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力建 

我们知道,在现代社会,贸易意义不限于互通有无——尤其是贸易中的国际贸易:它不仅把商品生产发展很高的国家互相联系起来,而且通过对外贸易使生产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和地区也加入到交换领域中来,使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深入到他们的经济生活中,使这些国家和民族的劳动产品日益具有商品和交换价值的性质,价值规律逐渐支配了他们的生产。国家通过对外贸易,参与国际分工,节约社会劳动,不但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而且还可以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加速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可以说,一个国家是不是现代化国家,是不是强大国家,完全可以从它的外贸范围和水平上看出来。邓小平主导的“改革开放”,给中国杀开了一条生路,而其核心,实际上就是对外贸易。而在中国对外贸易中,中美贸易无疑是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一地位的建立,当然是基于双方庞大的贸易量。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13年美国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5624.5亿美元,增长4.9%。其中,美国对中国出口1220.2亿美元,增长10.4%,占美国出口总额的7.7%,提升0.6个百分点;美国自中国进口4404.3亿美元,增长3.5%,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9.4%,提升0.7个百分点。美方贸易逆差3184.2亿美元,增长1.1%。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从1979年到2013年,这短短25年来我们两国之间的贸易有了巨大的发展。从1979年的不足25亿美元,发展到今天的如此之大的规模,增长了几十倍。这种巨额增长,是不是只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不利?或者说只是中国赚了而美国亏了?不是。事实上,两国都从迅速发展的中美贸易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25年前,也许谁也不曾想到,中美经贸合作能有今天这样大的规模。今天,美国在华投资设立企业超过4万家,实际投资430亿美元。美国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多家进入中国,大多数企业获利丰厚。麦当劳、肯德基遍及中国大小城市。微软、英特尔、摩托罗拉、宝洁、柯达、通用汽车等美国驰名品牌的商品畅销中国市场。中国人用的胶卷,每10卷中就有7卷是柯达产品。沃尔玛等零售企业在中国也有很大发展。与此同时,在美国的市场上,许多中国商品受到美国消费者的青睐。中国在美国投资设立企业超过700家。经贸关系是两国关系的经济基础。互利共赢的中美经贸关系,不仅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而且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强大动力。至于中美经贸合作的迅速发展,对于周边地区经济繁荣乃至世界经济增长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有目共睹。

中美贸易之所以能迅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两国经济具有极大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两国经济资源条件、经济结构以及消费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广阔,发展迅速,劳动力成本低,但资金短缺、科技和管理相对落后。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经济总量大,资本充足,科技发达,但劳动力成本高。这种差异性和互补性,将在今后长期存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显得更加突出。这就是中美贸易能够持续快速发展的客观基础。

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中美两国贸易也存在不和谐音。随着贸易展开,双方摩擦一直不断,2003年至2005年岁末,由美国单方面挑起的一系列贸易摩擦给中美贸易关系蒙上了浓重的阴影,贸易大战似乎一触即发,中美两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贸易摩擦期。中美贸易摩擦作为中美经贸关系的一部分随中美政治关系的发展和国际局势的变幻而发生变化。中美贸易关系自从两国建立贸易关系以来就在摩擦和曲折中发展。一年一度的最惠国待遇审议,与贸易有关或者无关的人权问题,正是中国“入世”前中美贸易关系特点的真实写照。中国“入世”随着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贸易摩擦出现的频率反到有所增加,美国成为了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国家。美国公司对海外竞争对手提出的倾销指控中,有20%以上涉及中国。大致说来,引起中美双方贸易摩擦的原因和类型归纳为有这样几种:因一方某些进口激增或者进口限制引起的微观经济摩擦;双方贸易不平衡导致的宏观经济摩擦;与国际投资有关的投资摩擦;因双方贸易制度不同引发的摩擦;因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引起的技术摩擦。实际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贸易摩擦在所难免。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完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美国都有很大的差异,出现一些贸易摩擦属于正常现象。

所以,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中美之间广阔的贸易前景。就中国而言,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原因,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要快于美国。从供给因素上看,第一,后发国家在技术进步的速度上具有某种优势,这种优势源于一个简单的事实,即后发国家对发达国家现成技术的学习和模仿要比发达国家从无到有的技术创新来的容易和廉价。第二,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处在以数量增长为主的阶段,经济增长的主体是加工制造业,而美国的经济则早已转入到了以生活质量提高为主的阶段,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密切相关的服务业以及环境的改善方面。这使得中国在技术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上都要快于美国。第三,从劳动要素的供给上看,中美两国的劳动者个人在工作和闲暇的选择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美国较高的人均收入使得美国人在劳动与闲暇的选择上已经较大地倾向于放弃劳动所得而选择享受闲暇时间。中国的情况则相反,这使得中美两国劳动的供给有较大的差异,并因此影响到两国的经济增长率。从需求方面看,作为高度发达的国家,美国市场对许多产品的需求已接近饱和,中国则需求潜力巨大。虽然中国国内恶劣的收入分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需求的增长,但由于发展水平较低,依然有很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在中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速度均快于美国的情况下,中美两国在加工制造业方面的产业差异将日益缩小,中国的生产范围与美国生产范围重合的部分会越来越大。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美贸易史将翻开新的一页。中国加入WTO后,中美贸易关系中的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说到底,中美贸易的基础是中美之间的经济利益。经济利益是否有互补性决定了两国经济关系是合作还是竞争,而互补性和竞争性的程度则决定双边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激烈程度。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一个发达国家,两国总体的经济水平差距很大,因此两国的经济利益几乎没有竞争性的冲突。中国需要美国的投资、技术和先进设备、金融服务以及美国已经不再生产的日用品和家用电器市场。美国需要扩大在中国的投资份额、对中国出口高新技术产品以及服务,对华销售美国金融产品。因此,中美两国经济利益客观上是互利的。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中国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中国对美国资金、技术和市场的需要不断增长,与此同时中国也为美国提供了更大的出口市场和投资市场。因此,尽管中美政治关系在1989年由盟友转为非敌非友,但中美经济关系却可以稳步地向前发展。中美两国在资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消费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很大,两国经贸关系的互补性便显得非常突出。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主要商品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包括飞机、电站设备、电子产品、化工产品、机械设备等。其中,技术含量高的机电产品约占总进口额的一半,有些是难以替代的。这些都是中国发展经济急需的物资。另外如优质小麦等农产品,也是中国市场所需的。而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鞋类、服装、家电、灯具、玩具、五金产品等等。这些都是普通美国人所需要的日常消费品。由于美国人工成本高,生产这些东西的费用太贵,远不如从中国进口合算。

还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对外贸易的展开,经济上的接轨必然导致制度上法律上文化上的全面接轨——这理由很简单:你参加了人家的游戏并且从游戏中获益,就应该遵守人家的游戏规则。事实上,诸如自由、民主、法治等普世价值虽然产生于西方,但其基础却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我们现在要搞对外贸易,要搞市场经济,就必须相应地接受这些规则价值,这些东西是合乎人类共同人性演绎的要求,从本质上来说不存在东西方差异。只要我们走市场经济之路,愿意走向经济发达,自由平等和法治就会从隐性价值变为显性的价值,这是谁也无法阻挡的。按照马克思关于经济先行,政治文化后继的原则,中国也应该在这些方面与世界主流合拍——这不是什么“绝不”就能将其拒之门外的,除非是你想回头走那条证明已经是走不通了的“僵化老路”。

1998年6月在北京的中美高峰会谈就清楚地表明,美国不仅对中国贸易感兴趣,而且美国也想利用经济的协定来传播它的理念和文化信仰。思想是最有力量的东西,通过展现给我们的一组共同的信息,表示信息时代的来临将改变我们的观念,使我们的思想趋同化,然后再改变不同的社会中的交易成本结构,并通过不同的国家导致社会制度的融合。这些制度的变化将影响我们经济运作的方式,影响我们社会的行为方式。一旦人们信念上发生改变,在这种信念变化压力下,政治制度也会随之改变。这可能是中国政府或大多数其他国家政府最为关注的问题,这表明,在将来,中国贸易关系同样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由于政治上的原因,经济一体化可能会受到阻碍,经济上的协定也可能作为文化和政治影响的工具。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