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对小额借贷的管理
作者:刘植荣

  国务院328日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确定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的十二项主要任务,其中第二项里提到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研究英国对小额借贷的管理,我们可以借鉴其成熟的做法,在金融改革中少摸石头,多走桥


   

在英国,假如你3天后领薪,可今天急需400英镑,囊中羞涩,向朋友借钱难以启齿,即使张嘴借到钱,可又欠下了人情债。这时的你该怎么办?

  同美国一样,英国的发薪日信贷提供小额短期贷款金融服务,贷款额度一般不超过下一个发薪日领取的实发工资,日利率为1%,贷款期限最长为30天。你打开电脑,登录一家小额信贷机构网站,如Wonga.com发薪日信贷公司,点击几次鼠标,400英镑马上到你账户。发薪后直接从你的账户转款还贷,利息为12英镑,另加5.5英镑的手续费,17.5英镑的成本就解了400英镑的燃眉之急。

  由于金融市场上的主流信贷一般不对个人提供小额贷款,即使提供,也需要繁琐的手续和各种证明、担保或抵押,获得一笔贷款的周期很长,无法满足个人生活消费资金急需,为此,小额信贷机构应运而生,它完善了金融市场对个人的生活消费服务,深受民众欢迎。

  英国著名的发薪日信贷公司The Money Shop在英国全国连锁经营,有几百个门面。诸如Albermarle & Bond
Harvey &
Thompson
等典当商行及一些旅行社和保险公司也从事小额借贷业务。小额信贷机构一般也同时从事国际汇款、外币兑换、黄金买卖等业务,因为如果只从事借贷业务很难盈利。

  英国的发薪日借贷业务发展很快,2008年的贷款总额在7亿-9亿英镑之间,共有230-300万笔贷款业务。2009年,英国有2000多家街面发薪日信贷营业所,共有120万人获得贷款410万笔,贷款总额为12亿英镑,平均每笔贷款额度为293英镑。

  发薪日信贷最大的特点就是方便、快捷。在大街上的信贷营业所申请一笔贷款,就像在市场买菜一样方便。如果有银行借记卡,在网上也可申请到贷款。现在,又推出了手机短信借贷业务,客户在信贷公司网站上注册绑定自己的手机号码,无论身在何处,如果急需用钱,发个短信,贷款立马到账。一些信贷公司甚至还对使用苹果iPhone手机的用户直接放贷,无需网上注册绑定。

   
英国PaydayUK信贷公司的顾客戴维森说:我计划外出度假四天,发现手头只有一两百英镑。我当时抓了瞎,就在你们公司申请贷款,前后用了不到4分钟,在我动身前,贷款及时到账。PaydayUK真是上帝赐给我的礼物,它让我的假期更美好。

  申请小额贷款的人,妇女占到75%,其中70%的人是单身母亲,80%的人吃政府救济,年收入低于25000英镑的人占67%。由于小额借贷客户都是低收入群体,信贷公司对借款人比较宽容,即使延期偿还,一般也不加收罚款,很少对违约客户采取法律行动,只是把违约客户列入黑名单而已。

  英国公平贸易局负责对小额信贷机构的日常管理,并经常在客户中进行调查,征求对小额信贷的管理意见。20084月到20093月,公平贸易局收到了3656份投诉,34家信贷公司因经营中存在违规行为被吊销执照。

  根据2004年颁布的《消费者信贷管理条例》,英国没有规定小额借贷的最高利率,但发薪日信贷公司必须把利率告知借款申请人,包括日利率、月利率、年化利率和实际年化利率(APR,含各项收费)。

  英国现行法律虽然没有反高利贷法,但由于银行利率市场化,也很难形成高利贷。货币的供求关系决定利率的高低,反过来,利率又调节货币的供求关系,使货币趋于供求平衡。如果利率高,人们的贷款欲望就低,货币在银行就会产生积压,为了把货币贷出去,银行就要降低利率。反之,如果利率低,人们的贷款欲望就高,货币供不应求,银行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又把利率调高。

  英国各小额信贷机构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这是因为,借款人急用资金,很少在几家信贷公司之间比较利率高低。再有,借款人金融知识欠缺,也没有意识去考虑借贷成本,他们唯一考虑的就是尽快拿到钱。对那些没有信用记录的借款申请人来说,没有信贷机构愿意放贷给他们,他们能找到一家给他们放贷的公司就谢天谢地了,根本没有比较利率的想法。根据英国公平贸易局2010年的报告,只有不到4%的被调查者在申请贷款前进行专业咨询,43%的被调查人员认为速度是他们申请贷款前优先考虑的。这不无道理,俗话说时间就是金钱,为借几百英镑的钱,确实不值得花几天的时间到处咨询、对比利率。

  英国是西方国家中少有的没有反高利贷法的国家。英国议会曾在1660年颁布过《反高利贷法》,规定最高合法利率为6%,可在19世纪该法被废除。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开始重视金融市场的安全性,朝野越来越多的人呼吁重新颁布《反高利贷法》,规定各种借贷的利率上限。看来,英国重新颁布《反高利贷法》只是时间问题。(本文发《新金融观察》2012年4月9日第06版)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