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力建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出来不久,《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于上周五傍晚即通过新华社昭告天下,全文2万多字,包含60项内容,提及改革59次,制度44次,深化30次,公平20次。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财税、国防、科技、行政、司法、执法、教育、医药、卫生、编制、人事等17个方面,《决定》一出,各路媒体上尽是欢欣鼓舞,左右两派也少有地同口径地赞多于弹,反映了改革是民心所向的大意愿、总趋势。

【三中全会《决定》各方解读】

@童大焕:我对全会决定的评价是:危机意识强烈,决心勇气坚定,思路清晰果断,目标方向明确,方法切中七寸,中国未来无限。这是新中国成立64年来第一次全面、完整界定私权利和公权力之间关系的全新施政纲领,堪称中国回归正常国家的一张世纪入场券!我接下来的大学课临时调换为”三中全会和中国未来。

吴敬琏对这个决定评价很高,同时也表达了他的最大担忧:“未来必须克服各种障碍,将改革方案落到实处。要做到这一点,在制度的构建和规则设定上,要有很高的专业素养。改革推动的力量一方面要有勇气,还要有智慧——所谓智慧,指的是要有专业水平和运作艺术……改革的阻碍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来自意识形态方面的,一是来自利益方面的……在反对市场体制改革的思想很强大,与这些年舆论的错误导向有关。现在要靠做工作来逐步解决问题,要解放思想。吴敬琏说,当他在地方与省、市级干部,私下讲,都认为中国非走市场经济的道路不可。但到台面上完全说另一套话,一是要看上面的眼色,二是市场改革对于官员现在的行事方式、权力应用、利益格式,冲击太大。”

吴敬琏【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升级版】三中全会最重要的两句话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制。我认为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最像的是十四届三中全会,而十八届比十四届又更上了一个台阶,是十四届的升级版,是要塑造更加成熟的市场经济。

@赵晓:“公报让人想跑路,决定却让人想留下。公报让人误以为这个国家就要变成法西斯中国了,决定却让人看到中国仍然坚定地走在现代化的正路上。感恩乌云散去,终见天日”。

五岳散人第一时间就向邓飞认捐一千份免费午餐:在日本的深秋里,听闻劳教制度废除,不仅泪流满面。洒家不是革命者,希望目前改良的恶法有三:劳教、计生、上访。改就比不改好。中国好运!

@章怡和:“大集权,大改革,大集权下大改革……这是除政治体制改革外其它不得不改的决定的汇总”。

刘胜军:“改革真的来了!公报给人以冰冷的感觉。当人们感叹自己很傻很天真的时候,《决定》却带来极度惊艳:几乎学者呼吁的所有改革都得到了眷顾:落实宪法、还权人大、地方司法独立、IPO注册制、民营银行,放权,约束政府,土地、户籍、计划生育,连国企改革也有重大理论创新。我决定开始相信中国梦!”

@林萍在日本:废除劳教,单独二胎,今晚,必将载入史册。无论如何,这都是个令人温暖的夜晚。尽管姗姗来迟,但终于等来了。即使步履蹒跚,但总算前进了一小步。

作家郭建龙在分析“改革中不能触碰的6个底线”:“政治架构不容否定,但行政司法流程的理顺可以讨论”;“国企绝对不容放弃,但可以引入部分民营资本”;“政府控制经济的能力不容放弃,但可以探讨新的控制方式”;“土地私有化绝不可取,但流通权将有限放松”;“财政至上隐藏其中,但财政结构可以调整”;“文化控制不能放松,但在安全范围内允许文化单位竞争”。

@任志强:“要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变形……决定中没有在建立法制与民主中鼓励与保护新闻和言论的自由,无疑缺少了社会监督的必要工具和条件……改革推进中权力的集中,有助于统一领导和稳定,但不利于发挥全社会的主观能动和群众的智慧。”

@王晓渔:“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同时颁布《九年预备立宪逐年筹备事宜清单》,不仅有路线图,而且有时间表。”十年前那次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也被不肯鼓掌的异议者翻了出来,作为中共“口惠而实不至”、“空头支票”的有力证据。

律师代表迟夙生:“我已经习惯了许诺的落空,只对疗效感兴趣了。”

@吴稼祥:公报一出,论者风起。或称“集权改革”,或称“权威改革”,皆不靠谱。窃以为,49至77年,中国实行的是“军政”或“均政”,用暴力追求平均主义;78年至今,实行的是“富政”,以改革促增长;此后,将实行10年“化政”,一党中央执政,逐步开放自下而上选举,之后到“宪政”。

张千帆【集权式改革的风险】:三中全会决定虽然强调民权,却基本不提选举民主,对人大改革只是一带而过,甚至也未提及最重要的公民权利——言论与新闻自由。事实上,三中全会之前倡导反宪政言论、抓捕网络大V及之后对学者博客、微博销号等一系列行动恰好与此背道而驰。

三中全会《决定》全文有21个“允许”。胡释之表示:①一夜间好像自由了不少。②大家不需要政府给自己谋幸福,只需要政府少妨碍自己谋幸福。③“允许”依托官员的施舍,不感恩戴德,让官员不高兴,就可能被收回。

吴晓灵【每次三中全会决定落实时都会打折扣】《决定》令人振奋。但每次落实时总会遇到折扣。我们需要党内问责制。现在部门利益而挡住了很多改革措施的落实。过去共产党员可以抛头颅、撒热血,今天不过就是牺牲一点自己的福利和权力,如果不能够把全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愧对为中华民族崛起而牺牲的先烈。

巴黎政治学院(Science Po)政治学教授、欧洲外交关系理事会(ECFR)高级政策研究员顾德明(Francois Godement): 经济改革方面,此次三中全会的根本逻辑与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几次重大改革都很不一样。此次的逻辑并不只是推动自由化或市场本身,事实上,是要在某些方面给市场一个更大的作用,同时又要加强国有经济并给与其更大的杠杆力。最大的输家看来会是地方政府。

石述思【三中全会《决定》让谁不高兴?】出现了137次的改革是有对象的,涉及整个权力运行系统内的既得利益者,即使习近平总书记表明了“啃硬骨头”的决心,李克强总理表达了“壮士断腕”的信心,要使改革开放顺利推进却并非易事。第一个不高兴的可能就是过去握有行政审批大权的部门。

辜胜阻【改革要防止政府对公民合法权利的侵犯】三中全会理论最大突破是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重新塑造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要让政府体态胖,手太长。如何发挥政府的作用,可以归结为放权、削权、分权、限权,监权,防止政府对公民合法权利的侵犯。

刘锋【现代国家视野下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由问题倒逼而生,说明改革不是国家权力部门自觉、主动推动的,而是一种被迫的顺势而为;当公民个人在听到许多人、许多舆论在为执政者的改革决定大唱赞歌时,一定要看一看自己的自由、权利有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合法实现、合法保护。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