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力建 

英国私立学校有多热门?昨日报载,区区一个考试资格,学前三年的“私家早教”就要花费百万,然后中小学每年要二三十万,“但不少广州家长表示,这个价格还能接受”。

国内父母愿意花大钱,送子女出去接受贵族教育,当然是好事。不过作为教育工作者,却别有一番滋味。中国的工业品横扫全球市场,出口远大于进口,以至于穿行于太平洋上的货轮总是一程满载,一程空仓,航运公司郁闷不已。教育不是高科技,何以在家长眼中,连中小学教育都是外国的好?

莫怪家长崇洋,富起来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多沾些贵气,摆脱父辈身上的土气。但是,只要经济条件具备,就把孩子送出去,中国孩子会把英美私立学校挤爆。英国人口仅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中等省份,英国的学校教育是把孩子培养成为适应于英国社会的英国人,一旦外国学生比例太高,就会影响办学宗旨,引起校友和家长担忧。

寄望于外国学校替中国培养贵族,既有“产能”受限的客观因素,也有落下“留洋后遗症”的担忧。留洋有助于了解外国,却难免疏远本土,少量留洋生可作桥梁作用,但桥梁太多就不值钱了。现在很多海归找不到工作,两头不到岸,以后更难说。

因此,走出去的同时,更要引进来。中国孩子的贵族化之路,还靠本土的高端教育。这里所说的高端,并非指高分数、高难度,那是培养理工科学生的路数。贵族教育偏文科,不只是注重培养学识,而是更注重培养德性,学校之间比的不是校园规模和录取分数,而是办学的精与细,精与细都是很费钱的,因此也可以说是豪华教育。

中国古人很擅长高端教育,从孔夫子开门办学以来,私塾、书院体系长盛不衰,一直走的是高端教育路线。与书院相对应的是拜师学手艺,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的就是平民教育。埋头苦读圣贤书,成年之后若不能考取功名,又无殷实家底或者经营致富,会遭邻里耻笑,还不如拜师学手艺。中国靠普遍的师徒传承,建立起发达的作坊工业,在近现代以前,享誉全球。

和拜师学艺相比,为科举而读书的比例极小,费用太高,出路很窄,但科举还不是标准的贵族教育,孔夫子的君子养成之术才是。孔子传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科举只得一门书,现代学校教育只有书、数,六艺缺其四。现代社会虽然科技发达了,但人性没变,德性没变,贵族气质没有变。现在文本都还在,政府需要做的是,让民间教育工作者去尝试,争取得到富起来的家长认同。如果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也放任私立学校办学,中国的高端教育繁荣指日可待。

(文章发表于2013.11.5《羊城晚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