方交往,但仍然替代和掩盖不了刘常委的软弱,仍然无法抹去南京人和中国人心中痛失父辈的创伤和阴影。这三次声色俱厉的声明,都未提刘常委当场如何反击,其他的高调反应也都有意模糊了时间和地点。南京官方对河村隆之反唇相讥的声调越高,就越令人怀疑刘常委的代表团在当时该是如何的疲软无力!
 
   在责备刘常委软弱的同时,还应该思考的是他为何这样做。韬光养晦,是北京一贯的外交基调,对于钓鱼岛问题,对于南海争端,北京的外交部都可以国家的名义选择“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由此推论,身为地方党委负责人之一的刘志伟,将其拿来为他所用,选择一个“你好我好”的方式应对,虚与委蛇、假模假式地回应一下河村否认南京大屠杀,难道就错了吗?
 
   正人先正己,骂人要找主,当舆论一边倒地责骂刘志伟软弱无能的时候,是不是该分析下,导致刘常委如此表现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在这个意义上说,刘常委只是民族血性的牺牲品之一,只要未来的外交基调不改,还会有李常委、张常委一个又一个地接连如此表现。
 
   南京!南京!心中止不住地为你痛。

上一篇: 丢车丢人 不丢也丢人 下一篇: 没有了

阅读数() 评论数(0)

0

本博文相关点评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