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大地,因山河表里的地势,在北方数省中,历代遭受战乱的破坏较轻,因此今天其保存的地表文物最多。以古城和古民居为例,平遥古城和乔家大院、王家大院,近年来声名在外。

平遥古城的格局和城墙基本上还是明代留下的。明清五百余年间,中国的行政区域——特别是府、县两级相对稳定,今天所说的天下名府、名县,其地位基本上是明代奠定的。这些名府、名县的城墙在满清逊位后,多数都还在,但今日大多不存。平遥也曾在80年代中期有旧城改造的动议,因资金缺乏古城幸存下来。

平遥毕竟是县城,其规模有限。山西境内的古城,除省会太原外,最著名、也最重要的当是北部的大同府。大同,自明朝建立后,就是北部重镇,为代王的封藩地。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其地位更加重要了,它是抵挡北部游牧民族的咽喉之地,大同一失,胡马就很快可以抵达居庸关。据史料记载:明朝大将军徐达率部北击蒙古军队后,在旧城基础上建造成周长6.5公里,面积 2.63平方公里,以巨大的条石为基础,城墙内芯为三合土夯筑,外包每块重达17斤的青砖,城墙高14米,垛墙上又砌长5米、高0.8米、厚0.5米的砖垛,垛间距0.5米,共580对垛子。大同城设四门:东和阳门,南永泰门,西清远门,北武定门,每个门又各有瓮城。“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军队面对草原铁骑,处于守势,大同城墙又经过数次扩建。

大同在清代,虽然北方威胁不再,但它是内地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交易的重要城市,汉人去北部草原做生意,出大同城,往北走,便是踏上了风险颇大的“走西口”之路。

因为我岳父家是大同市的,所以经常陪妻子回娘家。在我眼里,大同是一个略显破落凋敝的工业城市而已。老城区的街道小巷和北京一样,横平竖直,左右对称,还能看出当年作为名城的气派,但建筑多是6、70年代的红砖楼房。一些地名还能透露出这是一个历史悠久、曾有过辉煌的古城:西门、东门、鼓楼西街、北柴市、四牌楼、大十字、帅府街、上下华严寺、九龙壁,等等。大同的城墙,只有东面、南面还有一段残留,原因是城内有民居就着城墙而建,拆迁成本较高。但留下来的都是夯土,外面所包的青砖早就被扒掉移作他用。

我曾看到一些有关日本侵略军占领大同的历史图片,可见日军侵占大同的1937年9月,这座城市的城墙还是相当的完整。一幅图是日军入城仪式(应该是南门),城墙高大坚固,城楼十分气派,门洞里可行驶日军的汽车。城门两边挂了两幅标语:“建设清廉政府”“铲除贪官污吏”。而另一幅由占领者在城楼上俯拍整个城区的照片可看出,两个城门之间的街道宽阔、笔直。但由于国势不振,民生凋敝,城区缺乏有效管理,其破败景象显而易见。——否则就很难被侵略者轻易占领了。

2010年夏天我又去大同,突然发现大同市成了一个大工地,尤其是老城区内,到处都在修庙,而东城墙已经修好,一水的仿古青砖包墙,几座箭楼很是巍峨。而南城墙也正在修建。

据岳父介绍,大同新来了一位市长,痛感这座名城处处呈现的破旧,决定大兴土木,让大同市脱胎换骨。于是,整个城市到处是拆房子,扩建街道,修建新楼。旧城区的人大量往外迁移,上下华严寺扩修,一些已经被拆除的道观重建。这年月,新官上任,大搞城市建设不是新闻,这位市长最引起社会关注的“大手笔”乃是要修复大同的城墙。

此次大同城墙修复方式,从公开的报道来看,夯土保存较好的地段修复遗失的夯土层,外侧墙基用大青条石垫底,然后外砌两层大青砖,内铺于三层普通机制红砖,间隔一段距离用红砖砌甲墙,之间用夯土填充。在夯土不存或者保存较差的地段都为水泥框架结构,外贴大青砖。——其实差不多相当重修城墙了。

岳父对我说,他读高小时,正值上世纪50年代中期,老师组织学生们参加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其中重要活动就是拆城墙,将这个旧时代遗留的“堡垒”摧毁掉,从而建设一个更没更新的世界。退休的他,想不到又看到了少年时被拆的城墙重修起来,他感叹:早知今天,何必当初。

这样的感叹何止是只对大同的城墙?府城如此,京城何尝不是如此?上世纪50年代北京城墙拆毁时,林徽因对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说:“你们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