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GUANGDONG-SHANTOU-FLOOD (CN)

八月中旬,连日大雨袭击了华南和东北的大片地区。在广东省东南部的汕头市,暴雨致洪水一天之内迅速上涨,困住了许多住在城郊的居民。从当地民众上传的照片可见,在汕头峡山镇和陈店镇的部分地区,洪水覆盖了小镇,淹过了街道旁楼房的一楼。

气象部门的数字显示,在8月17日-18日的24小时内,峡山镇所在的潮南区合共录得555.5毫米的降雨量,是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从8月16日开始的三天时间里,当地有超过80万人受到洪灾影响,四人遇难。

但直到8月19日,大量陈店镇居民在网上反应说,他们连政府救援人员的影子都还没见到,唯一的保命方法就是自己救自己。他们利用一切能找到的水上交通工具——橡皮艇也好,龙舟也罢,甚至可以在水上漂起来的床垫——设法逃离被洪水包围的建筑。

也有很多网民气愤地表示,他们怀疑当地官员又想隐瞒严重灾情。他们说,自暴雨以来,由当地官方控制的媒体,就没怎么提大雨和洪水的事。

很明显,地方官员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和洪水毫无准备。8月18日,他们在政府通报中表示,转移被困灾民的任务实在「艰巨」。因此,他们呼吁民众进行「自救」——其中的潜台词就是说,政府确实没法马上派人去救他们。

正当公众广泛质疑官方救援工作迟缓时,内地一家有官方背景的媒体火上开始浇油,称水灾中死亡数字比较高,与民众自救能力不足有关系。

这篇广受争议的评论文章刊登于8月20日的《环球时报》。在文章中,这家总部在北京的、以民族主义风格著称的都市类报纸表示,在首先救人和抢救财物的同时,「安抚舆论也是重要的」,譬如在水灾救援问题上,就不能只责怪政府,因为在面对类似灾害时,民众个人是否具有足够自救能力也很关键。

《环球时报》的文章写到:「政府对一些灾害预估不足,个人的预断和行为失误更容易发生……但中国的水灾中死亡人数还是比较多,这当中基础设施差是重要原因,个人第一时间的自救能力不足也是一个因素。」

当成千上万的灾民在痛失财产时,在他们亲眼目睹家园变为废墟而痛哭流涕时,在高达两米的洪水还在时刻威胁他们的生命时,媒体刊登这样的文章,对其而言,实如耻辱。灾难中关怀、救助民众本是政府天经地义的责任,如今照顾不周,却还要卸责,其中道理何在,实在令人疑惑和气愤。

不过在质疑之余,《环球时报》文章透露出的信息,也值得再梳理。因为由此文章,既能看到官方是如何因粉饰自身过失而引民众不满,也能发现中国政府所面临的一大矛盾问题。

文章一再强调,面对灾难,民众应努力提高自救能力,公民加强自救能力的重要性,已不亚于政府完善其救灾应急机制。对于中国这种政府长期包办一切的国家而言,官方媒体类似表态,意味深长,这就像是说,政府最终意识到并不得不承认,他们远非全能。

《环球时报》是《人民日报》社的子报,而后者则是中央最重要的宣传喉舌。

当然,许多中国官员仍会习惯性地认为,他们仍在社会事务中扮演最关键角色。但在越来越多的社会事件中,尤其是突发性灾害中,他们也慢慢认识到,对比僵硬的官僚系统,由民众个体自发形成的弹性机制,一般反应快、效果好、且能在短时间内筹集更多资源用于救灾。

也正因此,在诸如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和这次潮汕水灾中,政府会鼓励民众自救;一些非政府组织,也开始被允许参与救援和灾后善后工作。

但另一方面,中国的官员还是很不情愿让渡出手中部分权威,尽管他们早已无力再把持好这公器。一般而言,他们往往只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允许公民个人和NGO在划定的社会领域内活动——譬如救灾。不过,划界并不能解除政府的疑虑,对非政府机构和个人,政府仍会密切留意,甚至——如有需要——随时限制其发展机会。

《环球时报》文章里至少有一点是对的。那就是,应对自然灾害的最好方式,是把官方和民众的努力放在一起。但要实现这理想状态,首先需要至少两块基石:一个愿意承担责任的政府,以及一个足够大的空间,能令NGO不断发展壮大,拥有更多可助民众的力量。也只有当一个社会具备了类似的公民组织,民众才可能在灾难中多得协助,少受痛苦。

很可惜的是,按《环球时报》文章的描述,这两块基石,目前在中国内地都还缺乏。

官方对NGO和民众自发组织的压制并不令人意外。对于政府来说,后者往往更像社会不稳定的制造者,是麻烦。而正如《环球时报》文章所争辩的,有些时候,政府甚至还想推卸他们本就负有的责任。

也正因此,下次再有洪水或其他自然灾害的时候——无论在哪里或何时发生——民众在潮汕水灾中的经历都很可能会重演。他们或会再付出同样的代价,忍受类似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