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4月19日 10:08:38

      据我所知,历史学家对于解释当前历史,往往避之唯恐不及,他们多喜欢的是“拉开距离”;加之“因果理念”越来越被人们质疑,我在这里所做的,也许只能算是一个“歪批”,或不过随意说说“故事”而已。
       话说古时候,一个皇帝,自然有一帮大臣辅佐,有功有劳,有权有势,常常就不把皇太子放在眼里,有的还不免得罪了这位“继承人”(如商鞅的例子)。在老皇帝还在的时候,这可能没有什么。但一旦他“驾崩”了,或“退位”了,可就不好说了。像乾隆朝旧臣“两江总督”(似乎姓陈),跟“今上”拍桌子瞪眼,那就是不折不扣的“取死之道”了。所以我不止一次跟朋友说,有些人敢情是不读书的,看一看《资治通鉴》吧,那里头的例子可多了去啦。
       或说,“太上皇”还在,所以他胆子就大,有恃无恐,这也不无道理。要不然呢,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干脆把“今上”谋害了,换一个主儿,只有这一条路。据网上说,这样的事儿也不是没发生过,咱就不知道真假了。按事理来说,却是大有可能,“合乎逻辑”。
       “太上皇”如果还在,就不怕什么,但要是到了乾隆六十三年(嘉庆三年)呢,是不是也够玄的?最末末了,和珅是不是难逃被清算被赐死被抄家的命运?
       和珅其实胸无大志,尽管他权重财多。但要在这时候,出现一批“了不得”的人物,成天说着“击鼓传花”,批着“汉献帝”,不甘于寂寞,不甘心等待,威胁着或已然采取某些行动,这“风气”一变,您想,那“今上”会不会“急”了,于是也“行动”起来了呢?
       再说一遍,这只是说个故事而已,跟大家闲聊一聊,不能算做什么历史解释。
 

上一篇: 希特勒的罪孽 下一篇: 没有了

阅读数() 评论数(0)

0

本博文相关点评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