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4月12日 16:39:38

  (腾讯文化讯 记者陈书娣)导语:2012年4月11日,作家王小波逝世15周年纪念日。就主流学界对王小波的缄默,以及大众对王小波的追捧,腾讯文化采访历史学家章立凡,他说,一般读者和学界不同解读在于需求不同。学界解读王小波在于认为他思想高度上没有超越他们,对偶像式的崇拜不理解,“也是一种文人相轻”。他还提到了王小波曾在美国这个自由世界的生活碰壁,“很多是大家对王小波的标签化,把“自由主义”加到他头上。这不是王小波自己要追求的东西。” 所以,就作品而论,读王小波的作品,深入人性的解析以及语言的魅力自然就让读者为之折服,不需要考虑王小波是什么主义者。
   腾讯文化:为何王小波小说价值的技术性讨论,在主流批评界一直保持异常缄默?
   章立凡:学界很多人认为王小波的境界他们也能达到,他们就缄默了,觉得王小波有“被偶像化”的倾向。文人相轻也是一种常有的脾气,王小波本人文字的感染力可能在一般读者群中比较容易引起共鸣,但学界很多人对于把他偶像化内心暗中愤懑。到底王小波的文学价值和自由主义价值之间是什么关系?一直没有认识。很多人只把他当做作家,而不是自由主义者。学者中没有明说,但这方面的倾向是有的。
   腾讯文化:王小波被偶像化的原因是?
   章立凡:因为此前都没有偶像。丁东曾说,改革开放后,谁也没有正式打出“自由主义”旗号,甚至李银河(李银河腾讯博客)提到王小波时,只说他是“人文自由主义者”。按丁东的观点,九十年代有三热:95年顾准,96陈寅恪,97王小波。王小波热是因为他过世。一个人的死去倒是成为他成名的起因。
   大家对王小波的英年早逝觉得遗憾。而从前认为他是比肩前进的人,忽然因为他逝世就变得高大成为偶像,也有很多人不服。
   方舟子也说过类似的话,觉得他没有什么,就是因为他死了,所以才一下变得出名。
   实际上,我们认识王小波还是从作品里认识,而不是从政治观点里。我们也往往一提“自由主义”,总是当做政治派别;也有很多是大家对王小波的标签化,把 “自由主义”加到他头上。这不是王小波自己要追求的东西。作品里也没有明白说他要追求自由主义。当然你说他有深刻的自由主义倾向和价值观,我们都承认,但是他并不是一个主张自由主义的人。
   实际上他的留学生涯是碰壁而归的,他在美国过的并不得意。他满心追求自由,但他在自由世界过的并不好,一直很穷。很难把现实生活中自由主义的追求和自由世界里的碰壁平衡。他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是一种悖论。
   腾讯文化:顾准、陈寅恪和王小波能相提并论吗?
   章立凡:不能。顾准的思想深刻;陈寅恪充满个性,学养丰厚,是学问大家。王小波更多是作品里的才气横溢。这三个人拥有不同层面的感染力。其后还有旗帜人物:李慎之。而近年来我们回顾历史,公认的自由主义斗士还是李慎之。不可能是王小波。
   腾讯文化:王小波的夫人李银河说,主流所提倡的文学价值有教说倾向,而大众喜欢王小波就是因为喜欢纯美与自由。您怎么看?
   章立凡:我觉得有道理。什么东西变成主义就变得抽象,甚至让人产生倦怠。就作品而论,读王小波的作品,深入人性的解析以及语言的魅力自然就让读者为之折服,不需要考虑王小波是什么主义者。只需要读他的作品,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解决了他们的饥渴就行。一般读者和学界不同解读在于需求不同。学界解读王小波在于思想高度上没有超越他们,只是他们中间的一员,对偶像式的崇拜不理解,但也不便于批评王小波。
   腾讯文化:学界不需要王小波式的魅力?
   章立凡:不是不需要,主要是觉得王小波没有超越他们,不愿意当做偶像膜拜。
    

上一篇: 章立凡谈网络化生存(足本) 下一篇: 没有了

阅读数() 评论数(0)

0

本博文相关点评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googleapps domain=”docs” dir=”spreadsheet/embeddedform” query=”formkey=dGRpN3FrVThuMFFsZHBZcmNGLW94dEE6MQ” width=”450″ height=”309″ /]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