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来是一个让人感觉到希望的故事。很多人说,它有点像德国电影《窃听风暴》。

在那部电影里,忠诚的秘密警察魏斯乐在执行窃听任务的过程中,竟被他的监听对象所感化,思想逐渐发生了改变。一边是信守了一辈子的爱国爱党原则,一边是被意外敲醒的善恶直觉,魏斯乐最终选择了后者。

在《窃听风暴》的拍摄过程中,东德监狱博物馆的馆长说:这剧本根本不符合史实,在整个东德历史上,像魏斯乐这样“良心发现”的秘密警察,一个都没有。

但是最近,在我们身边,在新闻编辑室里,却真实地上演了一场“审读风暴”。

在党报《南方日报》工作了一辈子,退休时被南方报业集团返聘至《南方周末》担任审读员的曾礼,在执行“政治风险把关”任务的过程中,思想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在南方周末整整工作了4年。4年来,由开始相互不了解,到后来逐步了解,到最后融为一体”;“回顾4年来,我在把关上也有过失,枪毙了一些不该枪毙的稿件,删掉了一些不该删除的内容,但最后我醒悟了,宁可不完成政治使命,也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决不当历史罪人。”

曾礼刚来南周的时候,与一些编辑记者爆发了多次矛盾,有人调侃他的名字为“真理(部)”。但到了今年年初的南周事件时,他已经成为和编辑记者“并肩战斗”的人,在博客和微博上披露了重要的内部消息,为我们摇旗呐喊。就在前几天,他还写下了自述“南周审读员为何跟总编辑分道扬镳”。

他因此被视为英雄式的人物,但这个充满向上力量的故事却急转直下。就在发表那篇“为何分道扬镳”的博客前几天,他被正式解聘了:集团社委办通知他说,集团审读小组已完成历史使命,今后审读把关工作由集团分管领导负责。

如果曾礼能够就此回家享受晚年,也好。然而,今天,清明节,在阴沉的天空中,曾礼去世的消息从南方传来。

他去世的原因是消化道静脉大出血,这往往是由于过量饮酒引起的。而他又为什么会喝那么多酒?我们不愿意多想。

消息传来时,我的第一感觉是震惊,其次是惋惜和遗憾。他走了,我们再也没有机会和他畅谈,听他讲述自己为什么会发生转变。我原本期待,可以在若干年之后,和他共同回首往事,为他记录下一位老报人的个人思想史。

前一阵子,我和我的很多同事都在讨论曾礼的转变。有人说,是微博改变了他,当微博向他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信息世界时,他所受到的冲击是明显的。也有人说,是南周的编辑记者改变了他,当我们一次次就毙稿和改稿问题与他据理力争的时候,他逐渐被我们说服,被我们的理念感染——正如他自己所言:“我从南周这份报纸读懂了好多,从童鞋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学到了一份国内最有影响力报纸的办报理念,学到了人人向往的普世价值观。”还有人猜测,当他发表在新浪博客和微博的文字被小秘书“审读”的时候,是不是也促使了他开始反思呢?

这几种解释,都颇有戏剧性的色彩,可以拍成另一部优秀的电影。不过,我并不相信这种过于传奇色彩的“大逆转”。我相信,曾礼在近一两年来的转变,实际上是建立在他人生前几十年的人生经验基础之上,也是建立在他与生俱来的纯粹、直率性格之上。

对于这个判断,我再也无法当面向他求证了。我们只能从他近两年来的博客文字中寻找蛛丝马迹。我也期待着,我的那些曾经写过许多个体成长故事的同事和同行们,能够好好写一写这位老报人的成长史。

曾礼的去世,也为南周事件画上了一个悲情的标点。在年初的事件中,曾礼堪称最勇敢、最果断的一位,他的表现令年轻一辈的我们自愧不如。上个月底,他的卸职本已意味着南周事件中我们这一方的完败。如今他又突然驾鹤西去,这样的结局仿佛在拷问:当老将在冲锋时,年轻人们为什么躲在后面?比起这位纯粹的老头儿,我们心中的顾虑和杂念是不是太多了,勇气和决心是不是太少了?

逝去的生命不可能再回来,失去的机会也不可能重现。与一位老报人挥手作别后,年轻的报人们依旧要回到那逼仄的现实中,眼前的道路将越走越窄。

本文首发于方可成的微信公众账号“新闻实验室 The News Lab”。欢迎关注,期待与你产生化学反应。

关注方法1:打开微信,选择“扫一扫”,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关注方法2:打开微信,在添加朋友中搜索newslab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