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泽东去世后,他的那件天衣开始崩裂了,那些沉寂了近三十年的旧话,又开始重新浮出水面。当然,那并不是简单地重复着以往的炒作,而是又有了新的“发现”……

 

毛泽东的“第一桶金”

陈小雅

 

股市间有一则谚语:

有谁能知道,在夏季的南美亚马逊河流域,一只蝴蝶翅膀煽动所震动的气流,会掀起东亚地区的金融风暴?使多少政客倒台、几顶皇冠落地?

 

这个形容看似有些夸张了,但它所揭示的“蝴蝶效应”是存在的:

在人类历史和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之间,也许有一种神秘的内在联系;

小事情可以影响大格局;

一尘之微,也不至于无因落地。

 

本书讲述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一个范例。迄今为止,它所揭示的人性要素,还不曾被任何一位天才的小说家想象过;它的复杂的结构,也不曾被任何一台精密的计算机描绘过。而它的真实存在,在过去的八十余年里,一直掩藏在一大堆被“正史”剪辑后遗弃的“废片”之中……

 

第一章 毛泽东的“俄狄浦斯情结”

 

在古代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关于“俄狄浦斯王”的传奇。

俄狄浦斯是底比斯国王的儿子。他出生的时候,父母得到了一个来自神的“预言”:这个孩子将来会“杀父娶母”。因此,在俄狄浦斯出生以后,就被父亲弃置于山崖之下。但这个孩子没有摔死,而是被一个好心的放牧人救了回去。以后,他成为科林斯国王的养子。长大以后,俄狄浦斯也获得了那个可怕的神示,但他以为,科林斯国王和王后就是自己的父母,为逃避“杀父娶母”的命运,他逃离了科林斯王宫,并在无意中杀死了自己的生父——底比斯国王。但这件事一时并不为人知晓。

 

后来,俄狄浦斯在除去怪兽斯芬克斯的搏斗中立了大功,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他被底比斯人立为新国王。即位的他,按照习俗娶了底比斯前国王寡居的妻子(也就是自己的生母)为王后,并与她育有子女四人。数年以后,国家发生了一场罕见的瘟疫,俄狄浦斯又去向神问计。神告诉他,只有除去杀死前国王的人,国家才能消灾弥难。于是,俄狄浦斯命令属下去查找那个杀死前国王的罪犯……

经过一番追查,线索指向了新王本身。于是,俄狄浦斯才知道,自己已经犯下“杀父娶母”之罪。他的母亲兼妻子闻讯自缢而死。俄狄浦斯则刺瞎了自己的双目,流浪而死。

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根据这个故事,写出了著名悲剧《俄狄浦斯王》,被列为古代西方四大悲剧之首。这个悲剧暗示人们,命中注定的事情,是无可逃遁的。人的努力,只能变幻悲剧的形式,却不能避免它的结果。现代心理学家则把男孩子的“恋母”现象归于人类命定的“俄狄浦斯情结”……

下面,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东方的“俄狄浦斯王”的故事。

毛泽东热爱自己的母亲,而仇恨自己的父亲。关于这个话题,很早就有各种各样的传说,其中最奇特的一种,就是谣传他想杀死自己的父亲。至少,在1926年,也就是在毛泽东三十三岁的时候,他还没有开始独树一帜,走上暴力革命道路之前,中国京城里的一些著名人物,就在谈论这个话题了。对此有兴趣的一个人,就是在中国推翻皇帝的那场革命后,把袁世凯再次推向帝位的“筹安六君子”之一——杨度。这个后来成为共产党的秘密党员的“帝制”拥护者,有一天,向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同学萧子升提了许多关于毛泽东的奇奇怪怪的问题:

“老弟,你怎么能有他这样的好友呢?我听说他可是一点也没有人情味呀!”杨度不解地问萧子升说。

“我们是同学”,萧子升解释道:“我承认毛泽东的行为有时有些倔强,但不能说他没有感情或没有人情味。”

“我看到报纸上说,他的头发几乎盖住了前额,而且面貌也相当丑陋。”杨度继续说道。

“这太荒谬了!他绝不丑,事实上他是一个十分正常的人。”萧子升替老同学辩解说。

“他们说,他想杀死自己的父亲。”杨度仍想证实自己听到的传言。

“事实上,他和他的父亲相处得不太好”,萧子升继续说:“但他决没有理由想杀死他的父亲。”……[1]

不知道当时萧子升的辩护,是否打消了杨度心中的疑虑,反正,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毛泽东统治的时代,在中国大陆,你无论如何再也听不到这类传闻了。这不仅因为毛泽东的画像已经高踞庙堂之上,而且几乎无处不在,足以端正人们的视听,而且,党的宣传工作者为塑造中国共产党的“品牌”形象,已经为毛泽东织出了一件真正的“皇帝的新衣”。正是这件宽大得象“天衣”一样的遮羞布,把毛泽东的经历、品性和生活中一些真实、但不能令人满意的成分掩盖了。

但是,这种谣传并没有永世绝迹。在毛泽东去世后,他的那件天衣开始崩裂了,那些沉寂了近三十年的旧话,又开始重新浮出水面。当然,那并不是简单地重复着以往的炒作,而是又有了新的“发现”。其中最典型的一种,来自英国的《毛泽东传》作者菲力浦. 肖特(Philip Short)。

肖特的发现:“父占子妻”的谣传

在Short所著《毛泽东传》中,关于毛泽东的父子关系,有一段暧昧不明的文字:

他父亲仍旧唠唠叨叨地骂他,不断地挑他的毛病,他变得越来越孤僻。以后,又是他婚姻失败。14岁时,他父亲给他订婚,依照当地保留的风俗,给他找了个大他六岁的农家女儿……但是,毛拒绝进新房,他有自己的原因:伴着她,他永远睡不着;他“向他提了自己的小小想法”,并且不把她看作自己的妻子。不久以后,他用离家出走的方法来解决他的这一问题……

关于这一段生活的小插曲,毛很奇怪地缄口寡言。……别人也不知道,对罗小姐来说发生了什么事。一个建议提了出来,她留在毛家作为管家,或者成为毛父亲的小妾。不管是这个原因,还是其他原因,毛的母亲最后离开了韶山的这个家,回到湘乡老家的农村,与她的兄弟们住在了一起。[2]

这段文字分明是在暗示,毛泽东的父亲可能占有了毛泽东的结发妻子。而这样一来,毛泽东与自己父亲的关系不好,甚至想“杀死”父亲,也就情有可原了。

那么,Short的这一猜测是否能够成立呢?首先,我们必须肯定,他说的许多事情都是存在的。

毛泽东一生结过四次婚。在韶山《毛氏族谱. 齿录卷. 十五》中,记载了前三次。他的第一个妻子姓罗,与那个年代大多数农村女孩都没有正式的名字一样,她根据在家中姊妹排行老大的位置,被叫做“一秀”或者“大秀”。罗氏生于公元1889年10月20日,比毛泽东大四岁零两个月零六天,卒于1910年2月11日,年仅21岁。据同乡中见过她的老人说,一秀“长相丰满”,善于操持家务。她与毛家的这门亲事,是在她14岁那年约定的。为了迎娶这位媳妇,毛家没有少给女方送彩礼。

关于毛泽东的这第一次婚姻的具体状况,美国作家特里尔的《毛泽东传》有如下描写:

“(结婚时)可怜的毛泽东呆若木鸡。出于某种考虑,泽东有礼貌地接受了这种生硬的可怕的仪式,他规规矩矩地向每位来宾磕头。惊恐万分的新娘被揭去红盖头,像新买来的商品第一次接受检查。但是他绝不与这位比他大六岁的新娘住在一起,并发誓说绝不碰她一个指头。”

特里尔对毛泽东初婚情状的描写,没有注明来源何处。但关于罗氏情况的记叙,显然出自美国记者斯诺《西行漫记》中毛泽东的自述。1936年,他在延安接见斯诺时说过:

“(1907年)我十四岁的时候,父母给我娶了一个二十岁的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后来也没有。我并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这时也没有想到她。”

不过,在此,毛泽东计算自己的年龄时,使用的是十足年龄,而对罗氏使用的却是“虚岁”。那是中国农村通常使用的一种计算年龄的方法,即在一个人的十足年龄的数字上再加一岁。其法理依据,大约是把胎儿在母腹中形成即视作生命的开始。不仅如此,毛泽东还在罗一秀的“虚岁”之上加了一岁,即把那“两个月零六天”也算作“一岁”。这样,他就把原本只大自己四岁的妻子,说成大他六岁了。这样说的意图,无非是为了向人们证明,这桩由父母作主的婚姻,是多么的荒谬。

罗氏在毛家只渡过了三年时光,去世的时间,就在毛泽东离开韶山去湘乡读书之前,即1910年春节后的一天。罗氏的死因,是患细菌性痢疾。她去世后,毛泽东开始了外出求学的生涯,先是到了邻县湘乡的东山学校,以后又从湘乡到了湖南省会长沙。

那么,毛泽东为什么不喜欢罗一秀,甚至连一点少男对于异性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也没有,这是不是有点反常呢?后来的许多人,想当然地把这归结为毛泽东早期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斗争决心,说他当时不仅就有了后来的觉悟,而且早已付诸行动。

这显然是不符合常理的。

也许正是因为这件事情的不合常理,促使有些人要起来揭示“真相”。一个率先的行动者,就是毛泽东诗词研究专家彭明道先生。他所聚焦的目标,是毛泽东公开发表的、写作时间最早的一首词——《虞美人 枕上》。

[1] 见萧瑜《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昆仑出版社,1989年6月版,第35页。

[2] 菲利普.Short《毛泽东传》(中文版),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31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5febc901016doy.html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