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听到曼城的风波,心揪着,对照了各种版本的说法与录影,我得承认,我觉得向来欣赏的张悬,对那女孩说错了两句话。

第一句,其实是她第一时间的回应,“这不是政治,这只是一面旗子。”我了解张悬说这话是对“no politics tonight”的“直觉闪避”。她回避了政治,以扞卫自己拿起那面旗帜的决定,凸显这只是一件平常、微小、个人的盼望,不必那么上纲上限。

这句话错在哪里,我稍后谈。

第二句,则如同很多朋友抨击的,是“这句话应该是从电视上学来的吧?还是电影上面?这样讲好像很有风度,彷佛很嘹这个状况I know I know…”这里张悬虽没有如同谣传般说“我觉得这一点都不酷”,但这还是一种发言权力不对等下的奚落。

如果我是那个远从Glasgow赶来的女孩,也会觉得受伤。

2

我先想先从旁观者角度,“揣摩”她说这两句话的心境:

张悬作为台湾外省家庭的女儿,无疑从小是认同那面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子长大的。大陆朋友如果要去想像,就想想你小时候怎么开始认识五星旗,如何对那面旗帜产生荣耀与感情。然而她的成长过程,面临与各位很不同的命运。她一方面见证着本土认同崛起的台湾,越来越多台派质疑这面旗子,将其视为“蒋介石外来政权”的代表(所以民进党都用绿色台湾旗)。而另一方面放眼国际,也必须忍受这面旗子,在中国政府的否定下罕有飘扬的空间。

所以当她来到英国,在演唱会现场看到台湾学生,带上这面她熟悉的旗帜,兴奋之情完全可以想像。而当她带着心底的热度,披起这面旗子──”No Politics Tonight!”的声音响起。那句清亮的质疑,必然勾起长年来,她见证“中华民国”在内外夹击下的委屈。

这种情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长的各位或许不容易懂。

听到那话,第一时间张悬是回避的,所以她先否定这跟政治相关,强调“只是旗子”。唱完一首歌后觉得心底酝酿些了什么,才说出那一大段广为流传的话。其实大家都应看的出,张悬很努力在拿捏言语的分寸,甚至强调“I am always listening”。只是台上台下的权力差距,还是很难避免造成那女孩的伤害。

只是吊诡的是,当许多中国网民,攻击张悬拿起的旗子代表某种“分离主义”时,他们或许没想到,这面旗子,(比起民进党的绿色台湾旗)至少还保有台湾跟中国的某种历史联系。

3.

回看那句“这不是政治,这只是一面旗子”。错在哪?

简单说,这还是“政治”。

一面旗子这当然不属于high politics,那是在中南海、人大、钓鱼台宾馆、台湾立法院上政治人物的事。但“政治”的根本,泛指公共生活中各种权力界线的拉扯分配,大到军事外交政策预算,小到生活中各种权力拉扯的环节。像这类用微小的行动、语言、穿着、符码界定“我是谁”,拉扯着“谁有决定我们如何界定自己的权力”,正是“认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的微观展现。

其实,连那女孩呼喊“no politics tonight”的时候,否定张悬拿起“那面旗子”的合理性时,她也是在做一种政治宣告,暗示“那面旗子不能当成一面国旗”的信念,或至少是,对于一场演唱会可以/不可以有什么元素的政治判决。

正因承载着政治情感,一面旗帜才会引起张悬的感动、中国留学生的错愕,以及台湾某些群体(特别是早年在国民党统治期间受难者后代)的伤痛。一面旗子牵动到不同群体的复杂感受,谁又能在普世的意义上宣称那“只是一面旗子”?即便对于张悬,那真的只是“一面旗子”吗?

我相信在面对自己的时候,张悬也会承认,那是一种政治。

4.

这个事件,还进一步凸显出两岸在不同脉络中,形成对“政治”的不同理解:

1980年代以前的台湾,或当代的中国,政治主体是国家、是政府、是党这一类“集体单位”。由于政治权力没有充分下放,妄加干涉还可能带来灾祸。所以人们对于政治的理解是“危险的,不是我们能改变的,是不能碰的,离越远越好”,主流的逻辑是明哲保身的切割。因此,台湾很多长辈(包括家父)经常叮嘱“少碰政治”,而这种态度,似乎在当代中国也不陌生。

但台湾经历民主化后的一代,有越来越多人透过见证参与,真正开始相信政治主体是你我每一个“个人”。我们开始比较放心地让政治渗透到个人生活,并尝试用自己的小小作为──或许是透过文字、歌曲、照片、衣服、连署、上街、选票等媒介,去表达自己,去参与引导权力的分配流动。虽然台湾还是有很多不够有风度的人,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自由,所以你在台北还可以看到五星旗飘扬,而这是三十年前无法想像的事情。

正是出于这样的逻辑,多数台湾人都无法理解“歌手拿觉得能够代表自己的旗子”何以冒犯?如果有一个大陆艺人到台湾在演出时,现场有陆生高兴地拿出五星旗,而该艺人也把旗子披在身上,我绝对会支持他这样的权利。如果是在英国,那就更不用说了。而对台湾人而言,一个人表达、定义自己的权利,被另外一大群人否决,本质上是一种暴力。

Coda

写这么多,我其实没打算指责张悬,也不是要帮她辩护。我希望的是,透过我的诠释与析辨,稍微促进一点对话跟理解。两岸交流虽然也有二十年,我去过中国大陆也不下十多次。但除了那些真正来过台湾生活上一两年的朋友,多数人在认定“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同时,对台湾社会的理路是充满陌生的。

很多人困惑,台湾为什么不愿意回归?两岸统一或一国两制不是很好吗?这不是我今天能够去充分讨论的问题。但如果你对台湾人的心理真想了解,有几个关键词可以下手:二二八、火烧岛、美丽岛、郑南榕。如果你找的到这些资料,请在想想当年的台湾人会如何看待“中国”国民党,或许你能对今日台湾人面对中国的复杂情绪,多一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