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说过:“不要看轻中学教师的意义和价值,更不要低估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他的生命力量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潜能”。我说这句话时,心里想着的,就是先后在东莞中学和深圳中学任教的马小平老师。近十多年,我有幸在全国范围结交了一批出色的中小学教师,马老师以其全球教育眼光,高瞻远瞩,思想深邃,而让我格外关注。因此,2004年,当我得知马老师身患癌症时,是极为震惊的。后来听说他在住院期间,编了一本中学生《人文素养读本》,出院后就在深圳中学开设专题课,很受学生欢迎。这件事不仅让我大为感动,而且引发了我的思考:马老师为什么要拼将生命的最后一搏,投身于人文素养教育?这背后,有着怎样的理想、理念和忧患?为此,我专门写了《一项“和灾难赛跑的教育“工程》的文章,作为《人文素养读本》的序言。此文传给了病危的马老师,他的夫人告诉我:他已经无力说话,但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们当时希望马老师能亲眼看到此书的出版,但是,没有想到,马老师还是过早地离我们而去了。我们深为没有及时实现马老师最后一个心愿而悔恨不已。现在,经过近半年的努力,这本凝聚着马老师全部生命力量的编著终于出版,我们也可以以此告慰马老师在天之灵了。为提高书的影响力,出版社决定将读者范围由中学生扩大到广大青年;对此,我是理解与赞同的,并且认为也是符合马老师的心愿的:他对中学生教育的关注,归根结底正是要为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因此,在改写序言时,我还是保留了原序的基本内容,只是针对新的读者作了一些补充。

 

马老师在本书《写在前面的话》里,劈头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当代中学生最缺乏的?”——这大概是在重病缠身时,更让他魂灵不安的问题。这一问,却让我,以及所有自称关心中学教育的人们羞愧难言:因为我们早已麻木,不去作这样的追问了。

 

其实,这个问题,也是针对每一个国人的:我们生活中所欠缺的,究竟是什么?

 

马老师的回答,更是惊心动魄: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并不缺乏知识与技术,“他们有知识,却没有是非判断力;他们有技术,却没有良知”,他们患有“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在我们的教育下,很有可能将出现有知识,有技术,但没有文化,没有人文关怀和素养的一代人。

 

患有“人类文明缺乏症,人文素养缺乏症,公民素养缺乏症”的,岂止是中学生?我曾经多次说过,中国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带来精神的高扬,却陷入了物质主义、实利主义、消费主义、虚无主义、犬儒主义的泥坑,造成了精神的危机。而精神危机的集中表现,就是马老师这里所说的三大缺乏症。

 

需要提醒注意的,今天中国并不缺乏关于人类文明、人文素养、公民素养的宣传、鼓噪,甚至可以说,高谈人文素养、公民素养,也成为一种时髦。正是鲁迅说的,中国是一个文字的游戏国,有的人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多次谈到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如此。所谓“绝对”,是指一己的利益成为他们一切言行的唯一驱动力,为他人、社会所做的一切,都是一种“投资”;所谓“精致”,是指他们有很高的智商、教养,所做的一切在表面上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同时,他们又惊人的世故老成,经常作出“忠诚”的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最善于利用体制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获取自己的利益,成为既得利益集团的成员,因此,他们要成为接班人,也是顺理成章的。而正是这样的高智商的利己主义者,他们讲起“人文精神”却是头头是道,比谁都漂亮。但这对他们来说,不过是炫耀的知识,而正如本书里的一篇文章所说,“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质”,必须让知识“渗透到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这些高能人精的灵魂,已经被权欲和利欲所浸透,知识(包括人文知识)都成为他们获取权力和利益的工具和手段。而我们现行的人才培养、评价、选拔机制,是极容易,并且已经源源不断地将这样的懂得配合和表演的“尖子”选作接班人了。这是真正要危害社会,影响国家、民族的未来的。

 

问题的症结,正是在我们当下的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更是社会教育。马老师在本书里,特地编选了爱因斯坦的《论教育》。这位世界科学大师尖锐地提出了教育是要培养“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还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的问题。这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时时面临的选择:是要做和谐发展的“人”,还是训练有素的“狗”?问题是,什么样的教育和社会环境,使“人”变成了“狗”?爱因斯坦指出了三点:一是“过分强调竞争制度,以及依据直接用途而过早专业化,这就会扼杀包括专门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些精神”;二是“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大大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负担过重必导致肤浅”;三是诱惑人们“以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目标”,同时灌输一个观念:“成功”的标准就是成为“人上人”,要“成功”就必须不择手段。正是在这样的教育和体制下,成功者就成了前面说的“高智商的利己主义者”;失败者就失去了生活目标,落入了颓废、虚无,混世。这看似极端的两个方面,构成了我们讨论的人文素养和公民素养的真正缺失。

 

应该看到,这样的教育和人生目标的失误,意义的丧失,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是现代文明病的恶果。马老师在他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对物质、科学、技术的顶礼,对竞争的膜拜,导致不平等的存在,以及我们讨论的精神、道德的危机,教育的危机,有可能导致整个人类文明的腐蚀与毁灭。

 

正是看到这一点,马老师感到的,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危机,更是人类文明的危机。他为之忧心忡忡,寝食不安——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病,并且以很可怕的规模扩散着。如若现在不立即加以制止,人类的前途是十分危险的。

 

“英国著名学者汤因比曾提出过‘与灾难赛跑的教育’,即要赶在灾难尚未毁灭人类之前,把能够应对这种灾难的一代新人给培养出来。这是一个很紧迫的问题。

 

“一位教育家说,我们留给什么样的世界给后代,关键取决于我们留什么样的后代给世界”。

 

正是怀着对国家、民族和对人类前途的双重责任感,怀着十分紧迫的危机感,这位普通的中学教师,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决定将生命的最后一息,贡献给人文素养教育这一“和灾难赛跑的教育”工程,为它铺垫一砖一瓦。这是怎样的教育战略眼光;借用鲁迅的话说,这又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

 

接着的问题是,如何着手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或者说,我们如果想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公民素养,该从哪里入手?

 

马老师编选了一本《人文素养读本》,并开设了相应的阅读指导课。——从阅读开始:这是马老师的回答。

 

马老师在中选编了一篇《人是寻求意义的生物》(作者秦光涛),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人之为人,或者说,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有精神的追求,而精神的追求,说到底,就是对生命、人生“意义”的寻求。而这样的意义寻求,不可能自发的产生,而必须通过文化的传承和教育,进行意义的引导,完成从自然人变成文化人,由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的精神蜕变。

 

那么,怎样实现这样的文化传承呢?“阅读”是一个关键环节。正是阅读,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成为我们和自身之外的广大世界相连接的重要渠道。每一个阅读的文本,都是一个我们所不熟悉,而又极有魅力的意义世界,经典的文本更是积淀了人类文明的意义成果。正是通过阅读,特别是经典的阅读,我们和无缘谋面的历史巨人或不相识的朋友进行精神的对话,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文化意义的交流与传承。我们每个人,在营造自己的物质世界的同时,还应该营造一个书籍的世界,沉湎于其间,进行精神的修养,享受人的生命的快乐。阅读应该成为我们的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生命存在方式。

 

正是在这本《人文素养读本》里,马老师给我们打开了无数道宽阔的大门,通向一个又一个思想的高地,在那里,追寻人生的意义;讨论公民如何诞生,怎样用灵魂的力量抵御暴力;探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关系;追究人权、民主、自由、科学的价值和意义;思考如何唤醒沉睡的心灵,怎样诗意地栖居大地,让思想伴随我们生命到永远;研究怎样拯救因生态破坏而沦落的每个人的故乡,实现传统文化的更新与再生,又如何用“有温度的词汇”来表达我们自己……。每一次阅读与讨论,都是生命的高峰体验,我们自身潜在的生命力量获得健康的引导和高强度的激发:所激发的是一种自信,对于人,对于人类文明,更是对自身的自信,以及一种渴望,这就是马老师说的,使自己成为主宰者,最广泛地吸取知识、文化、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以最大限度地充实、发展自己,并主宰自己的命运。这最终建立起来的,是孕满生命意义的人的主体性。这是真正的精神与灵魂的洗礼。完全可以想象,我们每个人读了《人文素养读本》,必定是目光炯炯,精神焕发,思绪绵绵,神态自如,心灵自由而开放!

 

在结束这篇序言时,我又想起了马老师的学生黄素珍写给他的信:“您让我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沉静下来。您让我摆脱庸俗,再次审视自己的灵魂,再次重检和重建自己过去的种种观念。或者说,您给我指出了许多道门,门还是关着的;而现在及将来,我都将努力去叩响每一道门,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去打开它们”。

 

让我们也打开马老师为我们指出的这一道道门。在那里,再和马老师相遇。

 

2011年7月28日初稿,2012年8月9日删改补充

 

注:此《人文素养读本》后更名为《叩响命运的门——人生必读的一百零二篇人文素养经典》,由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

 

倡导人文精神传播人文理念

弘爱人文阅读NGO

微信公众号harwn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