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叼飞盘

众所周知,对中国官方媒体而言,一九八九年六四天安门事件后,「六四」二字成了最严格的禁忌。可是,在很多人心目中最左﹑最急切配合中国官方的《环球时报》早在五年前就提及了「六四」,打破了二十多年的沉默,在媒体圈引起轩然大波。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李金铨曾说,《环球时报》垄断了敏感新闻的报道,「好的坏的都是它,这能有什么意义?」

今年是「六四」事件二十五周年,《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最近接受亚洲週刊採访,正面回答关于六四报道的问题。他表示,「我们在中国媒体脱敏的过程中,还是作出了不小贡献的」。「我们做了大量这样的工作,很多话题都是因为《环球时报》的努力而实现了脱敏,把公共舆论不能触及的话题变成可以触及的话题」。胡锡进认为,这是因为中国新闻舆论需要一步一步来,「中国的事情不可能一下子断裂式、颠覆式的改变,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是要一点一点地改变的」。

胡锡进说,二十五年前的天安门广场上,他也是一名热血学生,「当时我非常激进,是广场上最激进的学生之一」。九十年代初,胡锡进在书店买书,试听磁带的顾客播起了《国际歌》,这段在八九年响彻天安门的旋律勾起了胡的回忆,「我当时眼泪就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