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力建 

随着“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两个孩子”这一政策指向的明确,社会开始担忧:在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原本紧张的现实环境下,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生育高峰?在笔者看来,这些担忧纯属杞人忧天。

首先,放开单独二胎对人口增长的冲击非常有限。据统计,计划生育三十年,广东总和生育率(平均每位妇女育龄期生小孩的数量)从上世纪70年代的5.8下降到目前的1.7。如果放开单独二胎政策,广东省每年新出生人口也只增加20万~30万人,且增量不会持续很久,3~5年后会逐步走低,回到正常。加上如今年轻人生育观和价值观不同于前几代人,人口暴增不大可能。

其次,所谓“优质资源紧张”是一个伪命题。何谓“优质资源”?公办背景的幼儿园、学校就称之为“优质资源”吗?如果是这样定义,显然是不妥当的。公办幼儿园、学校享受公共财政补贴,和各种政策便利,办得好是理所当然的。但如果社会上只有公办的办得好,就不正常了,它背后涉及的是公平竞争问题。众所周知,真正办得好的学校之所以不够,不是公办的太少,而是垄断的手伸得太长,造成教育资源供给失衡,民办教育很难与得天独厚的公办教育抗衡,才有“资源紧张”的情况出现。

因此,没有行政干预的市场,会更灵活、更充足地适应社会需要。要知道,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并非在“放开单独二胎”后才产生,也不能就此认为“放开单独二胎”必须搞“错峰生育”,这意味着“放宽”的不过是用一个计划性方法去消灭另一个计划性的方法,那无疑是一种倒退。根本问题在于,教育资源不足就必须增加供给。而增加供给就必须打破行政垄断,引入各种资本,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使教育资源能够满足新增人口的需要。教育资源是否“优质”,有关部门更不必担忧,因为只要市场是公平和开放的,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竞争必定会趋向激烈,学校也会更关注家长的实际需要,从而修正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成的,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在中央正如火如荼深化改革的同时,民间资本进入各行各业的门槛虽有降低的迹象,但有关部门还是停留在旧有的官僚思维窠臼,把改革想得太难,将民间资本的风筝线拉得紧紧的,生怕民间资本“扰乱”原有秩序,实在是庸人自扰。

有关部门应该跟上国家深化改革的脚步,相信民众。要多“招手”少“摆手”,让老百姓“准生”也要让企业“准办”,强化市场的手,弱化行政的手。只有这样,才能走向既解决教育资源不足,又促进教育资源走向“优质化”的治本之路。

(文章发表于2013.11.22《信息时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