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封闭农业社会,当兵的经历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打开眼界的好机会。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因此很早就懂得了“无商不富”的道理。他倒腾谷子和生猪生意,很快跻身为一个富农……

 

毛泽东的“第一桶金”(连载之四)

陈小雅

 

成功者的儿子

 

那么,在毛泽东那里,那个“俄狄浦斯情结”又应当作何解释呢?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毛泽东的父母亲,及其相关的情况作一个大致的交代。

 

毛姓,是中华民族一个古老的姓氏。像其他许多的古老姓氏一样,它起源于公元前11世纪周朝国王家族的姬姓。那时候的国家,已经确立了“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在王室的家庭中,长子以下的兄弟们,被分封到首都的周围或国土的边疆,一方面履行镇守四方的义务,一方面享有封地内的人口和自然资源。在西周初年,原来居住在今天陕西省境内渭水下游南岸、华山西北一带的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姬郑,被自己的兄弟武王分封到一个叫“毛”的地方,[1]建立了毛国。这个诸侯国的主人,享受的爵位是“伯”(含“霸”的意思),被人们尊称为“毛伯”。他的后代以国名为姓氏,以后这家人的后代,统统改姓了“毛”。

 

姬郑取代毛国原来的统治者以后,一家就在这个地方住了下去,子子孙孙在这里繁衍,一直传了二十二世,这时,家族里出了一个著名的人物,名字叫做毛遂。[2]那时候,周王朝已经解体,“王”的威信已经扫地,“伯”中的强人主宰着国家的政治,中华大地进入了七大诸侯称雄的“战国时代”。为争霸国家,在诸侯王中出现了“养士”的风气,他们招揽社会上有武功、通谋略,或口才好、或文字好的人才蓄养起来,以备政治、战争和外交之用。这些“养士”的人物中,有四个最著名的人,一个叫孟尝君、一个叫平原君、一个叫信陵君、一个叫春申君。毛家后代中的毛遂,也是一个有才智的人物,当时就在赵国(今河北省境内)的平原君手下当了幕僚。他因自愿为赵国到南方的楚国当说客,说服楚国与赵国联合,抵抗野心勃勃的秦国,因而名垂青史。

到了公元前200—100年间的汉代,毛氏家族传到第四十代的时候,又出了一个叫毛苌的著名人物,[3]他是中国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子夏的学生,曾注释过古代著名的文学经典《诗经》,并以一部《毛诗》传世,被世人称为“小毛公”。他的后代中有一支又回到原阳定居。到公元300年左右的西晋末年,毛伯郑已经繁衍了五十二代,这时候,家族中出了一个叫毛宝的人。因为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国分南北,天下大乱,这一支毛氏传人因战乱随司马皇族迁居南方,成为后来在长江南北居住的毛姓宗族的祖先。

自西周毛氏封国,到西晋毛宝南迁,历时1300余年,一共传了五十二世,主要在中国的中原地带繁衍。到第五十四世毛璩的时候,才正式在中国东南靠海的浙江衢州定居。据说,蒋介石的生母——毛福梅就是在此定居的毛姓的后裔。在那里,毛璩又传了十二代后,到毛氏第六十六代的时候,出了一个叫毛让的人。他因为在内地江西吉水做官,把家搬到那里,所以,在那里又传了大约二十三代。到了公元13世纪初年,中原汉族人民因为反抗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统治,纷纷起兵造反,这时,毛氏已经传到第八十九代一个叫毛太华的人。他跟随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起义,四方征战,先到西南边境的云南,以后又迁回内地,最后定居在湖南韶山。在他以后,又传了二十代,才到了毛泽东这一代。

所以,自公元前11世纪到毛泽东出生的公元19世纪末年,“毛”这个姓氏已经历时三千余年,共传了一百零八代。[4]

据传,毛泽东的直系祖先——毛太华,原是江西吉州府龙城县的一个农民。在元末红巾军大起义时,他毅然放下锄头,举起长矛,投奔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队伍,为建立大明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明朝底定后,他又统领一直百余人的队伍,[5]随军远征云南,一直战到云南归入大明版图。此时,毛太华也到了结婚的年龄,于是,他像许多军屯的战友一样,娶了一位拉祜族姑娘为妻室,在当地安家落户。大明王朝也正需要这批将士及其繁衍的后代来替它守卫自己的边疆,也就把他们留在了那里。但是,毛太华到了晚年,开始思念故土,盼望叶落归根。他请求上级允许他迁回到内地。在得到允许后,毛太华偕妻子和大儿子毛清一、四儿子毛清四内迁,最后在湖南湘乡县落户。在那里,政府分给了他们一些田产,从此,毛氏的这一支,过上了不愁生计的平民生活……[6]

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就是毛清一的传人。

关于毛泽东的父母双亲,第四次编修的《毛氏族谱》作了如下记载:

恩普,子一,贻昌,字顺生,号良弼,行一。清同治九年庚午九月二十一日辰时生,民国八年已未十二月初八辰时没,葬韶山南岸楠竹坨卯山西向。配文氏,清同治六年丁卯正月初二辰时生,民国八年已未八月十二辰时没。葬合夫冢同向。子五,长次殇。三泽东、四泽民、五泽覃、女二殇。

说的是毛泽东的祖父名字叫做毛恩普,生了一个儿子,叫毛贻昌,生于1870年10月15日,死于1920年2月。妻子文氏生于1867年农历正月初二,死于1919年农历8月12日。死后夫妇合葬于韶山南岸楠竹坨。妻子比丈夫的年龄大三岁。他们共同生育了五个孩子,长子和次子,以及两个女儿都夭折了,排行第三的毛泽东、第四的毛泽民、第五的毛泽覃都活了下来。

从这个族谱所载的内容看,毛氏至少在毛恩普那一代开始,已经在湖南湘潭县的韶山冲定居。

毛贻昌少年时代读过几年私塾,十岁时由父母做主与湘乡县文芝仪之女文七妹订了婚,十五岁完婚。稍后,毛贻昌为替父亲偿还购置田产时欠下的债款,不得已外出从军。两年后,他结束了军旅生涯,回到乡里,用在军队发饷银积攒起来的钱,替父亲还清了债务,赎回了被典当出去的田产。然后,便独立门户,开始亲自治理家业。

在那个依然是半封闭的农业社会里,当兵的经历是令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打开眼界的好机会。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毛泽东的父亲很早就懂得了“无商不富”的道理。独立门户以后,他便由原来纯粹的经营农田转而兼做贩运的生意。他倒腾的谷子和生猪生意,使他很快跻身为一个富农,并在湘潭县城的一家米店里有了自己的股份。1893年,当儿子毛泽东出生的时候,他家已有水田十五亩,年收产稻谷六十多担。到1918年,他终将父亲在四十年前盖的泥墙草顶房子,改建成了青砖瓦房。毛泽东传记作家Short描述了毛家殷实的经济状况:

“灰瓦屋顶,飞檐,旁边就是梯形稻田,像瀑布似地翻滚到谷底,前面有个荷塘。毛自己有间卧室……”

“毛的父亲没有梦想。他的理想,也是他已经变成的那种小地主的典型的理想,就是更加切切实实的。”[7]

据当地人描述,一脉单传的毛贻昌“体格和个性都很强健”,[8]并具有“吝啬和冷酷无情”的性格。正是这种性格,把毛贻昌磨炼成韶山最成功、最富有的人。但也正是这种性格,使他终身结怨于自己的长子,并在儿子最容易受影响的年龄里,把他推向了另一种人生。

[1] 在今天河南省原阳县境内。

[2] 成语“毛遂自荐”的主人公。

[3] 《毛诗》的注者。属古文学派。

[4] 见毛国杰《毛泽东祖根在河南原阳》,载《北京日报》理论周刊,2002年12月30日。

[5] 军衔是“百夫长”,明代军队的下级军官。

[6] 见尹高潮编著《毛泽东的老师们》,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6年12月版,第6—7页。

[7] 菲利普.Short《毛泽东传》,第24、26页。

[8] 见萧三《毛泽东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05febc901016f75.html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