瞠目结舌。

中共领导人新闻报道史上罕见的一幕在昨天下午17时30分后发生,新华网发稿:“4月18日香港大公报刊登的《北京的哥奇遇:习总书记坐上了我的车》一文,经核实,此报道为虚假新闻。”

虽然只有短短一句,但已经足以站在五大门户网站的首页顶端,新浪选定的标题言简意赅——“新华社:习近平打车系假新闻”。

这个头条位置一小时前还被“微服私访”牢牢占据,甚至,@新华社中国网事——一个同样属于中央喉舌的微博账号——五个小时前还曾经以采访过北京市交通部门的名义,公开宣布“确有此事,相关情况都是真实的”。

刹那翻转。如果新华网现在的辟谣也是真的,那这部《习总打的记》大概可以算作史上级别最高的“谣言”之一。

在新华网获准辟谣之前,新浪搜狐网易腾讯凤凰的编辑们或许还在为今天抢了个大新闻而兴奋。也的确没有什么太大的疑点:去年年底七常委参观国博展览“未清道封路”的说法,也是由一家地方媒体——长江日报——发出,此后更催生了习近平深圳行时全民直播的盛景;这次首发“微服私访”的大公报大公网,是中共在香港主办的重要舆论工具,时常比内地省级党报还亲近中南海,而且这次一上来就是独家专题的大阵势……没有理由不相信。

但就有这么神奇。昨天下午17时许,这些曾经被门户编辑们当作今日头号新闻的标题开始悄然隐身,然后失效。然后,就假新闻了。

大公报的认错隔了不到半小时。“向读者致歉”的声明通过其网站刊出,承认“经核,此为虚假消息,对此我们深感不安和万分遗憾”:“由于我们的工作失误,出现如此重大虚假消息是极不应该的。对此我们诚恳地向读者致歉。我们将以此为鉴,用准确严谨的新闻报道回馈公众。”

辟谣和道歉两相印证,在门户网站首页上位置略有浮沉,截至今晨,调整到要闻区中部,新浪对标题中的一个字进行了调整——“新华社”变回为“新华网”。

确实,新华社没有通过其播发正式电稿的线路发布这篇对“虚假新闻”的指控,而只是将之保留在下属网站和微博账号中,并且,与人民网、央视网保持一致,自始至终,没在首页“造谣”,也没“辟谣”。

这种防止通过“辟谣”间接传播“谣言”的思路,也贯彻到了今晨出版的中国各式报纸上。视野范围内,没有任何一个版面出现那条“习近平打车系假新闻”的消息。连最有突破可能性的环球时报也只字不提,尽管@胡锡进昨天下午也曾为“总书记打的”而高兴,并期待地方官员跟进。

但是,往事不可追。日报固然因为新华网在傍晚前发稿而逃过一劫,可是昨天下午已经印刷并且上街售卖的晚报,那可怎么办?全中国范围内,至少有合肥晚报、厦门晚报将“习总打的记”作为最高领袖关心民生的重磅素材,白纸黑字地刊登了出来,而且,都是头版头条——他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紧急去除电子版上的相关痕迹。

仍旧保持下午出版的最著名的四份晚报——北京晚报、新民晚报、今晚报、羊城晚报——都没有中招。这或许是因为总编辑富有把关意识,但恐怕也并没有什么值得夸耀之处,因为,随着时间推移,要不是因为新华网赶在傍晚降临前发稿、否定自家微博账号此前的证实,势必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媒体跟进“习总打的记”,电视、报纸的评论员们恐怕连底稿都已经写好了。

比如,人民网。这家隶属于人民日报的网站虽然守住了首页,但在网络舆论场昨天热议“微服私访”之时,还是忍不住在16时许刊出一篇《北京的哥热议习近平打车:下面人还敢公车私用?》,由曾与总书记座谈过的出租车司机代表王凤进表达激动心情:“领导人打车事情看似不大,但极大增强了出租车司机对工作、对未来生活的信心…习总书记打车能亲自了解基层问题,掌握‘一手资料’,这是真正关心出租车司机,体贴老百姓的行为。”

就差那么一个小时啊。新华社获准宣布那是“虚假新闻”后,不管是这种赞扬习近平“亲民作风”的声音,还是微博论坛上讨厌“帝王式微服私访”的异议,或者“纯技术分析”的安保讨论,都仿佛表错了情、会错了意,变成了笑话。

那些原本为“习总打的记”激动了一整天的人们情何以堪。在各路媒体火速删稿删帖之时,微博上的讨论,从傍晚起紧急转向,变为对这条“虚假新闻”前世今生的推理猜测,热烈程度较之白天有增无减。

一种是宣布自己相信新华社的辟谣,批评大公报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比如常在央视出镜的@评论员杨禹,就在晚间点评“假的就是假的。正能量也不能靠虚假来制造”。作为配发附图的,是在手写在一张纸片上的“弄巧成拙”四字——这应该就是在仿照曾被称作是习总打车后留言的“一帆风顺”。

认证身份为上海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的@韩可胜,或能代表宣传官员总结:“对总书记造假,是时下假新闻泛滥的一个缩影,假产业繁荣的一个象征…目前新闻最大的问题是有点假。为了哗众取宠,为了危言耸听,不惜断章取义,采信道听途说,假新闻比假微博更恶劣。”

经济日报策划部主任张曙红是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富有中央媒体工作经验。他也在微博上批评“大公报记者听闻司机一面之辞就搞出长篇报道,虽无造假之心,却有邀宠之意,理应道歉”,不过,“最大的漏子是新华社中国网事捅出来的,求证不到位,作风不严谨,教训深刻;至于各家晚报,有新华社顶着,没大事。”

的确,作为新华社在微博舆论场上风头最劲的账号之一,@新华社中国网事凭借其中央喉舌背景,在敏感话题中屡有出众表现,虽然其发布内容通常并不被纳入电稿线路,但近一年以来,已经被各路媒体越来越频繁地援引。不过,这一回,它是重重地栽了一个跟头,不仅是其“证实”被自家新华网否定,宣称采访到的“北京市交通部门”也早就反水,网页记录显示,代表北京市交通委的官方账号@交通北京曾在昨天下午14时38分发布“郑重声明”,宣布“我委从未证实过个别网站传言的总书记在京打出租一事”。

此时想来,大公报报道中也的确是有一些细节疑点。比如写在发票背面的这个“一帆风顺”并无落款,且字体与早前习近平签名有所差异;比如通常高级领导人并不会坐在副驾驶位置,而应该选择更加安全的后座;比如不要发票不要找零也并不符合“政治正确”,而在谈论治理空气污染时谈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经历过这一痛苦而漫长的过程”,也容易被批评者抓住话柄…

于是,那几幅早在十八大后就在中国互联网上流传的男人照片重新被翻出传阅。因为画面主角的面容与习近平颇有几分相似,推测者猜想,会否就是因为出租车司机误认,而“盗版总书记”也顺水推舟,最终将大公报骗将进来,成就了这场惊天乌龙。

@罗昌平昨天上午就曾以“纯属业务探讨”的角度怀疑《习总打的记》是“孤证报道”,质询“通篇一个信息源;谁能准确记住上千字的对话?除非的哥录音”等。新华社指控“虚假新闻”之后,这位财经杂志副主编在第一时间贴出了“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分明是往大公报脸上打了一记火辣辣的耳光,因为这8个字正是这家报纸当年创办人定下的社训。

如果只是像杨禹那样批评“虚假新闻”倒也就罢了,会让大公报记者编辑感到难堪的是,更多微博评论者是以一种幸灾乐祸的姿态看着这家历史悠久的报纸出丑,因为在他们看来,大公报早已不复其民国时代的独立精神,被中共设定为驻守在香港的宣传喉舌之后,社训前的四个“不”字已经消失殆尽。《北京的哥奇遇:习总书记坐上了我的车》原文中流露出的“奴才心态”本已让他们感到不适,眼见大公报被新华社“打脸”,自然要落井下石,痛斥“拍马屁拍到马脚上,活该”,或者,按照@伟哥日报的说法,就是“事实证明,拍马屁是高危动作片。门客生事,主公蒙羞。”

但也有人百思不得其解,《习总打的记》究竟是通盘虚假,还是细节出入?在这些知晓中国媒体运作过程的分析者看来,大公报这篇报道如果确是“虚假新闻”,也有诸多不合常理之处:比如这家驻港媒体的身份,而且,涉及最高领导人的报道,不可能未作请示;再比如,@新华社中国网事在午后14时许还曾经为报道真实性背书…正如@西门不暗这个微博账号所感慨:“这篇报道,若是苹果日报报的,被新华社辟谣,则属正常,像大公报这样穿着党恩赐的小棉袄的机构,先被新华社证实,再被认定为虚假新闻,实在是信息量太大了”。

阴谋论才是互联网本色。@谢文断言“内情绝不会如此简单”,冷笑一声:“在整顿媒体的通知发出没几天,就出了个活靶子?完美配合啊。”

“引蛇出洞”,你懂的。在这些观察者——比如@吴稼祥——看来,大公报或许只是一个用来“欲擒故纵”的工具,用来警告和整肃未按宣传官员新规定刊发新闻的中国媒体。

来自新浪官方的@微博搜索在为《大公报网站发布道歉声明》展示一个“衰”的表情后,就边“挖鼻屎”边“突然想到前天的这条新闻”:“《关于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网络活动管理的通知》要求:各类新闻单位均不得擅自使用境外媒体、境外网站新闻信息产品…”

此时,就更加能看出@作家崔成浩是多么通晓中国:“才开的会,说转外国媒体新闻要请示,你们不听。今天用港媒发个测试,结果都上当了,等着被处理吧!看谁还敢不听话!哼!”

在这种紧密联系时事的推论之外,被竞相转发、删除不尽的终究还是嬉笑怒骂的段子。嘲讽的对象有大公报,有中国官员,或者还有自己。

文字游戏最先开始:发现“一帆风顺”在微博上已经不能被搜索后,把“风”字替换成“封”字;出租车的英文单词“TAXI”正好可以拆出一个习近平的姓氏拼音;连一个帆船赛的官方账号也来凑热闹,展示自家风帆上的这四个大字。

借大公报报道中习近平那句“你是头一个把我认出来的司机”来调侃的就更多了,仿佛人人都想来一回“微服私访”:“刚刚打车,我对司机说:我没带钱,给你写个‘一帆风顺’吧?司机说:你是神经病吧?我不屑的笑了:你是第一个把我认出来的人…”

“媛姐:那天你去宾馆做什么?见了谁?平哥:我没去宾馆,大公报瞎写。于是…”;“连国家主席成功打着了出租车的新闻都被正式澄清为谣传,足见在北京打车之难,已经到了任何人都不可能真正打到车的程度”——这些还只能算是玩笑话。更加辛辣的讽刺已经被创作出来,微博微信以及贴吧论坛上最流行的包括以下两条:

“据说今天有上万出租车围着中南海打转,客人上车了,司机先照着政治局委员照片一个一个对,对不上号就拒载。一位胖胖的大爷在情急之下把裤腰带提到了胸口,这才没有被轰下车。”

“听到总书记打车是假新闻后,我国各级省市官员纷纷松了一口气,赶紧吩咐秘书,把明天上街打车的安排取消吧。秘书也松了一口气,明天不用安排记者假装路人拍摄了。出租车司机也出了一口气:有单位找我包一天车,竟然说不用车了,白赚一千块。”

后面这条不全是段子,确有所指。就在@新华社中国网事为“习总打的记”提供旁证之后不久,湖北地方门户荆楚网的官方微博账号以转发网友照片的方式发布“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十堰站赶火车”的消息。三幅画面显示,李书记确实夹杂在站台上的人流中。

在占据互联网舆论主动权的那些民间意见领袖心目中,李鸿忠可是一个有“劣迹”的地方大员,“两会夺笔”被视作其打压舆论监督的最大罪证。这下更是把笑料送上了门,在新华社辟谣之前,就已有奚落其“跟风”的声音,《习总打的记》变成“虚假新闻”后,嘲笑声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李承鹏不愧是畅销书作家,最大的特点就是总能把话说到绝处:“整个国家实际上一直只被两部电视剧点燃着希望。在民间,它叫《康熙微服私访记》,在官场,它叫《甄嬛传》。今天,两部混播了…这就是北京出租车司机故事的全部。”

那么,正能量去哪了?听见朋友叹息“这是中国新闻界最耻辱的一天”,@梅新育承认“市场竞争压力迫使媒体和评论家们常常顾不上核实,求实的基本要求沦为牺牲品,是媒体市场化机制的内在缺陷”。不过,这位商务部研究员还是要进言:“这体现了大众对党的领袖扎根群众传统作风的期望,愿领导层思之。”

@旁观者马勇值此吁求新闻独立和政治体制改革,但他也愿意说一句“假新闻传递了真期待”。

“多希望这条新闻是真的”——担心那位出租车司机得知实情后受打击的人们总还有。@书渔昨晚已从大公报所刊照片中发现,“的哥师傅的家里很穷困,院子一片芜杂”,于是希望同行“别再骚扰他们,就请放过这个清苦的下层家庭吧”。

@邓庆旭附和,并也说出了自己给中南海的建议:“如果是的哥被骗了,真心希望总书记能找时间坐一回他的出租车。这就是他,作为一个底层百姓的中国梦。”

今天上午9时许,辟谣消息也已尽数撤出五大门户首页。根据@袁莉wsj的通报,这家外媒已在昨天下午外交部吹风会上专门问及此事,对方答复是:“没有相关信息”。

(注:本文中之点评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文编辑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