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守则》应该废除,而不是修改


(东网on.cc 首发,其他网站延迟两天发布)



天天遭受批评的教育部,终于遭到一次表扬。
81日,教育部网站《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顿时,好评如潮。


好评的主要原因,是《守则》第一条删除了
2004版的“热爱中国共产党”。不是说要求不热爱中国共产党,而是说,不应该向中小学生强行灌输政治立场。让政治远离未成年人,这是文明社会的通行规则。至于许多网民呼吁的“取消少先队”、“取消红领巾”,那是《守则》之外的事情了。

2004年版的《中小学生守则》,并无“见义勇为”字样,但是人们把《中小学生守则》与《小学生行为规范》、《中学生行为规范》合在一起,视为广义的准则,据说《规范》中有“见义勇为”字样。三规合并后的新《守则》删除了“见义勇为”字样,也算是一个进步。


对于新《守则》,我也是严重表扬的。是因为以前的《守则》太荒唐,并不是因为新的征求意见稿就多么合理。新《守则》的问题依然严重。


首先,内容依然太泛、太空洞。


其次,教育当局依然表现出强行灌输的政治欲望。比如第一条删除了热爱某政党,却依然要求“热爱祖国”。请问啥是“祖”国?是从商朝、秦朝一直爱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即便是只爱中华人民共和国,也不行。你教育当局无权强求学生热爱他所出生的这个国家。任何人有权爱任何国家,也有权不爱任何国家。教育当局不得侵犯公民权利。


爱,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可以引导,不能强求。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爱父母、爱老师、爱生活,却不能强迫孩子去爱这些,更不能强迫孩子爱某个国家。


第三,依然强迫孩子做出他们无法履约的承诺。比如,“了解国情历史”,你教育当局整天篡改历史、伪造国情,你让孩子们如何去了解国情历史?“热心志愿服务”,既然是志愿,那就是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凭什么要求孩子们必须热心?“践行垃圾分类”,这个本身非常好,可是,家长都不分类,孩子分类了也没有专门车辆来收取,你这不是逗孩子玩,让孩子的承诺落空吗?


承诺是一件庄严的事情。中国当前道德坍塌,承诺如草芥、如敝履,孩子也受到污染。如果让孩子做出他们无法践行的承诺,会导致孩子对承诺的轻视。


第四,让孩子们承担了太多责任,却不告诉孩子自己有什么权利。把“养成规则意识”列入守则非常好,但“讲法治”三字略显勉强。法治,首先是政府要守法,其次是学校要守法,老师要守法,家长要守法,孩子们作为弱势群体,他只能遵守成年人制订的规则,让他“讲法治”却不告诉他自己的权利,他知道怎么讲吗?


网上有人列出了美国、英国、日本的小学生守则,与中国的守则对比,差距一下子显示出来了。有人考证说网上的“美国小学生守则”是伪作,这个很有可能。但那些守则的内容依然传递出人们的向往。


网传美国小学生守则中,“总是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提问时举手”,“如果你听课有困难,可以约见老师寻求帮助,老师会高兴的帮你”……这些话显然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对孩子的教育在悄悄渗透。


网传的英国小学生守则更可爱。“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生命第一,财产第二”,“小秘密要告诉妈妈”,“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不保守坏人的秘密”,“坏人可以骗”……我觉得照搬到中国就很不错。


不过,如何界定坏人,很难。


看完国外的中小学生守则,是否会觉得,对于中国新版《守则》的赞美太廉价了?我们对于教育当局的期望值太低了。


我的意见是:
2004版的《守则》,应该先废除,然后再说如何制订新版守则。先废再改,与直接修改是有区别的。直接修改,意味着在修改完成以前,老版的《守则》还要继续使用。而先废再改,直接先宣布了以前那荒唐的《守则》不得继续施行。在新的守则出来之前,宁愿先让守则空缺。


我们一定需要一份统一的学生守则吗?未必。“学校不得给孩子们强行灌输政治立场”,这是大家的共识;“学校不得强行给孩子灌输宗教立场”,则有分歧。如果学校给孩子说“宗教是骗人的”,那一定会触犯众怒;如果学校诱导我的孩子信仰某种宗教,我一定会去起诉学校;有一些民族、地区的家长,或许有可能要求学校配合家长灌输某种宗教,学校是否应该配合呢,可以商榷。


各学校自己制订个性化的守则,也是不错的思路。前提是每个学校的守则,必须符合宪法、法律的要求,必须尊重当地的风俗。


总之,先把当前的《守则》废除,然后,是否需要统一的守则,如何制订守则,应该在全社会的意见充分表达、沟通、商榷后进行。


链接: 《中国不应增加教育投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中国数字时代亚马逊镜像(墙内可直接点击)