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在香港中文大学做了一场演讲,题目是《大陆媒体近年的变化和思考》。演讲结束,胡锡进对听众没有向他扔西红柿、鸡蛋表示谢意。我们今天的话题就从这里说起。对此,有分析人士点评说,看到胡锡进4月3日的微博,发现他已经宣告了自己这次演讲的成功,不禁哑然失笑。在我看来,一场学术性的演讲是否成功,主要是看演讲者在知识与思想上,有没有给听众带来启发。

凯迪网作者章诗依的文章说,其次,或许也是更重要的,则是互动环节的气氛,从中可以看出听众与演讲者之间交流的水平,以及大家对演讲者的认可程度,而不是什么有幸没有被扔鸡蛋和西红柿。胡锡进在演讲中解释《环球时报》成功的原因说,作为党报的子报,“我有两个老板,一个是群众,一个是党。他形容,这两个老板,就像两个鞭子一样抽着他,使其如陀螺一样,一会儿这样转,一会儿那样转。

“起初曾以为,不是共产党杀了我,就是老百姓杀了我。后来我却发现,我把两个老板伺候得都不错”。 胡锡进还说,《环球时报》虽然不像有的媒体那么激烈和自由,但一直在朝那个方向“拱啊拱”。随后,胡锡进还举了一个例子,来证明《环球时报》是如何不断地向前“拱”,向前突破的。他说,市场的开拓是一步一步向前走的,报纸的胆子也越来越大,《环球时报》对一些即将来访的外国首脑,不再总是说什么“一衣带水”“源远流长”之类的话了,而是不时批评一下。

比如,美国总统克林顿来访之前,《环球时报》就刊登了一幅克林顿浑身扎满箭头的漫画,表示他在许多国家不受欢迎。这个例子,不禁让我立刻想起了前苏联那个有名的笑话:一个苏联人问美国人有什么了不起,美国人说他可以骂美国总统。然后美国人反问苏联人有什么了不起,苏联人回答说:我们苏联人也可以骂你们美国总统。今日世界,骂美国总统,如果得不到奖励的话,至少也不是一件有多大风险的事吧,把骂美国总统当做一个突破,有那么悲壮吗?

网友绍三白转载的这篇文章又说,在演讲的互动环节,十余个提问者中,除了有一个表示是《环球时报》的支持者之外,其余大多都在问答中对《环球时报》给予了鲜明的批评和谴责。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一个是在中大修政治学的女孩子,她对胡锡进说;“你说你成功伺候了两个老板,恭喜你。但是,你看低了你自己。媒体的价值在于客观、公正、可信赖。我不喜欢《环球时报》,不是因为政治原因,而是因为你的不专业和你的没有能力”。

她对比西方媒体,指《环球时报》在马航报道中没有什么作为。对此,胡锡进回答说,媒体的客观不是在真空中,我们需要生存,我们不是在香港办报,也不是在纽约办报。有那么多读者喜欢我们,你不喜欢无所谓。至于马航事件的报道,那不仅仅是中国媒体,而是整体实力的差距。另一位印象深刻的提问者,是位教授模样的老先生,他对胡锡进说,你在演讲中八九次提到了《苹果日报》,用它来代表香港媒体,我不理解这是为什么?

其实,在香港,还有《明报》《南华早报》和《信报》这些比较有公信力的报纸。香港媒体是很多元的。在过去一年中,《环球时报》对香港的报道,采取的是对抗的,江湖的,讽刺的,谩骂的方式,希望胡先生能用你喜欢说的“复杂中国”来评论复杂香港,对我们香港不要做标签化的处理。我能理解这位老先生的感受。近一年来,内地公众对香港的恶感显著增加,究其原因,《环球时报》那些偏颇、充满阴谋论思维的报道,功不可没!

互动即将结束时,一名青年男子站起来说:我是《苹果日报》记者。话音一落,哄堂大笑。笑声停止,这位记者将了胡锡进两军,一是向他约稿,无论胡锡进有什么感觉在内地受限制的言论,都尽管写来;二是问胡锡进,这么多年来,《环球时报》有多少稿件因为外在的原因而没发出来。对于第二个问题,胡锡进的答案是一篇没有。胡锡进喜欢“复杂中国”这个说法,他的微博标签是“一个复杂中国的报道者”。

有趣的是,《环球时报》却是一份很简单的报纸,但胡锡进显然不想自己的报纸,给人留下这样的观感和印象,他愿意把《环球时报》的成功说得很复杂,很曲折。记得有人这样说过:这个世界上什么最好卖?答案是:恐惧最好卖。人们买化妆品、保健品,是出于对衰老的恐惧。买电视买报纸,则是害怕自已比别人知道的少。商家们向大众销售的,实际上就是恐惧。在我看来,胡锡进所做的,同样是兜售“恐惧”的买卖和生意。

章诗依的文章又说,他操持的这份报纸,似乎以在世界上为中国寻找敌人为己任,让一部分中国人整天绷紧神经,紧张兮兮的,许多事情就都好办了。我并非在故意贬低胡锡进和他的报纸。演讲中他说,其实我知道,在香港,那些驱蝗和挥舞港英旗帜的,不就是那么几个人吗?但它有噱头,所以我们就做了新闻。他还说,台海危机时,报纸大卖,他恨不得想“给陈水扁发奖金”呢。于是我终于明白了,近一年来《环球时报》为何盯上了香港?

没错,就是噱头,这一说法,要比什么“复杂中国”云云,更能说明胡锡进的新闻理念,也更能解释《环球时报》的所谓“成功”了 。

作者李吉诃德的文章说,众所周知,《人民日报》不是供人阅读,而是供人回避的报纸,貌似路标,实则却是路障,单看标题版式便足以令人敬而远之了。派生自《人民日报》的《环球时报》,同样不是供人阅读,而是供人拍砖的报纸,这或许就是胡总编所谓的“市场化”吧?《环球时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社主办与出版的报纸,《人民日报》是“母官媒”,《环球时报》是不是“子官媒”呢?莫非其间竟然有了“基因变异”,变成“非官媒”了?

之前我说,中国的左派惯常撒谎,也是人们从切身感受中得出的结论。过去他们擅长撒弥天大谎,诸如“人民民主”、“共产主义”之类。概念与口号是漂亮的,理想也不可谓不宏大壮丽,只是最终却演化成了独裁者蛊惑洗脑、维系专权的手段。毛泽东先用“土地改革”与“人民民主”打败了蒋介石,之后又用“人民公社”与“文化大革命”打败了人民。

他说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却不过只是新的一种跪法而已,人民依旧还是专制的奴隶与工具,如今已经是信息化时代,那种撒弥天大谎的条件不再,他们只好捡拾小谎小谣聊以自慰,以为世道人心依旧还在他们的盘算之中。官媒固然名声不堪,信誉日下,但胡锡进也不该因为港人反感大陆官媒,就将自己换了行头,改了包装,打扮成“非官媒”或者“一报两制”的样子。难道如此一来港人就能买账么?

左派诸君败坏人品的另一点则在于:倘若你真的执信于自己的谎言也好,就像许多执迷于“气功”“食疗”的信徒,尽管他们令人同情,却也可以理解。问题是就连他们自己也并不确信自己的言论与信条,最终不过只是取巧投机而已。否则也就不会跑到香港去卖什么“我们不是官媒”,或者跑到美国,拿自己的脑袋去测量,电梯与墙壁夹角间的三角函数了。

李吉诃德的文章又说,一句口是心非的“我们不是官媒”反而使他显得有点缺乏底气,或者说不做贼也心虚的样子。保持基本的诚实不仅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基本智力的认同与尊敬。《环球时报》与胡锡进可以将大陆人当成傻瓜,却不该拿到香港去试。尽管我看港人也并不聪明多少,但他们为什么显得聪明?因为很少有人敢把他们当成傻瓜。最后还想弱弱地问一句:胡总编敢于这样说,他的《人民日报》家长知道吗?

作者 北京特约记者 周西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