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革命的推特、维稳的微博》一文商榷

《南方都市报》2012年出过一期极有趣的专题:《鄙视链》。文章开篇写道:“在鄙视已经变得公然、无畏、无所顾忌的当下,似乎不鄙视无以证明自己的优秀、高端与成功。”该专题列举了诸多鄙视链,其中不少与互联网相关。比如,

搜索引擎鄙视链:
谷歌>百度> BING、搜搜、搜狗>人民(现更名为“即刻”);

论坛歧视链:
豆瓣>天涯>猫扑>贴吧;

聊天工具鄙视链:
Gtalk>MSN>QQ>飞信;

浏览器鄙视链:
谷歌Chrome、Firefox>苹果Safari、Opera>遨游> IE系列> 360等国产山寨货;

而在微博领域,则是:
Twitter /饭否>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搜狐微博等其他微博。

这个专题当时引发了互联网界的不少共鸣,应该能够代表相当多网友的看法。不过专题是用调侃的语调写成,类似花总的《装腔指南》,因此读者多是一笑而过。

同样是比较推特与微博的高下,安替老师前日(2月24日)发布的《革命的推特、维稳的微博》一文(以下简称《革》文)则严肃得多,该文从专业角度分析了这两个社交媒体的异同,冉云飞老师称之为“融合互联网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分析的好文章”。

《革》文高度评价了推特的价值,认为其是“革命的工具”,而与之相反,微博在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不但复杂,而且很可能会是负面”。安替老师是资深的媒体人和互联网观察人士。《革》文关于推特在中国的历史,以及推特与微博在技术格局上差异的描述是客观且深刻的——毕竟作者几乎见证过推特与微博发展史上所有的历史时刻,有时甚至还是主导者。但当谈及推特与微博在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时,《革》文在论证过程中有较多逻辑不严谨之处,因此其结论过于悲观,既高估了推特的价值,又严重低估了微博对中国社会的正面作用。

(上篇)五点思考

1. 推特微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孰大?

毫无疑问,如果推特在中国能被自由访问,它起到的作用一定会比微博大得多。推特是一个不会有删贴,不会有屏蔽,不会有敏感词的平台,它真正实现了信息的自由流通。民众能通过它知道政府想刻意隐瞒的信息,也能通过它迅速的组织活动。但这一切,因为防火墙(GFW)而在中国变成奢望。我的立场非常明确,同安替老师一样,我认为不管是在价值观上,还是在推动社会的进步上,自由的推特胜过审查的微博。

遗憾的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推特被封了。我们能够随手登录的,只有新浪微博。微博能有今天的规模和影响力,与推特被封有直接的关系,可谓“时无推特,使微博成名”。本文无意为微博的第一桶金洗地,更无意为审查制度洗地,本文试图论证的,是在当下这样具体的现实环境中,新浪微博作为一个互联网平台,同样对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而且正面作用远大于负面。

《革》文在评价推特与微博的优劣时过于脸谱化,认为可以自由发言的推特对社会的作用要大于需要言论审查的微博。但这样的结论无疑是基于道德而不是基于事实的。推特固然好,固然是“革命的”武器,可以自由传播思想,但中国网民不能访问,再革命也没有用。微博虽然要经历言论审查,可以被用于“维稳”,但有一群乐于与管理者斗智斗勇的网民,将想表达的观点绕过审查推送到更多人的页面上,同样能起到推进社会进步的作用。推特中文圈有30万用户,微博有3亿。就影响力而言,推特远不及微博。一个互联网平台,对社会的作用要基于其影响力,如果连影响力都没有,谈何作用?从这个角度而言,被封了三年多的推特,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上,已经没有与微博比较的资格了。

2. 微博,是中国《1984》的第一次实践?

“用网络分析、数据挖掘(Datamining)、地理标记这些计算机技术,中国中央政府不但能根据彼此互动情况准确画出全国异议人士的关系网,而且能通过关键字监控和语义分析,提前预测可能会发生的公民行动,乃至用户的意识形态倾向,通知各地公安机构,及早进行网格化布控,把对政权的威胁消灭在摇篮里.”

《革》文这段《科幻世界》般的描写让人毛骨悚然,但这其实是妖魔化了微博。这段文字有极大的硬伤:其所描述的严重后果并不是微博独有的。推特很早就开放了API,用“网络分析、数据挖掘、地理标记”同样可以画出推特用户间的关系网,同样可以关键字监控,预测用户的行动,同样可以把“对政权的威胁消灭在摇篮里”。推特也会导致这样的后果(可能唯一的不同是推特的私信是安全的),为什么罪名却单单扣在微博头上?即使是在现在,政府仍然可以监视推特。以上这些信息,同样可以通过监视推特而得出,不是吗?

至于说政府监视微博“是中国《1984》的第一次实践”,则未免有些“欲加之罪”了。微博有何荣幸成为这个“第一次”?手机通话、短信以及QQ不是在前面排着队争第一么?再说,微博并没有使政府对民众的监视程度有质的飞跃,因为微博本身就是公开的。举个例子,如果有一天被喝茶了,对方拿出一大叠纸,上面印着你过去三个月发布的微博(或者是推特),你会震惊么?你会觉得自己的权益被侵犯了么?而相比而言,如果那叠纸上印着的是你过三个月的QQ聊天记录,或者短信,你又会怎么想?因此,认为监视微博就是《1984》,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另外,凭心而论,“监视微博”根本就不该是个罪名。微博本身的属性就不是私密的,几乎所有用户都明确的知道,发布的微博谁都可见,且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有几个把微博当QQ空间用的倒霉蛋不算)。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监视微博是理所当然,且是极有必要,甚至是值得鼓励的,因为这是它了解民情的最直接方式。需要说明一下,我认可的是政府监视微博,而不是政府监管微博。两者的区别在于,“监视”是指观察、搜集、分析舆论动向;“监管”是在“监视”到信息后作出“删贴”、“跨省”等管理行为。《革》文所说的这些后果,都是“监视”微博即可得出的,“监视”本身不该被指责,该指责的应该是政府在了解这些情况后作出的反应。因此,这个黑锅不该由微博代背。再说,即使在民主社会,政府不也应该监视微博么,因为微博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的民意。当舆情汹涌时,政府有必要对此回应。

3. 推特=革命?

“2011年阿拉伯之春,社交媒体如推特(Twitter)和脸书(Facebook)在推翻突尼斯、埃及独裁政权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不是决定作用的话。”

《革》文开篇的这句话气势磅礴,但却是一个没有论证过程的观点。这一看法虽然流行一时,但并非没有反对的声音。最著名的反对者当属《纽约客》长期撰稿人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这人也是《引爆点》(Tipping Point)的作者),他在2011年5月发表的《被高估的社交媒体》一文中有理有据的论证了“社交媒体是由‘弱纽带’连接而成的平台,很难成为高风险、高挑战性活动的有效组织工具”。两相比较,我认为他的观点更有说服力。从这个角度出发,一味的强调推特、脸书的重要性,其实是忽略了突尼斯、埃及的具体国情(主要指他们的政府在应对群体事件时的态度和反应)以及在近些年来,突尼斯人、埃及人在民主化建设中的努力。

难道在中国能自由访问推特了,中国就能发生突尼斯、埃及一样的事?非也。一个很残酷的现实是,其实推特在中国从未被真正封锁过,进一步说,墙从未在中国真正的建立过。只要你想翻墙,动力足够大,一定是可行的,因为中国并未建立大局域网,墙只是让你访问外网的门槛提高了,并不是封死了。翻墙的技术,教教就会了,就算不会,买个VPN,一年也才一百来元。这点时间、资金的开销对于大多数网民而言根本不算什么,为什么没有全民翻墙?这个问题有两个可能的解释:一、当下大部分中国网民对自由的渴望不是那么的大,墙里面过得也挺舒服,以至于不愿意多花些时间精力去翻墙;二、墙外面没有想象的那么好,推特没有那么神奇,并不是如果全民都能上推特,中国就能有革命,就能很快变好。这两个答案都很让人沮丧,但这就是现实。

翻墙者们,你们回忆下自己向同事、同学们宣传翻墙知识的经历,对方是“朝闻道夕死可以”的多,还是“干嘛要翻墙”的多,即使你告诉他们墙外更自由?为什么微博有3亿用户而推特只有30万?为了自由,连这么一点时间、资金都不愿付出的人,即使推特能够自由访问了,你能指望这些人会为了自由走上街头?你能指望他们成为革命的主力?简而言之,短时间之内,中国不会有阿拉伯之春,但这并不是如《革》文所说的因为中国缺少推特或者脸书,而是因为一方面,目前中国社会还没有到多数人“民怨沸腾”的地步;另一方面,人们会对政府可能采取的行为始终有所忌惮。

另外,《革》文盛赞了服务器在自由国家的推特,认为“这些服务器在海外的Web2.0服务,就成为一个‘信息自由租界’,本国公民可以在此虚拟聚合、讨论和组织,政权之手鞭长莫及”。这样的说法会严重的误导那些没有翻墙经验的网民。互联网确实是没有国界的,但网民总有自己的国家。这一观点的硬伤在于,无法解释那些虽然是在推特上发表言论,但因为发言者人在中国,而因此陷入麻烦的现象。对的,有些言论,即使你在推特上发表,即使推特是“信息自由租界”,只要你人在中国,老大哥仍是有可能找到你,并要你对自己的言论负责甚至付出代价的。

4. 微博使公民社会空间缩小?

“如果说1994年朱镕基税制改革,是实践陈云的主张“中央的政治权威,要有中央的经济权威作基础”的话,那么2009年后的微博管理,是“中央的政治权威,要有中央的信息控制权威作基础”,从此,只有中央政府,才能有效影响全国舆论,中国的舆论控制,比2009年之前更加“中央集中化(Centralized)”,从某种意义上说,微博是共产党政权控制地方的高级维稳工具。”

将微博的管理提高到中央与地方权力博弈的高度,这是《革》文最大的闪光点,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互联网以及政治形势敏感而又深刻的观察。这一部分的描述我是非常认同的。但这一部分的结论:“微博不是公民社会的福音。信息发布分散化造就了微博成为国民言论自由训练场,但信息控制精密化、中央集中化造成了公民社会空间缩小”,这种对微博的误解和指责,是我不认同的。

首先,我不承认公民社会空间在缩小。但即使真如《革》文所说,是在缩小,那责任也不是在微博,而是在政府对这些行为的应对。因为即使不是微博,而是推特,按《革》文的定义,空间也照样是在缩小。《革》文认为,在微博上能发起的,只能是诸如慈善、邻避等这类“不会损伤中央权威并且一切在中央可控之下的活动”。但根据我的经验和了解到的先例,如果你要发起一个“损伤中央权威”的活动,即使在推特上,也是会被严格监视和毫不留情处理的,比如“茉莉花”。

“茉莉花”最后悲壮的谢幕了。事后诸葛亮时,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因为微博对这个活动进行了封杀,所以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响应。但在我看来,这种想法未免过于自作多情。“茉莉花”如果发布在微博平台上,会有更多的人参与么?我不持乐观态度。之所以没有太多响应者,并不是传播的不够广,而是这一运动是从上而下号召的,而不是从下而上生成的。更多的网友没有觉得参与这样的活动是迫在眉睫、非去不可的,毕竟活动的目标不清晰,且风险太大。以我为例,我较早就知道了,但那个周末,我虽然在上海,但纠结之后,我并没有去现场。一方面我不知道是为何而战,另一方面我也知道这样做可能会让自己陷入险境,如此得不偿失的冒险需要极高的理想主义情怀和大无畏精神才能做到,我还没有那么高尚。我没有去,也没有鼓励我人人网上的好友去。连我都是这样的态度,可以想知这一运动的群众基础(必须说明,我对有勇气去现场,尤其是明确知道自己将面临的结局而仍有勇气去现场的那些壮士,有发自内心的尊重和钦佩)。

盛赞革命之余,《革》文对慈善、邻避的评价很低,认为这种活动“不会积累公民社会组织能力,能推动中国社会的程度也非常有限”,这一看法我坚决反对。我认为中国的公民社会要养成,正是要从这两个角度出发,而微博是最大的功臣。慈善与邻避,政治风险低得多,参与的门槛也低得多,民众的热情也更高,更容易推广,而只有更多的民众参与其中,当这种公民自救成为一种习惯,红线才会被一毫米一毫米的突破。去年发生的宁波PX事件,是一次邻避运动,目前没有证据显示是有人煽动的,而是一群关注自身直接权益的本地人,自发的维权行为。这难道不是公民社会的锻炼?微博上铺天盖地的关注,难道不算是全国民众的声援?这样的效果,不是比“茉莉花”更有影响力?

5. 中央集中化就没有权力空隙了?

“公民社会的成长,往往是对这些分权(中央向地方的分权)造成权力空隙的利用。”

确实,微博的管理现况是不但没有分权,反而将权力集中在中央有司,毕竟新浪总部在北京,工信部也在北京。但即使如此,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权力空隙,恰恰相反,这使得权力空隙变得更大。因为如果按照《革》文的说法:“微博,正如十年多前的央视《焦点访谈》,成了中央治理地方、镇压派系的最佳舆论工具”,那么这不正意味着微博网友,这一复杂的主体,作为一种独特的政治力量,第一次有机会登上历史舞台,参与权力博弈。

其实我觉得这么评价中央对微博的态度多少有点阴谋论的味道,但即使事实真的是这样,这也是可喜可贺的。人民有了发言权,这是多大的一个进步啊。另外,微博与《焦点访谈》是截然不同的。《焦点访谈》虽然观众近亿,但内容的生产者不过几十人的团队,且都在体制内,所以一切都在中央的可控范围内,人民只是观看者。但微博不同,微博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网民组成的,他们是人民的一部分,他们表达的代表了相当的民意。操作《焦点访谈》易,操作微博难。如果真如《革》文所言,中央将微博视为治理地方的工具,那只能说这是在“玩火”。当然,对于民众而言,这是喜闻乐见的。因为这就意味着,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中,中央不得不把网民当成一股独立的力量,拽到舞台上。但这明显是“养虎为患”,因为民众的启蒙几乎是不可逆的,科技的进步也是不可逆的,一旦这股力量开始自我觉醒,事情就会起变化。

此外,之所以说即使微博的信息管理集中于中央,但权力的空隙也越来越大。是指当前的社会形势很复杂,中央不可能面面俱到,最常出现的后果是按葫芦起瓢。《革》文在分析微博在薄熙来案、铁道部案时的作用时未免把中央政府想象的过于全知全能且铁板一块了。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看出,当薄案在微博上传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最高层的意见还没有统一,直到中央正式公开表态前,没有谁敢对薄最后的定性打包票。因此《革》文认为能在微博上讨论薄案,是中央挟网民以令地方,是很大一盘棋,这是说不通的,因为当时最终的处理意见还没有出来。正因如此,网民能够利用这个时间差,看到不同版本的故事,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正是利用了权力的空隙。这点,在微博之前的时代是难以想象的。

以上五问,是上篇,是对安替老师《革命的推特、维稳的微博》一文中我不认同部分的思考。下篇为我对微博在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作用的思考。有不成熟的地方,请教于方家。

(下)两点观察

毫米推进的微博改变了、改变着、将改变中国的进程,这是会被载入史册的。

1.微博让批评政府成为一种常识,甚至是一种时尚;

微博问世以来,对中国社会最大的改变,是让批评政府成为一种常识,甚至是一种时尚。虽然这一点,在“革命人士”看来,是不值一提的,他们希望的是在现实世界中的行动,希望是彻底改变民众对政权的看法,而不是这些无痛无痒的事。殊不知,这样“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虽然美好,但脱离了现实:民众没有学会走,如何学会跑?没有这些观点上渐进式的启蒙,即使一次激进的行为侥幸成功,也会因为缺乏群众基础而最终失败。

微博的用户涵盖了中国大部分网民。而在微博上的超级用户(大V),相当多一部分是以批评政府而闻名的,这些人,后来被冠以“公知”之名。虽然他们本身不都是知识分子,发表的言论也并非在学术上有新意,但“启蒙”的含义本来就不是要创造一种新的思想,而是要普及一种成熟的思想。他们质疑政府,并且持续的质疑政府并获得网友的尊重和追捧,这本身也是启蒙的一部分。“原来政府也是能被批评的”,“原来批评了政府也不是一定会被抓起来”,“原来批评了政府,如果批评的犀利,是能得到群众喝彩的”。这些对于一个资深异见者而言,不算什么,但对于那些从小在党国的教育体系下长大的人,微博无疑给了他们第一次亲密接触普世价值的机会。微博完成了推特未竟的使命。

2.微博让网民有所慰藉,让官员有所畏惧。

不可否认的现实是,通过微博,网民开始慢慢感觉到自己的力量了。笑蜀老师所说的“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在微博时代得到了更多的验证——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的发言或表态,对现实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最直观的例子,便是“表哥”、“房姐”这些地方官员因为被微博关注而受到查处。

10多年前,当我还在上初中的时候,就听过这样的民谣:“主席台上坐得一个个,拉出来全枪毙,会有错案,隔一个枪毙一个,会有漏案。”这样说当然很夸张,毕竟够得上枪毙标准的官员不会这么多。但如果从贪污腐化的角度来讲,地方官员的中招率必然不小:权力那么大,诱惑那么多,监督那么有限,能忍住的真的是特殊材料做的。后来清宫戏看多了,悟到一点:皇帝不怕贪官,只怕反臣。在这种背景下,贪一点,虽然于法不容,但也不算很大的事。而且,当有把柄在上司手上时,更像是一种投名状,这样大家彼此放心,方便形成利益共同体。

在前微博时代,官员只需打点好与上级的关系就行,出了事有上面罩着,因此行事为所欲为,气焰嚣张。但越来越多的事例证明,微博时代,游戏规则变了。一旦被舆论关注,万夫所指,媒体会跟进,只要深挖,多半有料,再有一两个人肉贴,除非这个官员的背景足够大,大到能左右管理网媒的机构;或者除非这个官员的头脑足够清醒,清醒到能第一时间找公关公司,否则形式会一发不可收拾,通常的结局是组织会顺应民意表态。微博在这几年蓬勃的发展以及辉煌的战果,应该让不少的官员开始重视这个平台了。至少他们在出了畏惧上级之外,又多了一个要操心的地方。这是好事。而对网民而言,能够扳倒一个个跳出来挨枪的官员,一方面这本身就是一种民主教育,更重要的是,这会给他积极的反馈:他的参与是有作用的,这种反馈会使得他更投入的进行下去。这种满足感是被封的推特难以给予的。

另有一种声音认为,微博扳倒的都是背景不够硬的,不会扳倒真正的幕后黑手,因此算不得什么。这是观点很可笑,如果文艺点说,是不接地气的外媒腔;通俗的说,即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们应该和我们过去比,而不该和理想状态比。过去这些为非作歹的官员很可能不会受影响,但现在有了微博,背景小的会被收拾,背景大的会有所收敛。这不是进步么?豺狼咬人,狗腿子也咬人。我们要打豺狼,同样要打狗腿子。狗腿子容易下手,我们先把它们打完再说,不亦乐乎。那些风言风语说,只打狗腿子不打豺狼算不得什么的人,是不负责任的评论。

最后

微博越来越厉害,会不会让有些掌权的人坐立不安,想一关了之?我想,有这样想法的人肯定不在少数。但请神容易送神难,开一个微博简单,关一个则没那么简单了。当@联合国 ,@美国驻华大使馆 ,@华尔街时报中文网 纷纷在微博上开设帐号时,微博就已不是简单的一个互联网平台。上次微博关闭了3天评论,就引发了全球媒体的关注。要想关闭整个平台,恐怕这个决定会艰难得多,毕竟,民众的觉醒是不可逆的。

站在政府的角度,微博的存在也是利大于弊的。一方面,它充当了民意的指南针,决策者们能够清晰和直接的通过微博了解民意(部分民意);另外,它也是民怨的泄压阀。

在我的互联网生活中,推特和微博其实一直有交集,当出现重大突发新闻时,我会上推特去看看。虽然推特上的信息也是虚虚实实,不可全信,但有这样一个永不删贴的平台存在,多少让人内心深处会多一些安全感。另外,这篇文章同时发布于微博与推特,如无意外,很可能一会之后只有推特上能够看到,挺讽刺的一幕,尤其是考虑到本文试图表达的观点。但即使这一情况发生,也不会影响到本文的论证。

最后,再声明一下,本文是基于既定事实的分析,并不是基于价值判断的。推特在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同样有极大的贡献:她兼容了各种声音,让异见人士有一个世外桃源。遗憾的是正是因为如此,她被拦在墙外,对多数网民而言成为空中楼阁。而微博,在夹缝中生存了下来,并通过一批有影响力的用户毫米级的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如果一句话描述微博与推特的区别,我的理解是,微博能够影响中国网民,推特能够影响影响中国网民的网民。

吴恒

微博:@吴恒也
推特:@iwuheng
2013年2月26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