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8月23日 15:02:14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一直到北影被拆除,才发现这个曾经提供几代人精神食粮的电影厂,早已经静悄悄消失:早在上个世纪末并入中影集团之后,北京电影制片厂就成为历史名词,那个标志性的工农兵塑像,也被“中国电影集团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汉字取代。用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的话说,北影厂作为一个企业已经不存在了,现在的北京电影制片厂,只是“一种制片资源或者说一种精神”。

肉身消亡,精神不死。而只剩下精神的北京电影制片厂旧址,只能是惨淡经营,渐渐破落。最后拆除,不过是迟到的挽歌。

而据媒体描绘出的被拆除以后的北影厂未来蓝图:由中影益田置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打造一个包括酒店、写字楼、商业等功能在内的城市综合体北京益田国际梦工场,已经和曾经的北影厂扯不上关系。

如果翻翻历史,不难理解民众的伤感之深。作为70后,查阅资料的时候,我发现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作品居然贯穿了自己的成长历史,无论是童年黑白记忆中,还是80年代特定轻松宽容氛围下出现的《瞧这一家子》《迷人的乐队》,以及以艺术探索面目出现当时难以命名的《大撒把》,《本命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甚至拥有世界影响力的《末代皇帝》、《霸王别姬》。除了电影,在这片旧址上,还拍出来了87版《红楼梦》、《宰相刘罗锅》等经典电视剧。看来我必须承认,自己是影像滋养下成长的一代,而这片建筑里,为几代人造出了梦境。

实际上,曾经的电影厂变身房地产企业搞开发,并非北京电影制片厂这一单,不久前崔永元就曾经在微博上感叹,北方某电影厂已经变成了眉目清晰的房地产开发商,因为利益关系错综复杂,风波不断。全国各地借电影之名搞房地产开发的,也已经是花开各地,比如不久前爆出的新闻,上海徐汇要用30亿美金打造东方梦工厂,将引进迪士尼、梦工厂等好莱坞知名动画制作公司。而据地产人士分析,这个“梦工厂”建成以后,在政府主导之下,将全面发酵地块商业价值。而且将走偏小众的高端路线,作为更高层级的时尚地标。

作为企业,今天的中影集团当然有权处理属于它的资产,至于民众,目睹了近几十年城市景观沧海桑田般变迁后,早就习惯了与历史、记忆、生活方式不断割裂,在那些真古迹尚得不到完善保护的情况下,北影旧址这些个仿古建筑,连普通的文物恐怕都算不上,一个“拆”字喊出,即使有反对声音,多半也不过是腹诽。在多少人连自己的私家宅院一尺蜗居也保护不住的,北影厂这般“全民所有”国企建筑,即使与民众内心中柔软的情感相连,即便觉得不妥甚至有被伤害之感,怕也最多是腹诽一下,或者在墙上涂鸦以示反对,或者去留影纪念,除此,也做不了什么了。

不过,人是多维的,一个正常的社会也是多维的,健康的社会,必定是尊重记忆,尊重传统,拥有培育稳定社会共识和价值观念的的社会,而这一点,恰恰是全民所有的文化企业所应肩负的责任。看看今天的中影以及曾经的北影,经历了十多年发展,财富膨胀之后,中国电影究竟是进步了,还是变弱智了?中国电影产业究竟是发展了?还是落后了?自然有很多很多数据说明产业的“进步”,不过,也许还有另外一杆称在人们心目里。文化企业所为与文化无关,或者最多挂一个文化的招牌、幌子,关注的却是其他,甚至为了经济效益,文化企业也成了反文化的范例,如此吊诡的事情,却已经是司空见惯。

实际上,像北影厂厂房、仿古街这样的地方,除了企业财产属性,还具有社会公共属性性。香港人为天星码头抗议,仅仅是要保存一份香港记忆,而在大陆,私人产权尚未得到完善保护的状况下,对存在公共属性的,具有文化意义建筑以及景观的保护,所谓文化保育运动等等,实际上非常遥远。

而无完善私权亦匮乏公共关怀,发展快车一路狂奔,匆匆碾过人们的记忆和生活,这,就是时代的写照。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