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起来,至少始自1990年代,在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以IT产业为火车头,在全球化的同时,已经并持续超越物质生产和三次产业的传统框架,一方面物质生产部门向海外转移,一方面非物质生产部门在本土全面崛起。非物质生产的价值总量大幅度超过物质生产的价值总量;从事非物质生产的人口全面超过物质生产的人口;经济高度知识化和智能化;基本实现了从物质生产部门为主向观念生产部门为主的转型,从工业社会向智能社会的转型,率先进入了后工业社会,或者信息时代。

   在世界范围内,现代化内涵快速而剧烈地演变,不仅农牧时代基本消亡,工业时代也渐行渐远,成为观念生产大国。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是取决于有怎样的装备水平和物质产品生产能力,而是取决于这个国家创新团队的规模、观念产业发展水平和观念财富多寡。

   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科学,需要根据经济结构,经济制度和经济形态的演变而不断创新。迄今为止的各类传统经济学,说到底,都是工业革命以来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学,即以物质生产、交换和消费为核心内容的经济学。恰恰这样的“传统经济学”已经不能适应迅速演变的真实经济世界。现在,到了用全新的经济学补充和替代传统经济学的历史时刻。本文所提出的“观念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就是适应观念产业发展和观念经济时代的一种努力。

   1.观念产品和观念产品价值

   观念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观念经济,观念经济的主体是观念资源和观念资源转换的产品。

   1.1.观念产品的定义

   一般来说,观念产品主要不是以物质和物理形式,而是以信息和观念形式存在的产品。观念产品可以是精神产品,其价值基础源于观念属性,而非物理属性。例如,小麦是物质产品,文学作品则是观念产品。自古以来,就存在观念产品,只不过在农业和工业时代,观念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对国民经济影响有限。在现代信息社会,观念不仅是思维过程的一个系统集合体,包含着欲望、经验、知识和思想等基本要素,而且可以演绎成不同类型的观念产品,积聚为观念产业和不同的观念产品部门。它们渗透、影响,甚至改造着传统物质产品。

   观念产品可以没有有形载体,例如古代传说,数学原理等等。但是,更多的观念产品需要有形载体。那些具有物理性质、承载观念的物体可称之为“载物”。载物可以是物质产品,如承载文字内容的纸张;可以是非生产的自然物,如承载情怀的秀丽山水;可以是服务过程,如戏剧和舞蹈表演。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更多的产品是复合产品,即或者是物质产品注入了“观念”,或者是观念产品需要物质载体,形成物质产品与观念产品的复合产品。例如时装,是物质的布料与观念的设计、时尚元素的复合产品。

  

   并非所有观念产品都有商业价值。只有当观念产品具有权利专属性和观念认同时,才具有商业价值。也就是说:第一,具有权利专属性,也就是非公共物品。牛顿定律是具有科学价值的观念产品,但是因为没有专属性,就没有商业价值。第二,具有观念的认同,也就是有人认同其价值并愿意付费。NBA是具有商业价值的观念产品,因为它得到广泛的价值认同。

   1.2.观念产品分类

   观念产品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类是资源型态的观念产品。例如,自然景观资源,传统文化资源,教育和科学技术资源,以及人力资源。旅游业是主要依赖自然景观的观念产品。第二类是加工型态的观念产品。例如,各类不断升级换代的“软件”。一般来说,实现第二类观念产品型态需要具有特定智力、秉赋、创造能力的团队。第三类是最终消费型态的观念产品。这类观念产品包括常态性观念产品和特异观念产品。例如,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工艺品、设计、数码娱乐、电影、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与印刷在内的文化创意产品都属常态性观念产品。而大众化“微乎产品”,小众化“奢侈产品”,用于炒作的“忽悠产品”,以及“虚拟”产品则属于典型的特异观念产品。

   在现实观念经济中,特异性观念产品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1)微乎观念产品。这类产品的载物成本低,观念附加值低,产品价格低,对人们的支付心理影响甚微,属大众消费品。网络产品的主体属于微乎观念产品,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可忽视。(2)奢侈观念产品。这类产品是必要产品之外的产品,与生存没有直接关系,包括纯观念的,也包括复合产品,有着物理和物质载体,例如爱马仕品牌产品、高档化妆品等。毒品是一种特定的奢侈产品。人们在消费毒品过程中,产生某种精神幻觉和快感,进而形成病态依赖。越是有依赖性的奢侈产品,越容易形成高价和高额利润。(3)忽悠观念产品。这类产品的载物成本很低,销售价很高,观念附加值很高。可以通过宣传、灌输,制造特定的观念,并创造很高的观念价格。然而,这种产品的观念价值往往是不稳定的,价格大起大落。忽悠观念产品又依载物特性分为三种:一是不可再生品,如古董;二是有限供应品,如和田玉和冬虫夏草;三是可无限供应又主动控制的产品,如茅台酒。(4)虚拟观念产品。例如,债券和股票。

   1.3.观念产品的基本属性和特征

   一般来说,观念产品的基本属性是相当明显的:精神性、内在性、差异性、独特性和唯一性,故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

   与通常的物质产品相比较,可以罗列出观念产品这样一些具体特性:(1)与知识产权存在直接和间接关系;(2)个性化产品和服务;(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非对称性;(4)可供生产性使用和消费性使用;(5)没有耐用和非耐用消费品的区分;(6)使用价值的不可度量;(7)生产的非指标化和无质量标准;(8)所需设备投资比重低下;(9)没有折旧;(10)产品升级换代机制不同;(11)低能耗、少污染;(12)产品的不可预测性;(13)传播快速而广泛;(14)产品销量体现价值;(15)产品消费或超前或滞后;(16)与消费者的欲望、敏感和情绪高度相关;(17)通过电视、广播、报刊和网络等媒介传播,基本不需要传统交通运输;(18)增加产出时,无需增加库存;(19)具有派生和延伸能力;(20)自我升值机制;(21)消费者容易形成依赖性和上瘾性。

   1.4.观念产品价值难以用劳动时间衡量

   在传统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是其中的重要学说。劳动价值论就是劳动时间价值论。用劳动时间作为尺度度量价值符合资本主义工业化早期经济生产状况。那是由于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在生产简单、同质、可替代的物质产品时,人们认同把简单劳动时间作为交易尺度。但是,对于观念经济,劳动价值论丧失了普遍意义。观念产品的价值,更能反映价值的本质。价值是人类的一种主观判断,离开人的主观认知,世界上并没有价值存在。

   事实上,即使在古代,只要涉及观念产品,也绝不会以劳动时间,甚至劳动时间的倍数进行交易。因为观念产品的价值与劳动有关,却与劳动时间无比例关系。例如,王羲之书法《兰亭序》的价值与其书写时间长短没有关系。唐伯虎画作,也是如此。简言之,劳动时间价值论只是观念价值论在简单物质产品生产中的有限体现,是衡量物质产品价值的尺度,简单物质产品的产出与劳动时间成正比,在观念产品面前很难有统一的劳动时间尺度。

   1.5.观念产品价格决定于“认同”程度

   不论是物质产品,还是非物质产品,其市场价值取决于市场环境下经济活动主体的“认同”。对物质产品的“认同”相对简单;对观念产品的“认同”则相对复杂。观念产品的内在价值是不确定的,价格与价值是分离的。例如,对于石油产品,世界各国都有相同的价值认同,其价值是国际化的;而一个艺术产品,惟有大家认同方可形成商业价值。中国相声与中国文化相关,基本局限于本土和海外华人的认同,其价值是非国际化的。

   观念“认同”的过程就是观念价值形成的过程。对观念价值“认同”的规律就是观念价值本身的规律。与对物质产品价值的“认同”相比,对观念产品而言,人们心理认同的价值可能性,客观的“量化”是完全不可能的,“认同”几乎完全来自主观性。一个初创的观念产品,因为人们认同程度低下,其价值可能被低估。但是,随着人们认同程度的上升,其价值会高涨。例如,梵高同时代的人不会想到后人对梵高画作的价值认同达到顶礼膜拜的程度。

   物质产品的市场价值取决于供求双方对产品价值“认同”的均衡。观念产品的市场价值实现,则是消费者“认同”的规模对其影响更大。供给方的“认同”只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其产品的潜在价值方可转化为实际的市场价格。例如,王菲、麦当娜的商业价值,来自听众的“认同”。即使有些歌手比她们唱得更好,因为没有被大众认同或足够认同,其产品就没有价格,或没有足够高的价格。

   “认同”是一种主观现象。人们对观念产品价值的“认同”是多因素、多样性、多属性的,会因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制度、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不同心境,不同年龄,引致不同的价值认同。“认同”包括主动认同与被动认同。例如,人们对色彩的认同常常是主动的;而广告引发的认同则属被动认同。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观念产品价值的“认同”主要是通过“关注”与“体验”两个途径实现。所谓“关注”是消费者在心理、学习和信息的刺激下对特定产品产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所谓“体验”是消费者通过身体的特定部分对特定产品消费的经验过程。“关注”与“体验”互动,互为前提。

   2.观念经济学的新“公理”

   观念经济学不仅挑战,并且颠覆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公理”,构建新的理论基础和框架。

   2.1.“有限竞争”VS“完全竞争”理论

   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假设前提是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而要实现完全市场竞争,物质产品生产,特别是必要物质产品生产,以及市场供应的产品必须是无差别的。而对于观念产品而言,因其具有异质性、差异性,甚至唯一性,必须受到产权保护,带有或多或少的“垄断”性质。因此,在观念生产领域,并不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即使存在竞争,也是有限竞争。

   2.2“边际效用递增”VS“边际效用递减”理论。

   依据传统边际价值论,消费的边际效用递减,由此构建供需曲线。边际效用理论是建立在人类对物质产品的生理体验基础之上。但是,人类对观念产品的心理体验不是效用递减,而是效用递增。“粉丝”就是由反复多次消费所构成的群体。“粉丝”的每一次消费效用高于最初消费的使用效用。“粉丝”形成原理在于,人们对一个观念产品的消费,需要一个培养、学习、养成的过程,其间包括不断加深认识、呼应、强化与认同,所以呈现的过程不是“边际效用递减”,而是“边际效用递增”的反复使用和消费过程。

   2.3“边际成本趋零”VS“边际成本递增”理论

   “边际成本递增”理论是传统经济学,特别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基石。然而,在观念经济中,观念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在理论上可以为零。因为,观念产品在使用中,不仅不会损耗,而且可以反复使用,一次使用并不损害下一次使用价值。在许多场合,观念产品使用次数越多,价值越高。例如QQ和微信。观念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证明“边际成本递增”理论的局限,以及改造和替代以物质生产为前提的传统厂商理论的必要性。

   2.4.“区间策略价格”VS“唯一均衡价格”理论

均衡理论是传统经济学的核心理论。(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天益学术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7710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