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主客体统一之历史过程即实践过程的角度看,社会发展大体表现为问题→不满→表达→改进四个环节前后相继的周期,然后,由改进再到新的问题→不满→表达→改进。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机制。这一动力机制最重要的实践启示是:必须切实落实公民表达自由即思想、言论、出版自由,此乃推进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社会发展;动力机制;不满;表达

  [作者简介]董德刚(1950-),辽宁省沈阳市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社会是泛指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1]。在微观上,它表现为企业、社区、机关、学校及家庭等团体;在中观上,它表现为地区、部门、阶级、阶层等群体;在宏观上,它表现为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要素以及由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所构成的完整社会形态如国家。这三个层次之间是包含关系:宏观包含中观,中观包含微观。本文主要论域为宏观层次,但对于中观和微观层次同样适用。所谓社会发展,意即社会向好的方面演进。那么,社会究竟是如何发展的?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这表明,社会发展就是作为主体之人能动改造作为客体之社会的实践过程。对此,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分析。例如,从社会客体(社会自身的结构体系)角度看,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要素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相互作用的过程;从社会主体角度看,是个人、群体(阶级、阶层等)、人民群众相互作用的过程。本文提出,从主客体统一之历史过程的角度看,社会发展大体表现为问题→不满→表达→改进四个环节前后相继的周期,然后,由改进再到新的问题→不满→表达→改进。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机制。

  一、问题、不满、表达、改进四个概念释义

  本文所使用的问题、不满、表达、改进四个概念,都是浅显直白的日常生活用语,不需要更多解释,但现实情况错综复杂,细究起来,还是有一些问题需作必要说明。

  在社会领域中,所谓问题就是社会现状与一定的主体需要不适应而有待解决的社会矛盾。人们之所以要能动地改造世界包括社会,其根源就在于人们的各种需要与世界不能满足它们之间存在着矛盾。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3]作为高级动物之人的需要,以动物性生理需要为基础,同时又生长出社会性需要,并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且永远不会停止在某一水平上,因而它同世界之间也永远存在着矛盾。这个矛盾是人类一切矛盾的本源,也是分析社会发展机制的基石。

  马斯洛提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它们由低到高排列。[4]它呈现为从物质性需要到精神性需要直至自我实现需要(即从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的序列。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所体现的主要是个体的、层级高度的视角。从个人与他人的社会关系、横向广度的视角看,人的需要在境界方面也有差别,如就关注的范围而言,从关心自我到关心亲属朋友,再到关心群体(集体)、广大公众直至人类,同样表现为由低到高的序列。后者就是所谓公民意识以至世界公民意识。儒家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尽管在等级分明的前资本主义社会并无实现可能,但却包含着众生平等的观念要素,是超越生物本能的共生观念,也是高尚的境界。此外,从纵向的时间维度上看,无论个人、群体或人类,都有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的区别。可持续发展理念就体现着既要关注当前、又要关注长远的宏大视野。

  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譬如,社会自身结构体系的矛盾、失衡,社会供给与一定主体需求的错位,社会实际状况与一定主体意识的不平衡,等等。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存在着不同层次、领域、时段之分,它们又都有局部性问题与全局性问题或枝节问题与根本问题之别。

  指出各种社会都存在问题,并不等于对该社会的完全否定。倘若所指问题是局部的,那就等于肯定了该社会主要方面是合理的、健康的。反之亦然。在实践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总要提出一定的目标、任务,这是自觉实践不可缺少的要素。而目标、任务除了维持现状的情况(这比较少见)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问题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它们本身就是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在中国学术界和理论界,科学研究应当从问题出发,即问题意识,已经成为许多学者的共识,也表明了问题的优先和基础地位。

  所谓不满,基本含义就是不满意,是一定主体对某种社会状况的否定性评价。它是问题在一定主体意识中的映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它来源于客观问题,但又有鲜明的主观自觉因素。从强度上看,它大体可分为不满足、不够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深恶痛绝五个等级。从不满的主体上分,有少数人与多数人、下层与上层、这一阶层或群体与那一阶层或群体等区别。从指向的领域分,有对整个社会不满与只对其中某一方面不满之别。从不满的内容层次上分,有低级不满(对与个人低级需要相连的生存条件的不满)、高级不满(对与个人关系密切的发展条件的不满)、超级不满(对更广大范围的国家事务、社会道德状况等的不满)等。正如马斯洛所说:”……人类将总是抱怨。没有什么伊甸园,天堂也不存在,除了经历一两个时刻外,也没有什么极乐。不能想象,有什么东西能使人们得到完全满足,使人们不再需要新的东西。”他还把牢骚分为低级牢骚、高级牢骚和超级牢骚三种。[5]本文所说的三种不满,套用了这一思想。

  需要说明的是,肯定和否定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二者同时并存而且互为反比。例如,对社会某一方面不满意同时意味着对社会的其他方面满意,不够满意也仅仅意味着满意程度不高,不等于完全不满意,犹如半杯水一样,不够满意描述的只是其上空的部分,却舍弃了其下盈的部分。其实,问题概念也是如此:一般地说,问题和成绩是同时并存的,讲问题舍弃了成绩方面,但并不等于否定它。许多人以为不满似乎只是负面的消极因素,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它恰恰是推动社会改进的直接动力。要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需要从找到问题开始。正如开明的基层干部所说:”成绩不讲跑不了,问题不讲不得了。”亦如俗语所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益于行”。对社会满意、肯定以至颂扬,固然也有鼓舞人心、振作精神、坚定信念等积极作用,但它的基本功能是维持现状,对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并无多大意义。这正是本文之所以侧重于探讨不满的缘由。

  不满有合理与不合理的根本性质之分。这是一个重要区别,但如何划分却并非易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从原则上说,能否增进人民利益即公众利益(包括合理的个人利益)是核心尺度,它标志着其方向是否正确,此为价值性标准;而是否具备实现条件则是基础尺度,它标志着其可行性高低,此为科学性标准。它们是核心与基础、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这就是说,反映人民利益、反对不良现象的不满是合理的,在此基础上,可行性条件愈充分的不满其合理性愈高;而损害人民利益的、要求过高即不具可行性的不满是不合理的。对人民和社会来说,合理的不满是积极的因素和好事;只有那些不合理的不满才是消极因素和坏事。后者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罔顾公众及他人利益而只谋个人及小团体之私的不满,片面的、极端的、过激的要求,缘于孤陋寡闻、主观臆想之”问题”的怨愤,等等。毋庸多言,这类区分都具有相对性。

  在通常情况下,不满主要来自社会下层,它是推动改变现状的主要动力。一般地说,需要不能满足特别是受到损害的人必然产生不满。只不过有的不满受到社会压抑,严重时甚至主体已经麻木,久痛不觉其苦。同时,社会上层也会有一定不满,它也是改变社会现状的重要力量。在社会量变时期即社会基本制度不变期间,前者大多要和后者结合并且通过后者才能起作用。

  不满也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譬如,有些人生活境况比过去有所改善,但相对于其他生活更好的人或更高的标准,也会产生不满。一国民众的生活在同自己的纵向比上虽有较大进步,但横向看即相对于其他国家人民更好的生活,人们同样会产生不满。对此,马克思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一座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茅舍模样了。……那座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会在那四壁之内越发觉得不舒适,越发不满意,越发感到受压抑。”[6]这就是说,横向比较(实质是社会比较)比纵向比较(实质是自我比较)更容易刺激人们的敏感神经。

  所谓表达,就是一定主体用语言、行动等有形方式表示自己的意见和态度。表达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大体可分为语言(有声语言和文字符号)表达、形象(体态、图像、音乐、组织标识等)表达、行动(礼仪、集会、游行、示威等)表达三种。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人所独具的”第二信号系统”–语言表达系统。语言表达能够提供的信息量最大,因此应予特殊重视。表达的作用是反映社会状况并且向公众传达自己的意愿,包括反映问题和不满的信息。参照卡尔纳普关于语言有两种职能(即功能)的论述,表达的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经验事实,一类是表露情感和意愿[7]。后者可统称为表达主体意愿。表达的进一步延伸,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策和措施等,它体现主体意愿,同时也不得不考虑经验事实和现实条件,是对未来应当如何的期望。广义的表达包含寻求、获取、传播信息和思想三个环节[8],前二者即现在人们常说的知情权中所谓”知情”,而”传播”即为狭义的”表达”。本文的表达概念一般系指其广义。

  所谓改进,就是改变社会旧有状况即解决存在问题,使之有所进步。对于存在的问题表达合理的不满,在这方面,如果下层和上层的意见完全一致至少是部分一致,就会实现改良(小修小补)和改革(大修大补);假如下层与上层的意见相反,则会出现两种情况:当下层力量足够强大时,就会发生革命,而在下层力量比较弱小时,社会整体将保持现状,但可能会发生局部冲突。而对不合理的不满,通过解释、疏导、批评等途径即所谓做思想工作以及心理治疗,可以使之化解,从而改善社会状况。这些,都是改进的表现形式。

  改进总体上是正向的变化即发展,但并非理想化的直线运动,而是波浪式地前进,它会时而偏左,时而偏右,但总趋势是上升的、进步的,其根据是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要求而且事实上也在不断增进自己的利益–这正是社会发展的实质内涵。改进也不是一次性的活动,它在很大程度上正如电脑改进一样,是一个不断针对存在问题而进行修补、调试、升级的过程。如果实在无可救药,就只得更换电脑了–这相当于社会领域的根本革命。这种持续改进正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问题→不满→表达→改进机制的简要证明

  上文已经包含了部分证明,以下从逻辑与实证两个方面作简略论证。

  从逻辑上说,社会发展究竟是怎样发生的?我们可以从结果上倒推:社会发展一定是一种改进–改进体制机制、改进实际状况等。这种改进必定是由一定的群体来完成的。虽然这种改进的必要和可行方案极可能被某一个人或几个人首先意识到,但个人却不可能单枪匹马地改变社会,必须动员组织一定的群体,这就不可缺少也不可绕过表达环节。而表达的主要内容显然是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它能够在该群体内引起共鸣。这些不满的根源则是社会存在问题。

  换言之,无论哪一个社会的演化,都是一个不断试错、纠错的过程。这里的错失就是问题,而意识到错失即表现为不满。要纠正这些错失,必须求得一定社会共识,这就离不开表达。如果错失得以减少,此即改进,社会就会发展和前进;如果错失不能得到纠正,甚至愈来愈大,社会则将停滞以至倒退。

  对于这种动力机制的概括,有人可能会联想到波普尔的著名公式: P1→TT→EE→P2,即”问题P1-尝试性的理论TT-批评性地消除错误EE-新问题P2。”[9]本文同这个公式确有一定联系,至少在从问题出发以及四段论的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但二者的区别还是明显的和主要的:其一,波普尔公式的论域是知识的增长即认识论领域,而本文的论域则是社会,后者包含前者但比前者内容更为丰富,因为知识增长只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其二,本文的不满、表达都是波普尔的公式所没有的,(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65767.html
文章来源:《河北学刊》2013年第4期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