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愈大,對「強國」之類的說辭愈警惕,也愈來愈不感興趣。在中國這樣一個中央集權體制下,在數千年國家主義的浸淫下,「國富」的另一面往往是「民窮」,「國強」的另一面往往是「民弱」。

老子當年嚮往「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而歷代統治者都追求「大國」、「強國」,「天朝上國,萬邦來朝」,「犯我強漢,雖遠必誅」。國家的威儀永遠擺在第一位,而小民則如草芥如螻蟻,是被輕視、蔑視的,並且常常要為「強國」犧牲自己的權益乃至蟻命。

這不,我所警惕的事情又多一件了。在「文化強國」、「軍事強國」、「經濟強國」之後,2月27日中國宣稱要建設「網路強國」了。為此專門成立了「中央網路安全和資訊化領導小組」,組長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

單看這個小組名字,發現其着重點落在「網路安全」上,不由讓人納悶:難道建設「網路強國」,就是為了保證「網路安全」?或者說,「網路安全」了,也就等於建設成了「網路強國」?

官方傳媒的通稿說,截止目前,已有40多個國家頒佈了網路空間國家安全戰略。並列舉了美國、德國、日本與印度等國家在網路安全上的作法,以此證明中國建設「網路強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好吧,既然外國人都已經這樣幹了,我也就不表示反對了。但是通稿未能指出區別所在:人家的「網路安全」主要是防範國外,對國內則要保障「網路自由」,使民眾的自由上網權不受侵犯。

在上述民主國度,由於憲法保障民眾的言論自由權,因此民眾在網上的發言,哪怕是恐怖言論,只要不涉及行動,都不會入罪;而攻擊人身的言論,也必須由被攻擊人提告,而不會出現公訴機關代訴的荒唐情景。

在上述國度,記者劉虎不會因為在網上舉報官員貪腐而遭員警機關刑事拘留,罪名是涉嫌「傳播謠言」。

這正是令人憂心、甚至害怕的前景。此次通稿在文末有這樣的一段話:分析認為,清朗的網路空間建設將會成為一項長期任務。在2013年打擊網路謠言專項行動的基礎上,有關部門將進一步集中精力、集中力量對網路謠言、淫穢色情等有害資訊進行「大清理」、「大掃除」。

這種「大清洗」從2012年3月中旬既已展開。短短一月時間,據不完全統計,互聯網資訊管理部門會同通信、公安等部門清理的各類網路謠言資訊達21萬多條,依法關閉的網站達42家。在當時所謂的「軍車進京」謠言事件中,有六位網友失去人身自由。

何謂謠言?百度的解釋是:謠言是利用各種管道傳播的對公眾感興趣的事物、事件或問題的未經證實的闡述或詮釋。

根據上述定義,謠言沒有真假之分,因為是未經證實的資訊;謠言是個中性詞,不是負面詞。

既然是未經證實的資訊,那麼整頓謠言之前就得先經過一個判定真假的程式。否則就有可能導致「冤假錯案」。

而如何判定謠言的真假呢?

首先當然是資訊公開。出現所謂的「謠言」時,政府有關部門及時召開新聞發佈會,釋疑解惑,而不是保持沉默,如此,「謠言」就不會掀起大的波瀾。
其次則是保障言論自由。如果不是出了「謠言」就死命地刪貼,給人欲蓋彌彰的不好聯想,而是放開言論讓各種意見相互交鋒,那麼「謠言」也不會俘獲眾多人心。

「謠言」幾乎伴隨著人類的誕生而誕生,有著悠久的歷史。事實經驗的缺乏、情感和偏見導致了謠言的滋生、傳播和影響力的擴大。不管是民主社會還是集權國家,都會有謠言存在。人們不可能對所有事情都瞭若指掌,尤其是對一些重大的、突發的事件,個人更是無法瞭解事件全貌,往往都是二傳手,容易「三人成虎」。

但區別在於:民主社會裡,由於資訊公開、言論自由,謠言往往很快就被證實真偽,如果被證明大部分是真的,謠言就會變成消息,如果大部分是假的,那它一定走不遠,不會造成太大的負面效應。

中國大陸雲南省委前宣傳部副部長伍皓曾宣導「宣傳部門要與傳言賽跑」,宣傳部門的思維要從「捂蓋子」向「揭蓋子」轉變。他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就像燒水,如果我們始終捂著蓋子,那麼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將壺底燒穿;但是我們只要揭開蓋子,沸騰的民意也就像這壺燒開的水,慢慢地就變成蒸汽,逐漸消散了。在揭蓋子的過程中,是有可能燙著一點手,但是不要緊,我們最終是讓民意能夠得到化解,得到疏導。

其實,伍皓所說的這些道理並不複雜,就像生活常識一樣簡單,且已被不少事件所驗證。但奇怪的是,很多地方的資訊管理部門並不是如此行事,相反,他們依然遵循舊的一套,限制和打壓勇於傳播真相的媒體,並將有限的精力和資源投入到無限的互聯網空間,去和億萬線民做鬥爭,設置過濾詞、刪貼、封網,甚至按IP地址網下抓人。

因此,即便我不反對建設甚麼「網路強國」,不反對保障「網路安全」,但我的確非常警惕為了所謂的「安全」而搞的「清網」行動將損害「言論自由」,非常擔心在打擊「網路謠言」、建設「清朗的網路空間」過程中,人人噤若寒蟬。

其實,如果我有建議權的話,我更希望習近平總書記去領銜「中國治理霧霾領導小組」,我認為還中國一個藍天白雲,讓老百姓能夠吸一口乾淨的空氣,比建設甚麼「清朗的網路空間」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