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力建 

瑞典学院昨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表示,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法新社的报道称,莫言将他青春的经验和在家乡的经历放置在了作品中。

诺贝尔奖让中国人趋之若鹜,历年的诺贝尔奖都牵动国人的神经,中国人是否能问鼎这一国际荣誉成了举国关注的事情,并且经常被上纲上线,牵扯到政治范畴,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是既向往又排斥,若即若离。像当年对高行健的得奖,就曾酸溜溜地说:诺贝尔文学奖实质上已被用于政治目的,失去了权威性。而今莫言获奖,国人又情何以堪?

莫言迄今发表的作品,少说也有六七百万字,早期有大量的中短篇小说,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则陆续有十余部长篇小说,还有其他的文论随笔等文字,他的作品早就受到诸多认可和推崇。然而,莫言的获奖是否就预示中国文学和教育受到肯定?显然不是。

如熊丙奇教授所说的,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查其简历,只有小学毕业。他小学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此前,8位华人科学家获得诺奖,其中只有一位与新中国教育有半年的关系。而美国自1901年首届诺贝尔奖至今,该奖项约700名得主当中,有将近一半是美国人。仅仅芝加哥大学就培养出了8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相比之下中国国内的大学培养了多少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从那些受承认的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简历的,都非常清楚两点:第一,他们不是中国国籍;第二,他们在内地没有受到任何教育,或者仅接受过极少的教育,而且在国内所受的教育还是在民国时期而非新中国时期。在明晰了这两个问题后,就应该知道中国人之所以没法获得诺贝尔奖,除了中国的环境,最明显的短板就是中国的教育体制。

长期以来,对于教育体制上,多年来依旧是换汤不换药、旧衣新穿。从苏联抄袭过来的教育方针及阉割后的西方课程内容,导致了今日的中国教育是“四不像”状态。可以不客气地说,中国的教育是全世界最无聊的教育,它所教育学生的思想、方式和内容完全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中国经常自诩五千年文化、泱泱大国,但在近代的几次文化冲击下,文化已基本断裂。五四运动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运动更加疯狂地消灭了传统文化思想,铲除了许多文化遗产。随着打开国门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西方思潮与国内思潮的猛烈碰击,原有仅存的文化遗产又被逐渐同化甚至吞噬,中国眼下的文化内涵在逐渐丧失。

中国学生自小没有被训练思维能力,所谓哲学和智慧,几乎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被认真重视过,中国的学生在中国矛盾的教育体制下被灌溉着许多子虚乌有的内容,教材里的许多事迹被陆续揭发是捏造出来的,为的是塑造一些人、一些精神,以图教会孩子们盲从“英雄人物”。整个教育系统,没有一种端正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中国的孩子们越读书越迷茫,没有信仰没有追求。

相比较之下,民国时期的教育环境和思想会令当代的教育蒙羞。在民国时期教育有两套逻辑思维理念主导: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有一说是包括印度哲学在内的三套哲学教育体系),这使得民国的教育上、学术研究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辉煌,人才济济。但是,在1949年后东方逻辑思维教育被取缔了,西方哲学教育高不成低不就,等于废掉了。

因此,莫言要庆幸的不是接受了中国的教育,恰恰是要庆幸接受太少中国填鸭式的教育。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