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力建 

“广州中考新政”在春节前后引起轩然大波,有家长拉横幅抗议。广东省政协委员孟浩和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日前联名致信广州市教育局,呼吁新政策应该给社会“三年预告期”,“不要因为新政的实施给社会制造新的不公平。”广州市教育局局长迅速回应,将召开座谈会吸纳各方意见和建议。很高兴看到如此积极的官民互动。

优质普通高中“指标到校”,明显有利于差学校的初中生,不利于贵价“民校”的初中生,有点“劫富济贫”的味道,有助于抑制小升初的择校之风。如果搞民意调查,相信支持者会多于反对者,我也认为这是一煲“靓汤”,难怪市教育局推出新政时信心十足,措辞果断。新政有助于实现公平,不过孟浩和韩志鹏说新政“不公平”也有道理,一个是实质正义,一个是程序正义,我们往往容易看到前者,而忽视后者。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这杆秤学名叫作实质正义。文化背景相近,这杆秤也就大同小异,此乃社会凝聚力的源头。日常私下发牢骚,或者写文章臧否事件人物,凭借的多半是这杆秤,所谓同声同气。但是人们日常行事又使用另一杆秤,利用一切合法手段谋取私利最大化,它可能与前者相冲突,不怎么光彩照人,可以做,但不能说,不怎么严谨地可称之为程序正义。在公众场合声言反对择校,私下又花钱找人替自己的孩子择校,看似矛盾,其实两者都“合理”。

现在站出来抗议的,说全部是择校生家长,那得罪人,但肯定有部分是近三年来小升初的择校生家长。他们钻研教育局制定的升学政策,精心选择最有利于自家小孩的升学策略,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以为让孩子占得先机,谁知道到头来一个“中考新政”,心血全部报废,入读优等生云集的所谓“民校”,反而在中考录取中吃亏了。心里预期与现实的落差,当然会化作愤怒,付诸行动。家长们未必意识到支撑他们行动的心理基础是程序正义,但事实上是就是它在起作用,行政管理当局却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法制社会,程序正义高于实质正义。

“三年预告期”、“老人老政策,新人新政策”的指向性相当明显,它反映了择校生家长的诉求。意外受益于“中考新政”的所谓“差校”的初中毕业生家长,只会偷笑,不太可能站出来跟反对者对垒。因为具体受到降分录取之利的学生是谁还未知,而且人数占比很小。故此,我建议教育局采纳反对者的声音,政治是平衡和妥协的艺术,不要视妥协为失面子。

当然,我也同情教育局。本来行政就是执行,玩政治应该是人大和政协委员的职分,如果“中考新政”出自政协之手,政策出台之前经过充分“协商”,反对的声音必不会那么理直气壮,矛头所指也不再是教育局。现在决策和执行权双双落到行政管理当局身上,他们其实挺憋屈的。官员任期有限,要在任期内收获政声,实践政治抱负,必须快速决策快速执行,否则几年过去,不是替上任擦屁股,就是为下任作嫁衣。

这是个变革的时代,过于求稳或求变都不可取,不妨将对结果的期待,化作对过程的欣赏。希望各方互相体谅,消消火气,将积极沟通的态势保持下去。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