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蛮子 

自今年6月以来,为推介利川旅游资源,湖北利川市旅游局在重庆多条线路的公交车上推出“重庆42℃,利川24℃”、“我靠重庆,凉城利川”、“热!到利川凉快去!”等广告语。其中的“我靠”引起了社会极大争议。日前,利川市旅游局局长孙福民表示,不论广告效果如何,利川“凉城”被大家记住了。

在一个广告无处不在的时代,由广告用语引发的争议,已为公众所常见。对广告用语稍有研究的人便不难发现,所谓“一语双关”是广告用语制作的惯常手法;而且也必须看到,时下许多广告似乎乐于通过“性暗示”来刺激受众感官,从而博取轰动效应。如果说广告产品与性相关,那倒也罢了;可是,一些完全与性无关的东西,却也有意无意往“性”方面靠,则需要反思了。这方面的典型莫过于“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了,江西宜春市的这一宣传语让人充满了桃色的遐想,想不引起争议都难。还有娃哈哈集团的一款饮料“爽歪歪”,也曾被指摘属于淫秽用语而饱受争议。

面对这些引起争议的广告语,你不得不感慨汉语的神奇魅力。广告用语通过“一语双关”、“性暗示”,一方面为受众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广告方在有意无意诱导受众争议的同时,也为自身回应舆情预留了足够的空间。高明而“狡猾”的广告方,是不会让自己陷于死胡同的。所谓“是你想歪了”,大致是他们在面对汹汹舆情时最常见的说辞罢。

以此来看“我靠重庆”这一广告语,其所走的路径与“一座叫春的城市”当无二致。很显然,“我靠重庆”之所以引起人们争议,就在于“靠”字在当下网络语汇中属于骂人的话。于是,这一广告语的感情色彩完全发生了逆转,而成为对重庆的一种“大不敬”了。对于这种变化,我想无论是利川市旅游局还是作为合作方的公交车公司,显然不会白痴到不知这一网络语词为何意的境地。其中的机关,端在于“打擦边球”,以寻求“眼球效应”。

对于广告语中被解读出来的“大不敬”,广告方自然不会承认的,而是有一套冠冕堂皇的理由。孙福民就声称,使用“我靠”出于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利川与重庆地缘相近,“紧靠”重庆;二是依托重庆发展利川是利川市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三是重庆是利川旅游的重要客源地,利川旅游发展需要依靠重庆客源。显然,这些理由你很难去反驳它。

值得一说的是,部分网友对“我靠”的解读,在我看来,这恐怕本身就是广告方所设置的一个环节。用最近时髦的网络说法,其中让人看到了“水军”的影子。不可否认,时下一些引起热议的话题,最初就是由自设的正、反、中等多个阵营所“引爆”的。不争议无以成“炒作”,不炒作无以在短时内获得眼球效应。而为了能引起争议,必然要刺激受众神经。炒作,最怕的是你不关注、不争议。这,大致就是“炒作学”的真谛。

炒作当然没有原罪,但也并不意味着没有底线。显然,没有道德底线,甚至以人伦道德作为炒作对象而获得的名气,只是一种“恶名”。一般来说,恶名之下难以转换为实在的利益,除非整个社会堕落到以恶俗为荣的地步。

由此来审视利川的这次广告行为,我以为其尚未达到“恶俗无极限”之地步,只不过是利用了语词的细微变化,因而不必以一种道德洁癖的眼光来上纲上线。你若真不是“水军”,而又反感于这种做法,最好的策略便是不关注。否则,反而落入了人家的圈套。

至于利川方面,固然“不管如何,我被记住了”,这种有点“恶名”的知名度,对于地方发展旅游经济来说,仅仅是第一步。而从“我被记住”到“常被记住且让人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显然,实现后一目标,不是“靠”来的,更不是靠哗众取宠、制造非议来的。须知,知名度不等于美誉度,而后者才是地方发展旅游经济的归路。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