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js.xinhuanet.com/2012-09/04/c_112946584.htm

官员该不该远离奢侈品 “名表门”后呼唤财产公开

20120904 09:20:09 来源: 新华报业网


最近,陕西省安监局长因戴名表引发社会热议,给一些官员带来网络焦虑和心理余悸——那么,官员该不该远离奢侈品?


    “人肉”奢侈品,意在希望财产公开

    “千万不要误解,网民只是对官员使用名烟、名包、名鞋、名表等奢侈品感兴趣。其实,这曲折反映了社会大众对官员财产不透明的不满,以及对财产公开的呼唤。”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胡泳副教授说。

    他认为,以陕西“名表门”为例,网民的穷追不舍起码表明两个“不信任”:一是不信任你凭合法收入能买得起11块名表?二是不信任你除了名表,就没有其它不廉洁的事?这说明,加大官员财产公开力度,是发现和遏制腐败的有效途径。

    公开能中止揣测和怀疑。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教授现身说法:2003年,他从中南财经大学调机关后,不坐分配的公车,而是花41万元买了一辆大切诺基越野车,当时在武汉“够奢侈的”。“我通过会议、博客说明我多年当教授的收入,足以买得起这部车,等于是财产申报和公开,结果没人说我腐败。”

    “官员能否购买、使用奢侈品,其实是个伪命题。官员拥有一两件自己喜欢的奢侈品,并不为过,只要是合法收入购买的。”叶青说,从昔日南京周久耕的落马,到如今陕西安监局长被调查,网民一路追踪的不止是官员奢侈品的多寡,而是官员财产的合法性和阳光化。而这一点,常常为网络“看点”所掩盖。


    官员,不能追捧奢侈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乔新生教授认为,官员应该远离奢侈品。他强调了两条理由:

    首先,党和国家对官员有廉洁从政的要求,而且官员是社会风气的引领者和示范者,慎言慎行,不脱离群众,是基本的从政伦理。因此,官员不应该成为奢侈品的崇拜者,因为这会引领社会陷入对奢侈品的盲目追求。即使官员消费的是自己的合法收入,也应提倡朴素、节约的消费观,反对奢靡之风。否则,将有损执政形象和社会风气。

    其次,在目前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的转型期,干群之间的关系比较敏感。老百姓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掌权者身上,官员往往成为舆论关注的重点。再加上处于微博时代,个别官员不检点的行为极易引发网络事件。这就要求官员更加密切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他说,让官员自觉远离奢侈品,可能有点“严苛”,但本质上对塑造官员个人品格有好处,对政府形象有益处,对改善干群关系有帮助,一举多得。

    “官员要带头做奢侈品的理性消费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奢侈品研究中心曾明月研究员向记者介绍,2008年国家金融危机后,国内奢侈品消费呈现暴发式增长,让国外业界目瞪口呆。除了价格比对因素外,相当部分的国内消费动机来自攀比、炫耀、彰显身份。而这种购买“社会符号”式的消费,在欧美人眼里是一种不成熟或没文化的表现,得不到外国朋友的内心尊重。

    “奢侈品是一种艺术化的生活用品,不是价格越高就越有身份。”她建议领导干部要懂一点奢侈品文化,学会欣赏而不是拼命占有,从追求品牌奢华向追求精神奢华转变,“不为几个名包、几块名表折腰”。


    奢侈品申报“空白”亟须填补

    2010526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要求县处级以上官员于每年131日前,集中报告一次上一年度的收入、房产、投资以及婚姻变化和配偶、子女移居国(境)外、从业等十四大类情况。

    让叶青纠结的是,这“十四大类”中不含汽车等奢侈品项目,“每年都要填,可表上没地方”。“我多次在人代会等场合呼吁,要扩大申报范围,把5万元以上的奢侈品列入报告内容。”他给本报记者算了一笔账,公务员年收入一般不超过10万元,你至多拿年收入的一半去买一块名表或一个包吧,立此存照,最终看你到底有多少奢侈品,同财产收入到底符不符?

    乔新生也认为,要细化和完善官员财产报告制度,并且要限时限额申报公开。他以香港为例,任何一名公务员,接受价值1000港元或以上的利益均属犯法,接受4001000港元利益需要立即向上级申报。根据公务员规例,每次20万港元或以上的投资交易,均须在交易7天内呈报。否则,就要到廉署“喝咖啡”。只有在规范制定和行为监督上都非常细致严格,才能防止官员不明巨额财产的出现。

    在严格官员财产申报的同时,也要防止“低调官员”浑水摸鱼。胡泳提醒说,“奢侈品反腐”的社会效应,必然“打草惊蛇”,让一些贪腐官员从此远离名牌,“艰苦朴素”,甚至故意抽孬烟、戴寻常表,伪造亲民形象。对此,执纪执法机关也要超前防范应对,广泛依靠民主监督还原官员“真相”,不简单以是否使用奢侈品来判断官员的廉洁品行。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