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們關注發生在其他地方的事情,每當我們談論其他地方的運動,我們其實都在投射自己,改造自己。帶着自身原有的框架和關懷去認知其他社會,本來再正常也不過。但現在發生在兩岸三地之間的反服貿爭議,卻不只是這麼簡單,它還起到了一種漣漪般的效應,一波帶動一波,並且扭轉出許多出人意表的局面。

港台互動之密,自不待言。但這回以學生為主的反服貿運動,竟然意外地在大陸製造出奇特的政治效果。

先來看看所謂的「反蝗」。「恐共」與「仇中」本是這場運動底層的主導情緒之一,可它遠非反服貿的全部理由。然而,一方面是因為大陸那方所能獲得的資訊偏頗不全;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比起詳細的條文分析和制度批判,飽帶情緒色彩的「反蝗」口號與圖像更容易傳播也更能搶到眼球。所以,許多大陸網民首先注意到的,便是那些激烈辱駡他們的言論。於是一場反服貿運動到了大陸那邊,居然就只被理解成了台獨反華運動。在這個情況之下,就算有少數自由知識份子試圖替台灣學生辯護,心平氣和地解釋整件事情的原委,被民族主義情緒衝昏了大腦的網民也就很難聽得進去了,而且還要臭駡這些枉做小人的家伙是賣國賊。杜汶澤挨駡,正正突顯了這種處境的可怕。

至於自由知識份子群體,就更是變得很不好受。少數人能夠理解甚至認同台灣學生的作為,但大部份人感到的卻是失望。一直以來,台灣都是他們心目中的榜樣,無論是良序有力的公民社會,還是依次建成的民主憲政,皆是他們想像中的未來中國之圖景。這幾年又恰逢「台灣熱」,這些知識份子口中的台灣榜樣便成了許多大陸百姓的常識,都覺得中國人可以有另一種選擇。

不過,你現在又該如何理解幾千個人以「代表人民」的名義,佔領了全民普選的議會會堂這種事呢?難道這也算是有效合法而良序的民主嗎?所以,反服貿運動在大陸的民主討論當中就造成了親者痛仇者快的狀況。大部份自由知識份子困惑不滿;而一向主張西式民主不行的保守派與體制則拍手叫好,趁機教訓前者:看,這就是你們一直叫好的台灣,一直稱讚的民主。

(一地運動三地迴響之二)

原刊於《蘋果日報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