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力建 

近日,广州地区举行应届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有企业吐槽“半年招10个走了9个”,流动率高得令人难以置信。但这却与就业形势的不乐观形成了矛盾,据悉今年将有30万高校毕业生在广州求职,不少学生甚至愿意降低期望值,尽快找到工作。

形成这种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应当是毕业生与企业的需求不符,和毕业生严重缺乏敬业精神。培养出既不专业又不敬业的学生,落后的教育体制当然是第一责任方。

一方面是学校限制学生选专业,导致学生只能浪费时间,学不到真本事。目前在大多数高校中,学生高考后选择的专业不能改变,也就是说无论学生喜不喜欢,这个专业你都必须读到毕业。为了混文凭,对专业没兴趣学生自然不愿意苦学。但在美国的大学里,转专业则很容易,只需要认真填写申请表格,并取得相关学院负责教授的签字便可以了。

其次是专业设置过于简单,专业培训不够接地气。目前中国的大学专业设置不够科学,有的只是笼统地归类到一个学科,但是随着新兴职业的不断涌现,许多笼统的学科无法跟得上时代,培养的学生大多一知半解,对专业性的职业几乎无法胜任。这方面,德国有很好的工学培养经验,也即学徒制。学徒制是让学徒在工作单位和学校中同时接受教育,中学毕业便可进入专业的学校或者企业接受培训。这样学生既可以实地接触他们未来要做的工作,企业可以直接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才。而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没有落下,很多企业还会对学员的继续深造提供支持。在学徒期间,学生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获取一定的劳动报酬,学生无需支付学费,全部由政府公共资金承担。正因为实行了学徒制,德国青年失业率远低于欧洲其他国家。

另外值得深思的是,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敬业精神。社会的浮躁使大学生不安于课室,总是急于求成,膜拜成功学,迷信那些一鸣惊人之类的催眠教育,心怀鬼胎又自视过高,很少愿意脚踏实地地学好一门专业,在岗位上认真做好工作,因而才有如此之高的流动性。但是,他们终究也会尝到苦头,被社会所抛弃。所以才有“大学生不如农民工”的现象,以及“逃离北上广”的各种从业焦虑。甚至连刚出台的广州市户籍新政也重点关照专业人才,可见大学毕业生与社会脱节何等严重。

因此,要解决这种就业结构性矛盾,必须从教育入手,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成为真正有用的人,告别用工荒和就业难的问题。

(文章发表于2014.3.13《信息时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中国数字时代亚马逊镜像(墙内可直接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