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水墨画;作者:秃头倔人

当代水墨画;作者:秃头倔人

1 东莞扫黄,是迫于央视为舆论前锋的北来之力。因为此国一以贯之的政治不透明,其动机何在,无法揣测。就央视而言,被舆论往政治上解读与牵引,尽管可以塑造奉旨南下的形象,却也并不见得舒服。此事在24小时之后的舆论引导,是要抹杀其政治索引的。

2 此事中,有中型的舆论引导师在工作,手法比较隐蔽。有的从指摘央视新闻伦理入手,撇清扫黄的政治意味;有的从压制公知话语入手,引入法治原则。这不仅是新浪微博的一次死水微澜,也是舆情调控者的绝地承欢。舆情领域,豺狼遍地,观者明察。

3 事情最开始的舆论表现,主要是调侃和嘲讽,这是社交媒体界的“主场”,令舆论的发展不受控制。舆论狂欢式的荒谬表达,是对强力加诸社会管理上的消解,是集体情商的默契,也是弱者的武器。但在不到12小时后,就成为批判的靶子,这本身就增加了荒诞感。

4 新记、人日以及北京为主的媒体,将微博上的嘲讽树立为攻击的对象,主要是奉命行事,但更主要的,还是缺乏幽默感。在这里,我看到正经不正经的人,都在充当正儿八经的评论者,感觉很好笑。针对“嘲讽”的义正言辞,显示了评论界的贫瘠和可怜。

5 打击保护伞之类的说辞,从逻辑上说得通,但只是说了“部分的”逻辑,有意在中央与地方切割,归咎于地方。但在论证上,以法治对扫黄,虽然言之凿凿,也经不起推敲,毕竟反贪也是法治的对象。这就叫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奉命之下,愚笨为之,可叹。

6 由东莞事引申出女权主义的视野,运用了性工作者权利的分析框架,算是舆论话语的延展,好看,但又让人看得不耐烦——因为它是无法实现的,更关键在于,这种话语同样是隔阂的,与舆情师因为引导任务在身而表现出的隔阂,是一样的,都有陌生。

7 在这个话题上,后期舆论的不诚实是全面的、不加掩饰的。“东莞挺住”之类的嘲讽不止是对权力入侵的反感,更是对大众媒体此类口号式报道的厌憎。所以,在东莞事后,“xx挺住”、“今x我们都是xx人”有必要扫尽垃圾堆里。媒体对这些口号的依恋,是变态的。

8 以东莞事为分水岭,一边是受遏制的、但相互传教达到一定水准的社媒用户,一边是缩回党产母体的纸媒。两下的交锋,是读者抛弃了纸媒之后的一次厌憎之争。从表面上看,纸媒夺回了舆论高地,实际上是两下的决绝,以及建立在各自萎顿上的分裂。

9 评价此事,索引是习惯,是对不透明的逆反,并无不当之处。要反思的不是索引派,而是当权派。政治索引被贴上“公知话语”、“思想上的黄流”等标签,维护什么、打击什么,效果上一目了然。退一步说,索引没有高下贵贱之别,因为都缺乏事实。

10 东莞创造了惊人的色情产业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欲望的产物,很大程度上也证明行业中人惊人的适应生存的能力。业者周旋在各种压制下得生存智慧是书斋中人无法理解的,但媒体中人并不比此业界人士更高贵,党管媒体原则下的记者也不比东莞业者更安全。

11 但凡这么多议论,在勉强厘清的同时,局限性太多。其实,理解包括央视作为在内的东莞事变,不超程益中的两句话,大意是:驭民之术,无外乎设立最高的道德标准与最糊涂的法律。这是愚民要术,也是生产愚民的配方,比什么社科框架更接近真相。

【食言而肥,抱歉。无外乎经不起读者的告诉,而且见不得那么多差评,并非懒语者好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