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蛮子 | 评论(0) | 标签:时事观点

教师给学生上课,本不该成为问题,然而在当下中国却成了一道难题,以至于需要最高教育部门发文予以纠偏——教育部日前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不执行者将不得聘为教授;同时鼓励高校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教授负责制试点,倡导知名教授开设新生研讨课。

“教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教师的天职所在。然而尴尬的是,如今不传道、不授业、不解惑的“三不教授”,多如过江之鲫,已然成为中国大学的一种时尚。一些大学的教授,身兼数职,头顶桂冠,如明星般四处走穴,忙得不亦乐乎。此类教授尤其是那些所谓“镇校之宝”的大师级教授,对于大多数本科生来说,“如雷贯耳”之下,大概都是只可“远观”乃至“神交”而不可“亲近”的;至于研究生,情况或许略为好些,但恐怕也只能有如古时臣民见皇帝般偶尔才见到自己的导师。

当然,说教授“不授”是不尽客观的。应当说,在“金钱与官帽”这方面,一些高校教授倒是“言传身教”而不遗余力的。其中典型者如,北师大教授董藩曾如此谆谆告诫学生:“40岁时没有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而云大副教授尹晓冰则更大言不惭地声称:“大学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是种毁灭”。教授如此言传身教,那些普通教师又怎能心若止水?流风侵蚀之下,对于大学教师群体而言,有条件有资本的尽可能地广开财源,而没有多少资本的也要创造条件搞创收。这种情形下,教师们哪有时间潜下心来为学生授课?又如何保证授课质量?良好的师生关系又从何谈起?

教授尤其是大师给本科生上课,其实早就有优良传统。当年在中科大,钱学森、郭永怀、严济慈、赵忠尧、马大猷等一大批科学巨星,就亲自为本科生上课,并将此视为一项正常的教学活动。在中科大的老师们看来,在大学的各项业务工作中,教学永远是第一位的。如程福臻教授,尽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三肩挑”,但仍然把课堂当作自己最重要的舞台,而不辞辛劳耕耘在教学一线。再往上溯至民国初年,名校大师给本科生上课,以及所展示出来堪称完美的师生关系,更是令今人艳羡不已。如当年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在教学一线上也身体力行、孜孜不倦。追溯传统而传统不续或日渐凋零,想来不免令人黯然神伤。

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说到底是沉疴已久的教育体制和媚俗浮躁时代交媾的产物。教师(哪怕是名师)给学生上课,实乃尽人皆知的常识,更是为人师者所应恪守的一条职业伦理底线。教师不授课,以何为师?正如程福臻教授所言,“名师应该给本科生上基础课,向学生传授好的治学方法和为人原则,否则就谈不上是名师。”要求大学教师坚守清贫、甘耐寂寞,固然不太现实;一定程度上,教师在教学之余发挥自己所长,干净地赚些外快也并无不妥。但前提是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质量,更不能不上课或者找人冒充顶替。

此次《意见》把“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并将此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刚性条件,无疑是教育常识的回归。但令人担心的是,诸如“不给本科生上课禁聘教授”之类的措施,能管得住那些不务正业而四处走穴的名利之徒吗?事实上,对于教授不授课这一高校乱象,教育部此前就已出台过类似规定,然而收效似乎并不见佳。

显然,此次《意见》中的有关规定,虽然有必要,但对教授的约束力度仍显轻飘。因此,若要纠偏高校这一扭曲了的职业道德,一方面还须进一步加大对不上课者的惩戒力度,比如对那些“三不教授”,大可以“下课”处置;另一方面,须彻底改革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并在考核过程中充分考量学生的意见,比如将规定的“上课节数”向学生广而告之、出台举报机制等等。只有这样,“教授为本科生上课”这项基本制度,或许才不至于沦为一纸具文。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Loading…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