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先生近日在臉書發表了一個狀態更新,淺談了先佔原則。就先生的想法,不才有幾點意見,希望各位指正。

陳雲先生的想法是這樣的:

「復活節假期,同大家講解《香港城邦論II》的右翼政治。我們的社會,大家先是右翼,保障生存的自由,再來一點左翼,裝點一下公平。右翼是自由,左翼是公平。例如先佔原則,左翼認為不公平,要人人平等分享,看來很誘惑,很值得支持,特別是你擁有的資源不多,是個窮人的時候。然而,我們每個人都有父母祖先,他們為你保存了生存空間,即使最窮的父母,在香港都為你保存了公屋的使用權,你的父母是以先佔原則為你保存公屋幾十年的。你願意為了公平原則,交出公屋,給那些更窮的大陸人使用嗎?你問自己,你願意嗎?這看來是不公平的,但這保護了你的自由,你的生存空間。即使你放棄自己的公屋,也只能幫助五六個大陸人,因為基於經濟學原則,一間公屋不能無限量切割來分配給大陸人的。香港的學校和公立醫院也是,如果你要公平分配,你甚至連排隊也要放棄的,因為排隊就是基於先佔原則。為什麼大陸人不喜歡排隊?因為他們不尊重先佔原則。先佔原則,是非常重要的自由原則!大陸人排隊打尖之後,是否公平地與你在商議如何分配的呢?不會!他們會搶先使用。故此,不尊重先佔原則的,不是什麼俠義,而是盜匪!為什麼共產黨被人叫做共匪,就是這個原因。」

不才有以下的意見:

一、公平或(fairness)與平等(equality)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例如在Rawls的正義理論中,正義即公平(Justice as fainess),而公平要體現兩種最重要的價值:自由與平等。我猜陳雲先生指左翼說是應是「平等」而非「公平」,這是一個很常見但錯誤的批評。

二、沒有所謂右翼重自由而不談平等,左翼談平等不說自由。右翼與左翼都談自由與平等,只是左右翼對平等和自由的詮釋不同。香港的左翼談的自由不只是免於生存威脅的自由,更重要的是人要有能力自主掌握一己之生命,這當中包括到經濟保障、免費教育、公屋福利、政治自由諸等,而這些福利與及保障均以權利之名去保障每個個體的平等。即使右翼,也很難說自己全不在意平等。

三、於是乎,所謂左翼右翼只是過份簡單的標籤,對公共討論幫助無益。我們倒不如直接進入到具體政策的不同論據討論。

四、在整個公屋政策中先佔原則是不合用的。先佔原則的意思是誰先佔有某種東西,就有對該東西的擁有權,也因此擁有由該東西所產生出來的財富。我們想想,整個公屋政策所做的,正正是違反此一原則:有人先佔領了某一土地或資產,然後因自由市場之故累積財富富有起來了,然後透過遺產把財富傳到下一代,千秋萬世。但是公屋政策是要求我們向這些富人徵稅,把他們的一部份財富轉移到有需要的窮困公民身上,以公屋的形式資助他們。原因是甚麼?正正是基於平等此一原則。

換句話說,在更廣的社會經濟制度底下,先佔原則不是至高無上的。基於對平等公民的關懷,我們有正當的原因以平等之名把財富再分配,而公屋制度正正在體現此一關懷,免費教育及公立醫院服務也是同理。

陳雲先生在這短短的文字中把先佔原則從更廣的社經制度收窄到父母領取公屋而受惠子女,似乎是刻意模糊焦點,與今天所謂「過往的香港人先偷渡或出生於香港而佔領資源,因此合理排除後來者共享社會成果」的論調合流,進一步為排斥內地新移民站台。我們有必要想想,如果新移民者和今天大部份的的香港人也是來自內地,難道大家不也就是為了一己生活之安穩,後代之健康成長而來港?為甚麼今天的新移民就是萬惡不赦?我們是不是在社會危機面前錯打稻草人,向更弱勢者抽刃?

五、要認真尊重自由就不能只談先佔原則。香港的各大地產商也是基於先佔原則,在八九十年代英資撤資時先佔了香港大部份的土地,發展成今天的大型商場,豪宅、再以當中衍生的財富壟斷公共事業,我們此等後來者,憑甚麼反對?談自由,就一定是每個人的自由都平等重要。而先佔原則會導至財富極端懸殊,使公民陷於極為困苦之地。因此我們需要以平等之名抽稅,把財富以直接資助或福利的方法再分配到有需要的人手上,好使每個平等公民都能夠真正行使自己的自由。即使我們不以平等之名,而另訴諸於各大地產商今天所累積的財富手段來得不公義,又或者說今天壟斷的情況會造成社會效益下降等等,那就只說明了先佔原則不是至高無上的,它需要受其他因素的制約。

六、這段文字中特意製造公屋使用者與大陸人的對立,暗示大陸人是公屋短缺的主要原因,這樣的理由恰當嗎?公屋不足,難道不是政府的政策失誤,以及官商合謀勾結所致嗎?

七、退一步說,大陸人過份湧入真是香港許多問題的徵結,我們應做的是談公共政策的問題,討論基本法中指香港居民而不是永久性居民就足以領取援助的條文,說審批權的問題。我知道陳雲先生在別處另有討論。只是,他作為一個在大學工作的學者,對自我的要求應更為嚴謹,在討論當中加入太多的情緒性文字不是應有之義,這不是大學學者應有的水準。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