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发表于 荷兰在线 http://www.rnw.nl/chinese/article/824956

相较中国官方对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热烈反应,中国流亡作家廖亦武日前获颁德国书业和平奖,被《环球时报》称为是“西方社会成心与中国过不去的另一面”。对此,独立中文笔会会长廖天琪女士告诉荷兰在线,在西方多元社会,是容忍骂独裁者的声音的,关键在于一个作家的诚实度。

廖女士认为,一个作家的诚实度和独立性是十分重要的。“莫言是官方的支薪作家,享受部长级待遇,这不是他的‘错’,但这会直接影响到他的诚实度。”廖天琪说,“莫言在文学技巧和语言上有很高的造诣,但诚实度的重要性甚于技巧。”

刘晓波是“官方给莫言的糖果”
因此,廖女士也质疑莫言有关希望刘晓波获释的诚意。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对媒体表示,希望目前正被监禁的中国民主人士刘晓波能尽早获得自由。但廖天琪女士分析说,这可能是“官方给他的糖果,这样他就可以卸掉这个负担了”。

“之前我们通过非正式渠道获悉,当局希望以一定的条件送刘晓波出国,但被刘晓波拒绝了。”廖女士说,因此莫言的话没有实际意义。“如果莫言说,‘我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享受言论自由,包括刘晓波’。那就不一样了。”

廖亦武的中国
相比之下,廖天琪认为,廖亦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文字“多层次地将真实的中国呈现在我们面前,替中国不能发出声音的群体发声,描述了中国底层民众反抗传统、反抗强权的现实,并用优美的文字、技术来处理,非常有价值”。

廖亦武曾因预言中国军队围剿六四示威者的长诗《大屠杀》而被监禁,他也创作了《中国底层访谈录》,其中描绘了中国工农阶级的生活。该书一经出版既遭中国当局封禁。2011年,廖亦武从中越边境出逃,并开始流亡德国。

挑战话语权的人文奖
廖亦武的文字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官方对中国现实的话语权。历史是怎么样的,民众的幸福感如何,在贫富分化、多元不一的社会,都有着不同的体验与解读。试图用“客观”来埋葬个体体验、用“爱国”来统一异样情感,都有重蹈历史不幸的隐患。

德国书业和平奖是战后德国书业协会设立的。国家纳粹社会主义引发了那场由排除异己逐渐升级的灾难之后,在这个背着沉重历史包袱的国家,德国出版业希望能寻找、并庆祝各个领域中对精神有启发、能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家。不求和谐,可贵的那些能够在历史的洪流中指点不足的声音。也因此,该奖被称为德国的人文最高奖。德国和国际上的许多大哲学家、思想家都曾获过该荣耀。

“帝国”与多元之国
廖亦武在获奖致辞时,借用麦可‧哈德(Michael Hardt)及安东尼奥‧纳格利(Antonio Negri)的“帝国”概念,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国当局的“帝国的价值系统已经崩溃,维持它的仅剩下利益的勾结”,并指出这样的政治体系必须“分裂”。廖天琪女士指出,“中国必须进入一个合理、讲求公义和公理的政治时代,当然这也不是一步就成的”。

当被问及该奖是否会对德中关系造成影响时,廖天琪女士表示,中国应该会知道,德国是一个多元社会,容许不同的声音存在,而且德国书业和平奖是由有社会地位和判断力的评委公正地选举出来的。“廖亦武的书讲述了中国底层人群的真实状况,这其实更有助于两国之间的沟通”。

© RNW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荷兰在线。

更多荷兰及世界资讯欢迎访问:http://www.rnw.nl/chinese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