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Hongkong2020

民主是一個建基於政治平等的集體決策制度,促進每名公民的福祉。在眾多由民主派人士提出的特首普選方案之中,不少也只著眼於如何溫和地改良提名委員會,目的是為了讓泛民有一個人能夠入閘。但不論怎樣溫和地改良提委會的組成,若果提委會仍然是分成「工商、金融界」、「專業界」、「勞工、社會服務、宗教等界」和「政界」這四大界別的話,無疑是違反了「普及而平等的政治權利」之原則,就算泛民能夠派出一人入閘,基層和弱勢社群的利益也會受損,不配被稱為「真普選」,更不配被稱為「民主」。

現時選委會選民基礎只有二十多萬,只佔選民人數大約7%,其餘93%選民在特首提名程序中並無任何角色。不論你如何擴大提委會各個分組界別的選民基礎到近百萬選民,又將「公司票」及「團體票」改為「個人票」,提委會的結構性問題是嚴重向商界和專業人士傾斜,無法真正反映社會的實況。

工商、金融界和專業界等中產以上的人士在社會上的人數明顯比一般打工仔女少,但他們卻在提名委員會內擁有更多的票數,令他們能夠行使額外的權力影響選舉結果。為何商界和專業人士的提名權比基層和弱勢社群的大呢?清潔工、失業人士、退休長者、無酬家庭從業員、在囚人士等,請問由誰來代表他們呢?按四大界別劃分的提委會根本就違反了平等原則。

歸根究柢,根本就無法公平釐訂功能界別,無法公平地決定哪些行業可以擁有更多議席,最終只會造成一場政治角力。按功能組別劃分的制度很明顯沒有促進過社會的「均衡參與」,反而偏坦某些界別,令大部份人無法參與特首提名程序。最經典的莫過於是「漁農界」,根據2011人口普查數據,全港有只3,383人是從事「漁農業熟練工人及不能分類的職業」,只佔勞動人口0.1%,但他們卻可以在現時選委會有60席,而字眼上好像代表所有打工仔女的「勞工界」卻同樣只有60席,猶如在打壓廣大勞工的政治權利。

只顧爭取一個泛民一人入閘的方案,無疑和令親勞工、親基層的特首候選人隨時會被篩走,但社會上卻有一定人數支持他們入閘,荒謬嗎?香港人正站在歷史十字路口上,希望民主派能夠團結一致,爭取公民提名,不要未戰先輸。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